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9 《偉大的祖國-古代文物(第五組)》

特9 《偉大的祖國-古代文物(第五組)》

特9 《偉大的祖國-古代文物(第五組)》,屬於收藏品、郵票,印製機構北京人民印刷廠營業分廠。

郵票圖案

特9 《偉大的祖國-古代文物(第五組)》 特9 《偉大的祖國-古代文物(第五組)》
特9 《偉大的祖國-古代文物(第五組)》 特9 《偉大的祖國-古代文物(第五組)》
特9 《偉大的祖國-古代文物(第五組)》 特9 《偉大的祖國-古代文物(第五組)》
特9 《偉大的祖國-古代文物(第五組)》 特9 《偉大的祖國-古代文物(第五組)》

郵票信息

志編號 特9
版別 雕刻版(無背膠)
名稱 偉大的祖國--古代文物(第五組)
全套枚數 4
發行日期 1954-8-25
全套面值 3200圓(舊幣)
全套售價 3200圓(舊幣)
發行機構 郵電部
印製機構 北京人民印刷廠營業分廠
雕刻者 賈炳昆/高品璋/賈志謙/劉國桐
設計者 孫傳哲、夏中漢
整版枚數 96(8×12)
圖序 票圖名稱 面值(圓) 票規格(mm) 齒孔度數 發行量(萬)
4-1 彩陶罐·新石器時代陶器 800 37×22 P14 500
4-2 石罄·商代樂器 800 37×22 P14 500
4-3 虢季子白盤·西周青銅器 800 37×22 P14 500
4-4 漆奩和漆羽觴·戰國漆器 800 37×22 P14 500

郵票介紹

1954年8月25日,為了宣傳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發行一套《偉大的祖國(第五組)古代文物》特種郵票,全套4枚。孫傳哲、夏中漢設計。雕刻版。賈炳昆、高品璋、賈志謙、劉國桐雕刻。齒孔14度。無背膠。郵局全張枚數96(8×12)。北京人民印刷廠營業分廠印製。這套郵票4枚圖案採用白描勾線的畫法,在不加任何背景的畫面上勾畫出四件古代文物形象,並於左邊緣統一綴飾著風格一致而形式有變的紋樣,既具有民族風格,又突出了主題,使郵票顯得更加美麗。

