地理位置
張魯集鎮位於縣城西北22.5公里處,北靠黃河,轄48個行政村,人口近5萬人,版圖面積7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7萬畝。鄆蘇路和沿黃路在這裡交匯,東距京九鐵路18公里,西距德商高速路口6公里,北距黃河浮橋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十八大以來公路建設突飛猛進,新修公路51公里,實現了全鎮74個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
經濟狀況
現有企業38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8家,鎮駐地企業20家。相繼建成了鄆城秋食麵粉廠、永安紡織有限公司、張魯集養狐廠、軒樓村麥草加工廠等一批企業,帶動了全鎮經濟的快速發展,成為鄆城西部企業發展明星鄉鎮。擁有華晶玻璃、昌隆新型建材、紅花圓包裝、利特企業等縣園區企業12家,形成了以紡織、木材加工、機械製造、畜牧業養殖等為特色的產業發展格局。
我鎮突出重點、統籌全局,在大力發展鎮域經濟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新農村建設,新增門莊、大潭、南李樓、四合等10個新農村和社區,建築面積總計20萬平方米。結合新農村建設,科學布局,準確定位,高起點規劃小城鎮,不斷加快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小城鎮建設步伐不斷加快,鎮容村貌煥然一新。
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為農村找到更多致富門路。堅持走產業化扶貧之路,增加農民收入。
教育事業
1935年10月鄆城縣第一個黨支部在我鎮大潭中學誕生。
鎮政府中心幼稚園已建成使用。
張魯集鎮中學實驗樓、兩所中學內餐廳以及省教育廳援建的薛河口國小和幼稚園,都已建成投入使用。
醫療衛生
張魯集鎮衛生院新建門診樓和病房樓已啟用,並且新上15萬元的醫療設備,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改善。村鎮環境衛生實行了託管服務,鄉村面貌大有改觀。
基礎設施
富民、陽光、教育和衛生4個住宅小區,都已建成並投入使用,提高了居民生活質量。升級改造了鎮敬老院,進一步完善了城鎮服務功能。
新建三處總面積15900平方米的大型購物廣場。
在建設過程中,我們不斷創新融資機制,通過“土地生一點、財政擠一點、上級拔一點、向外引一點”的方式,多元化籌措資金,狠抓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小城鎮載體功能。
總投資1.5億元,完成了對鎮駐地新街的開發建設工作,提升了小城鎮形象。我們下一步將繼續發展“沿路商業”,按照市場經濟規則,鼓勵引導更多農村民眾進鎮落戶、建店經商,從而走“以商帶住、以住促商、以商住聚人氣”的路子。
另外,結合新農村建設,鼓勵鎮駐地村和周邊村,按照“緊湊、合理、適用、安全”和節約用地的原則,興建農民公寓樓,按照社區化管理模式,逐步改變民眾生產生活方式,以優美的生活環境、舒適的居住條件、和諧的社會氛圍,讓民眾切身感受到現代化生活的氣息,把鎮駐地打造成經濟繁榮、功能齊全、特色鮮明、環境優美、秩序優良的“中心都市”。
文化工作
建設農家書屋15個,建設文化廣場8個,文化大院8個,文明一條街16個,成立秧歌隊38個,豐富了民眾文化精神生活。2015年4月,張魯集鎮成功地舉了首屆《山東琴書文藝匯演》。2015年5月,張魯集鎮舉辦了大型武狀元廟會藝術節。2015年6月,張魯集鎮舉辦了首屆校院藝術節。
張魯集鎮注重農村文化人才隊伍培養,推動農村文化繁榮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其中曾樓村優秀攝影家曾祥鈞、夏樓村地方曲藝表演家於章蓮、張樓村鄉土人才作家呂萍、西苑村民間藝術演唱家楊曉瓊等四人在2011年山東省文化廳組織實施的農村文化“百、千、萬”計畫活動中,被山東省文化廳授於“山東省優秀文化人才稱號”。
行政區劃
371725207200 210 張魯集村
371725207201 210 苗莊村
371725207202 210 曾樓村
371725207203 210 董莊村
371725207204 210 軒樓村
371725207205 220 李莊村
371725207206 220 大李莊村
371725207207 220 鮑莊村
371725207208 210 藺屯村
371725207209 220 王進士村
371725207210 220 呂閣村
371725207211 220 東苑莊村
371725207212 210 西苑莊村
