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均勻度

物種均勻度

物種均勻度是指一個群落或環境中的全部物種數目個體數目的分配狀況。物種均勻度是對不同物種在數量上接近程度的衡量。 物種均勻度又稱物種的相對密度。物種數目越多,多樣性越豐富,物種數目相同時,每個物種的個體數越平均,則多樣性越豐富。 自Loyd等(1964)和Pielou(1969)提出均勻度的測定方法以來,已有若干種物種均勻度指數問世,當前常用的主要是Pielou的均勻度指數(以辛普森指數和香農-威納指數為基礎)、Alatalo均勻度指數,另外還有Sheldon均勻度指數、Hiep均勻度指數、Hurlbert均勻度指數等。

概念

物種均勻度是指某一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種個體數目的分配狀況,其反映了各物種個體數目分配的均勻程度。

特點

物種均勻度也稱為物種相對多度,是某個地區內各個物種在數量上的一致程度。當一個地區所有物種都有同樣數量的個體時,人們可以說那裡的物種均勻度高;相反,如果某些物種的個體很多,另一些物種的個體卻非常少,那么該地區的物種均勻度就低。

一般來說,某個單一物種的種群如果很大,只能代表其遺傳多樣性比較高,不能表明它的物種多樣性也大。因為單一物種種群如果過大,某些情況下還可能排擠其他物種種群,使區域內的物種多樣性總量減少。因此,物種均勻度的高低與物種多樣性的大小往往是成正比的。

從生物學的研究中獲知,物種的存在依靠其生物鏈的生存環境。食肉動物在生物鏈的頂端、依次是雜食動物、食草動物、食肉植物、植物,但它們共同的食物是水。一旦為水的供應分配會引起相互爭奪,首先被淘汰的是食肉動物,最後存在的只是植物。物種自身的體積或占據的空間大,則在數量上必然少;相反,物種占有的空間小,則在數量上必然多。物種的豐富度越高,均勻度越小,豐富度越低,均勻度越大。所以物種均勻度不是在數量上的等值,否則必然形成災難,需要在數值上增加生存權重才能反映物種多樣性均衡存在的趨勢。

若各物種個體數越接近,均勻度就越大。因此,在測度一個群落的物種多樣性時,要綜合考慮豐富度和均勻度指標,比如兩個群落的物種豐富度相同,但物種均勻度不一樣,則其物種多樣性可不同;反之,若物種均勻度一致,而物種豐富度不等,兩群落的物種多樣性也可不同。

計算公式

物種均勻度是群落中不同物種(生物量、蓋度或其他指標)分布的均勻程度。通常用觀察多樣性和最高多樣性的比來計算。最高多樣性是指所有物種的多度都相等時樣方的多樣性。可以用基於Shannon-Wiener指數計算物種多樣性,物種均勻度的計算公式為:J=H′/lnS 在公式中, S為群落內的物種數,Ⅳ為群落內各物種的個體總數量, H′為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