第1圖【彩陶罐·新石器時代】陶器的發明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劃時代的標誌,它是人類最早通過物理、化學變化,將一種物質變成另一種物質的創造性活動。1986年至1987年,北京大學與河北大學組成考古隊,通過對河北省徐水縣南莊頭村遺址中的古陶片考察,以及1977年南京博物院與南京大學考古隊,對江蘇省溧水縣神仙洞遺址出土的黑陶片的考察,均得出中國陶器發明於距今約1萬年的中石器時代的結論,進一步證明了我國是世界上發展制陶工藝最早的國家。郵票上的這類彩陶器,均是在未入窯焙燒之前,在陶坯外表繪上黑彩或紅彩(個別的也有白彩),入窯經高溫焙燒後,形成陶器上美麗的裝飾花紋,如寬頻紋、垂幔紋、葫蘆形方格紋、波形紋、螺旋紋、弧形三角紋、鋸齒紋等。圖案線條柔和流暢,布置諺密適當,同凝重的器物造型取得了和諧統一的藝術效果。郵票畫面上左邊的一個彩陶罐屬於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小口、鼓腹、小平底、愎部有對稱的小環耳。腹的上半部繪滿黑彩,構圖比較複雜,中間為大螺旋紋,黑色鋸齒紋邊。右邊那件小雙耳罐屬於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馬廠類型是由半山類型發展而來的。該罐雙耳、大口,腹部繪滿菱形紋。彩陶罐用粘土作原料,並全系手工操作製成,因此,比較粗糙。陶器的誕生,為以後殷周青銅器的問世,提供了發展條件。
第2圖【石罄·商代】磬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打擊樂器,多用玉、石製作,也有用銅作成的。古籍上說“其音鏘鏘鋃鋃”,沉重渾厚,近於銅聲。單個的磬叫特磬,能單獨演奏;還可以把大小形狀不一的單磬排列成組,稱為編磬,可發出醇美的“金石之聲”。石磬最早用於遠古先民的樂舞、祭祀、宴慶活動。《尚書·舜舞》中所載:“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就是用石磬為原始部落樂舞伴奏的記述。《詩經·商頌》中有“既和且平,依我磬聲”句,《九歌》中也有“疏緩節兮安歌”的描述,足見這種打擊樂器,在古人的活動中之重要。據考古表明,在公元前1900年至前1500年間的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遺址中,石磬便已被發現。早期石磬倨勾部有孔,可供懸掛,外表和以後流行的石磬大體一致,但製作粗糙,未經磨平。自殷商以後的歷代王朝,多以安徽省靈壁縣漁溝區一帶的磬石山上的石頭製作石磬,並由此而使靈壁石名貴天下。現在北京故宮、曲阜孔廟等處保留下來的編磬都是靈壁石製作的。郵票畫面上的商代石磬,是1950年從河南安陽武官村的商代晚期奴隸主大墓中出土的,長82.8厘米,高42厘米,厚2厘米,用青白大理石製成,正面雕刻著一隻猛虎,背面有虎紋圖案,因此又名“虎紋石磬”,磬上穿孔,其聲悠揚動聽,是一件頗為完美的古石磬。另外,郵票上的“罄”字應寫成“磐”,兩字雖有時通用,但用作樂器名稱,則只能用“磬”而不能用“罄”。
第3圖【虢季子白盤·西周】盤為商周時期宴饗用的盛水器,那時宴會前後要舉行盥洗之禮,洗手時用盉倒水,以盤承接棄水。戰國以後,盥洗之禮漸廢,盤亦逐漸不用。商代以前盤為陶製。商代早期出現了青銅盤,到商代晚期才逐漸流行。郵票畫面上的虢季子白盤是西周晚期的作品,距今已有2800多年了。該盤長方形,長137厘米,寬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5公斤,四周滿雕花紋,有銜環,獸首8個,盤內銘文為111個篆字,記載著虢國(現陝西寶雞縣)貴族季子白打退外族侵略的故事:周宣王(公元前827一前782年)時,北方強族儼狁興兵作亂,進犯西周,效忠宣王的虢國貴族季子白率部前去迎戰,大敗儼狁,凱旋而歸,受到宣王的重獎。季子白於周宣王12年正月初的丁亥日,特製此盤,銘刻其事,以為紀念。儼狁,商代稱鬼方、土方,西周稱儼狁,東周稱北狄,戰國、兩漢稱匈奴,一直是我國北方的強族,對中原地區經常進行騷擾。虢季子白盤的銘文內容可和詩經中的《採薇》、《六月》、《出車》、《采苞》等篇中所記的史實相互印證,是研究西周晚期與北方遊牧民族的關係以及北方歷史地理的重要史料。
該盤於清道光年間,由陝西寶雞虢川司的一個農民從地下掘出,用作飲馬的水槽。有一天,郿縣縣令徐燮鈞路過見之,便收購攜回珍藏在常州老家。太平軍攻下常州,此盤又為護王陳坤書所得。同治初年,清軍淮將劉銘傳攻陷常州,得此盤,運回老家安徽省肥西劉老圩。後光緒帝的老師翁同和想得此盤,未果。美、法、日等國有人也想出重金收購,均遭拒絕。1938年,軍閥李品仙統治安徽,對此盤垂涎三尺,亦未得逞。接著合肥縣縣長隆武功又接踵而至,派人在劉家掘地三尺,仍一無所獲。1949年安徽省解放後,北京政務院立即責成皖北行署尋找該盤下落,劉銘傳的4代孫劉肅毅然將此盤獻給國家。1950年1月19日,他從家中一間人跡罕至的破舊小屋裡,將此盤挖出來,親自送到北京。至此,虢季子白盤在劉家已傳4代,近90年。1950年2月5日,新華社報導了這一訊息,引起很大轟動。3月,在北京北海團城承光殿舉辦特展,黨和國家領導人紛紛前來參觀。郭沫若、沈雁冰、鄭振鋒、韓幽桐與劉肅曾在殿前合影留念,當晚在北京飯店宴請了劉先生。郭老即興揮毫,在一張長28厘米、寬17.5厘米的宣紙上題詩一首:“虢盤獻公家,歸諸天下有。獨樂易眾樂,寶傳永不朽。省卻常操心,為之幾折首。卓卓劉君名,傳誦婦孺口。可賀孰逾此,壽君一杯酒。”現在此盤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
第4圖【漆奩·漆羽觴·戰國】我國漆器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遺址中,便有漆器殘片出土。商周的漆器有盤、觚、罍等器形,並有了用蚌片鑲嵌的早期螺鈿漆品,戰國時代漆器種類更加繁多,工藝製作更加精美。郵票畫面上兩件漆器是1952年在湖南長沙顏家嶺35號楚墓出土的。左邊一件是狩獵紋漆奩,器高12.8厘米,口徑11.2厘米。奩是婦女化妝用的鏡匣,泛指匣盒一類的盛物器具。在製作過程中先用薄木片捲成筒狀器身,下接平板為底,待器形固定後再髹漆彩繪。這件漆奩從上至下圖案共分5層,上、中、下為變形鳥紋和雲氣紋飾。二層為狩獵圖,左邊獵人持戟矛,右邊獵人引弓射箭,中間為奔突的野牛,右邊還有兩獸,在據地而斗。第四層為動物紋,有走鳳、奔鹿、雙鶴爭食、兒童牽犬等。郵票畫面右邊那件為漆羽觴。羽觴就是耳杯,是戰國、兩漢時流行的酒杯,唐代李白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便有“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之句。木胎,用整塊木料旋制雕琢成形,表里打磨光潔,然後髹漆彩繪,一般繪雲紋和變形雲紋。戰國中期,開始使用“脫胎法”製作夾胎漆器,即用多層麻布或繒帛製作器胎,使之輕巧,漆液滲透性好,粘附力強,這種羽觴更受人們喜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