371725207213 220 梁垓村
371725207214 220 夏樓村
371725207215 210 狀元張樓村
371725207216 220 潘朱莊村
371725207217 220 黃樓村
371725207218 220 明王莊村
371725207219 220 西溝李村
371725207220 220 西宋莊村
371725207221 220 湯莊村
371725207222 220 魯王集村
371725207223 220 付莊村
371725207224 220 孟莊村
371725207225 220 茂張集村
371725207226 220 三李莊村
371725207227 220 杜垓村
371725207228 220 於垓村
371725207229 220 鄭莊村
371725207230 220 薛堂村
371725207231 220 大潭村
371725207232 220 亓樓村
371725207233 220 湯垓村
371725207234 220 蔣李榮村
371725207235 220 三合村
371725207236 220 潘蘆莊村
371725207237 220 南李樓村
371725207238 220 侯垓村
371725207239 220 四合村
371725207240 220 聶廠村
371725207241 220 袁藺村
371725207242 220 渠莊村
371725207243 220 李河涯村
371725207244 220 薛河口村
371725207245 220 徐碼頭村
371725207246 220 門莊村
371725207247 220 楊孔莊村
特產美食
魯西牛
中原四大牛種之一。 以優質育肥性能著。魯西牛主要產于山東省西南部的菏澤和濟寧兩地區,北自黃河,南至黃河故道,東至運河兩岸的三角地帶。分布於菏澤地區的鄆城、鄄城、菏澤、巨野、梁山和濟寧地區的嘉祥、金鄉、濟寧、汶上等縣、市。聊城、泰安以及山東的東北部也有分布。80年代初有40萬頭,現已發展到100佘萬頭。
鄆城青山羊
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的特產。鄆城是全國青山羊基地縣。青山羊全身是寶,肉質鮮嫩、營養豐富,板皮柔韌、毛細密而均勻,面平光亮。青山羊是我國著名的羔皮品種,產於魯西南地區,鄆城縣是青山羊集中產區和商業部定名的猾子皮、板皮生產基地縣。
條編
菏澤市的傳統手工藝品,屬於重點出口拳頭產品之一。菏澤盛產白柳條,利用這些質地綿軟、天然潔白、又富有光澤的柳條編織筐、囤、盤、簍、籃、壇、櫃等既實用又美觀。柳編是鄆城縣的傳統手工工藝。柳編製品和種類繁多,為出口工藝品。 鄆城縣出口柳編製品80餘種,鄆城條編主要銷往東南亞及日本、美國、義大利、德國、法國、瑞典、挪威、丹麥、比利時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文物古蹟
狀元張樓狀元祠
狀元祠最初稱為張氏家祠,始建於清雍正五年。據鄆城縣誌記載;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張氏十九世傳人張憲周殿試魁首,武狀元及第,皇封震殿將軍,張氏家族再次榮耀萬分,次年在張氏家祠原址基礎上,奉旨按清朝舊制,擴建祠堂為三進院,加蓋了東西廂房,並更改名稱為武狀元祠。
狀元張樓狀元祠,整個院落坐北朝南,東西寬16.73米,南北長36.8米,占地面積為615.6平方米。其三進院建築由影壁、大門、過廳和正殿組成。影壁長7米、高3米,在影壁上方有御賜的“聖旨”一方,十分醒目;影壁兩側刻有對聯:“明授武德將軍累代世襲指揮、清科狀元及弟兩華文政武尉”,橫批“龍雲風虎”。從影壁走過,映入眼前的是10米高大的狀元旗桿分立左右,旗桿為三斗制。
該建築規模形制在魯西南已不多見,其大門前影壁更是獨具風格,是中國古代北方民居的真實寫照,它對於研究清代建築提供了實物資料,為研究清代建築藝術具有重要價值。雍正八年,由張氏門婿侯選知縣劉勛撰書刻碑立於家祠,詳細記述了修建家祠的過程。此碑保存完好,字跡清晰可見,現豎於正廳門東走廊內。家祠正廳內,有武狀元張憲周畫像照片一幅。
在抗日戰爭時期是冀魯豫邊區革命老區,1939年3月1日一一五師進入山東的第一站,就駐紮在狀元張樓,狀元祠就是115師進入山東開展第一個戰役——樊壩戰鬥的指揮部,在這座院子裡,政委羅永桓代表黨中央向前來匯報工作的鄆城縣縣長梁刃仟及地方政府領導同志,傳達了黨中央關於開壁山東抗日根椐地的重要指示,共同研究制定了拔掉樊壩椐點的作戰方案。樊壩戰鬥,一舉消滅日偽一個團,極大鼓舞了廣大軍民的抗日熱情。戰後的慶功大會就是在武狀元的習馬場召開的,昔日的點將台上端座著羅永桓、陳光、楊勇等八路軍首長,鄆城縣抗日民主縣長梁仞仟代表鄆城人民對樊壩戰鬥的勝利表示祝賀,陳光師長親手為戰鬥英雄們配帶了大紅花。當時的情景依然清楚保存在狀元張樓村民們的記憶中。
