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2011年,來自北京物資學院經濟學院的黃華、鄭元,法律學院的岳嵩峰、牛躍與商學院的趙朔相識於校學生會,一見如故的5個人在人人網上註冊了“物友團”賬號,想借公共平台“做點兒小生意”。
“物友團”是他們創業邁出的第一步。這個寓意為“物資學院聚友成團”的賬號逐漸成為學校里的“失物招領”平台。校內同學只要丟了東西,第一時間就是想到@“物友團”。“物友團”由此積攢了極高的人氣,已有4000多冬粉量,相當於學院在校生人數一半以上。
“物友團”的成功讓他們萌生了更進一步的想法——“搗騰一張‘物友卡’,所有持卡人在學校周邊的店鋪購物時可享受優惠價格”。
7月在暑假開始時,5個人的團隊中又加入了一位來自經濟學院的陳笑。
“物友卡”取得成功,是他們在創業路途中的“小試牛刀”。
2012年下半年,隊員黃華去了一趟加拿大。父母都是從事物流行業的他一直關注著物流行業的發展,受加拿大Bufferbox公司的啟示,回國後,他和幾個小夥伴開始商量校園快件接收分揀中心的可行性。
2013年9月,“物友遞”正式誕生。這時候,團隊中的第七位合作夥伴,來自信息學院的蘭浩帶著技術加入了團隊,成為“物友遞”信息傳送系統的開發者。
成員
七名成員:北京物資學院經濟學院的黃華、鄭元,陳笑,法律學院的岳嵩峰、牛躍與商學院的趙朔,信息學院的蘭浩。
事件
小麻煩帶來的大商機
經濟學院學生黃華說,“物友遞”最初的動意是因為大家取快遞都遇到過麻煩。
快遞公司的快件不能由學校傳達室接收,每次有快件必須自己簽收。但快遞員到達學校的時候學生往往不方便出門接快遞。
“有不便就有商機”,在團員們的頭腦風暴下,“物友遞”的構想產生了:建立一個“校園快件中心”將各個快遞公司送來的快件進行分揀並保存,方便學校師生隨時來領取。
2013,9月,學生們將自己的構想跟學生處老師提了出來,很快得到了校方支持,學校將操場邊小平房的一間儲藏室騰出來給他們做快件保管室。七個大男孩憑藉鍥而不捨的多次洽談拿下了兩家快遞公司的合作——“物友遞”負責接收這兩家公司送到學校的所有快件,並保證送到學生手裡,而每個快件將有一元錢的快遞費打到“物友遞”的賬戶。
接受“雙十一”的考驗
“物友遞”開張不久,就迎來了“雙十一”購物狂潮。平常一天就三百件左右,那幾天每天快件數量有七八百!屋裡實在沒地方了,更麻煩的是分揀也成了問題,沒有那么多柜子一對一地放快件。
牛躍看到門口的地磚忽然有了辦法:每塊地磚編上號就可以用來當臨時的“儲物櫃”了,每塊地磚上放一個快件,對應好編號就能找到自己的貨物。於是“雙十一”那幾天,七個大男生每天就忙著在地磚上畫編號,擺快件。
客戶至上體驗第一
中午12點到1點30分是“物友遞”最繁忙的時段,因為臨近學校食堂,很多人會在吃飯的時候順便來拿快遞。人群進進出出絡繹不絕,但一切工作都井井有條。每個取件人進門就會翻出自己的手機簡訊查看取件密碼或者貨物位置編號,幾十秒就能取走快件。
雖然只是在校生的嘗試性創業,但“物友遞”的成員們明白,想做好就必須注重“客戶體驗”。為了保證同學們能在方便的時間取件,“物友遞”的大男生們輪流值班,每天上午至中午一點半,下午4點至晚9點,隨時為師生服務。“晚上工作結束的時候經常已經10點了,宿舍11點熄燈,回宿舍後除了洗漱沒有太多自己的時間。”雖然非常辛苦,但在幾個大男生的描述中,聽不到訴苦的味道,反而覺得滿滿地都是希望。
“我們擠走了拾荒人”
自從“物友遞”開張,七個男生有了一個共同的愛好:撿箱子。“因為常有破損快件需要發回公司調換,所以我們常年需要各種尺寸的包裝盒和箱子。一些熟悉的老師和同學會非常善良地把品相完好的包裝留給我們,但我們還是忍不住去外面自己撿一點,當然不能讓人看見。”牛躍說,他就曾經在同學把包裝盒扔到垃圾桶之後,偷偷撿回來。“那盒子挺好,不撿回來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