2000年元月經鄆城縣政府及有關單位核實批准,狀元張樓武狀元祠列為縣級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並劃定了保護範圍,建立了保護組織。2014年12月被菏澤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重新劃定了2424平方米文物保護範圍和3542平方米的建設控制地帶。
2015年6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狀元祠一直以來以張氏家族保護為主,鄆城縣文物管理所建立了文物保護檔案,對保護這座古建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鄆城縣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對狀元祠的開發保護工作,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制定了開展以狀元張樓村狀元祠為依託的鄉村文化旅遊規劃方案,規劃建立武狀元紀念館,武學紀念館,鄉村記憶紀念館,修建狀元府,練武場,狀元湖等,使之成為一個集旅遊休閒、歷史文化傳承及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文化遺產
張魯集鎮現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二名,分別是:
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琴書傳》傳承人何淑玲(2017年12月28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蓮花落》傳承人楊曉瓊
歷史名人
宋江(1073-1124)
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人物。曹州鄆城宋家村(即今張魯集鎮西宋莊村)人。
原為山東鄆城縣押司,身材矮小,面目黝黑,為梁山起義軍領袖,在一百單八將中穩坐梁山泊第一把交椅,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因私放晁蓋等人,被小妾閻婆惜捉住把柄,以至於殺了閻婆惜後連夜逃走,期間結交諸多英雄好漢,輾轉周折上了梁山。晁蓋死後繼任梁山第三任寨主,主張並接受朝廷的招安,接連出征遼國、田虎、王慶、方臘等,屢立戰功,最後被高俅等奸臣設計用毒酒害死。
宋江對後世的影響很大。隨著宋人話本、特別是《水滸傳》的廣泛流傳,加上南宋之後,一些文學作品裡的描述被作為史實來傳頌,宋江的影響逐步擴大。梁山周圍還有不少這樣流傳下來的古蹟。如:主峰上的“宋江寨”、“英雄井”、“黑風口”,山下的“宋江馬道”、“曬糧場”,鄆城東南的“黃泥崗”等等。
張憲周(1862-1915)
字道東,山東鄆城縣張魯集鎮狀元張樓人(因張憲周中狀元,其村後人更名狀元張樓),清末武林名士。
他出身豪門,為明代“世襲五代正千戶”武德將軍張貞的第十九代孫。天資聰穎,十五歲拜武解元李鳳山為師習武練功。二十歲考中武庠生。練就了一身刀馬純熟的武功,所用兩把大刀,一把重一百二十斤,一把重一百八十斤。所用弓,牛皮為弦。犀牛角為架,需三百斤臂力方能拉開,人稱“神童”。
如今,張樓村內有一標誌性建築,原為張憲周故居,現為張姓家祠。該建築為三進院式,磚木結構。始建於清雍正十一年(1734年),青瓦覆頂,五脊六獸,並設有鋼釵雲燕,角垂銅鈴,風吹悠然做聲。張憲周狀元及第後重修,在原來基礎上增闊腰堂3間,增建東西廂房各3間,並於大門前立10米高的顯貴旗桿。門前還建有影壁,高3米,長7米,上懸張憲周狀元及第時光緒皇帝賜“皇恩御賜”聖旨刻石一方。20世紀60年代,該建築遭破壞,現僅存三進院落。1985年,張氏族人對此進行了維修。
張習崇(1902-1974)
號景岩,山東省鄆城縣張魯集鎮狀元張樓村人。國民黨第二十六軍副軍長,1946年被南京政府授於國民黨陸軍中將。南京保衛戰時任121旅長。
抗戰時期任國軍第10軍第41師第121旅旅長、第26軍副軍長。1937年12月參加南京外圍作戰,1938年9月參加武漢後期作戰。1939年4月,隨第41師調歸第26軍,先後參加了隨棗會戰、1939年冬季攻勢作戰和棗宜會戰等。1941年~1942年參加了第二、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等。1944年5月~12月,參加了長衡會戰、桂柳戰役等。1945年4月~8月參加了湘西會戰和桂境追擊戰等。1946年7月晉升中將並退役,寓居江西金溪。1949年去台灣,1974年9月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