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
形成原因
英仙座流星雨的成因與彗星有關,彗星是由冰塊及沙石組成的球體,當彗星接近太陽時,彗星會因太陽的熱力而使表面物質升華,這些升華了的物質就是日後的流星體,在彗星繞日運轉中,部份流星體會和彗星分離,遺留在彗星的軌道上,流星體由於太陽光壓及行星作用力,會不斷擴散,互相遠離,而且範圍逐漸增大。當地球的運行軌道與彗星軌道相交時,流星體受地球地心吸力影響,會闖入地球大氣層並且燃燒,而燃燒時所產生的火焰亮光,就是人們看到的流星雨了。如果散布在彗星軌道上的流星體又多又廣的話,往往在彗星回歸後的幾年內,仍可看到由該彗星所產生的流星體所造成的流星雨。
主要特點
在極大時一小時可以出現30-60個流星,是一年中最大的活躍期。高潮的前後數日,每小時也出現10個以上。由於正值暑假,夜間氣溫也比較高,被稱為最為容易觀測的流星雨之一。
流星亮度一般在二等以上,和北斗七星相近,偶爾也會出現彩色的火流星,亮度直逼金星。由於明亮流星很多,即使在光害嚴重的城市地區,有時也能看到不少流星。在理想的觀測地區,整個晚上甚至可能看見近千顆流星。
英仙座流星雨速度快,屬於高速流星群,流星速度高達59公里/s,其中45%有尾跡。而且可能在流逝中途越發明亮,容易形成流星痕。
母體簡介
母天體是周期為133年的 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此彗星於1862年被路易斯·斯威夫特和塔特爾發現,之後義大利天文學家喬萬尼·施亞帕雷利(Giovanni Schiaparelli)提出它可能是英仙座流星雨的母天體。這也是彗星首次被認定為流星雨的母天體。當時預測1982年左右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被周期回歸,但卻沒有被觀測到。
1991年和1992年英仙座流星雨以往年2倍以上的規模爆發,因此推測母彗星也將回歸。當年9月27日日本彗星專家木內鶴彥再次發現了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為紀念他的功績,也將彗星名稱改為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木內彗星。
斯威夫特·塔特爾( Swift-Tuttle)彗星1992年回歸,英仙座流星雨在1991年和1992年曾爆發過,達到每小時400顆。之後每年流量遞減。
觀測事項
1、安全問題是第一位,包括交通安全和觀測時的安全。堅決不開夜車,不疲勞駕駛,要在白天抵達觀測地,並探明周邊環境。儘量選擇遠離水域和公路、鐵路的農家院落。
2、注意休息,看流星雨時採取坐和躺的姿勢就能減輕疲勞,椅子和防潮墊是必需品。同時還需要適時補充營養。
3、較好的觀測地點為遠離城市燈光污染區域,且海拔較高的地方。因為城市的燈光會遮掩流星雨的亮光。
4、觀測流星使用肉眼即可,望遠鏡的可視區域過小,不適宜流星觀測。
觀測歷史
20世紀之前
英仙座流星雨最早的歷史記錄出現在公元36 年的中國史籍中,記錄了超過一百顆流星,日本與韓國也分別在八至十一世紀有詳細的記載,但12至19世紀則只有零星記錄。8月流星之多早已為人所知,英仙座流星雨甚至有 “聖勞倫茲之淚 ”之稱,因為在每年8月10日的聖徒日時,在英仙座總有大量的流星出現,但英仙座流星雨每年周期性出現的確認則是在1835 年由Quételet (布魯塞爾)所記錄。
第一位對英仙座流星雨進行計數統計的是Eduard Heis,他在1839年統計每小時英仙座流星數量達160 顆,自此之後,Heis 與全球其它觀測者每年都做類似的計數,至1858年止,歷年來平均每小時出現數量為37~88 顆,有趣的是,1861年突然激增至78~102,1863 年更提高至109~215,到1864年數量仍高於平常。根據Giovanni Virginio Schiaparelli 計算1864~1866 年英仙座流星雨軌道的結果發現,英仙座流星雨極有可能和一顆周期120年的Swift-Tuttle 彗星(1862 III) 有關,因為每當這顆彗星接近近日點後,流星數量便有激增的現象。109/P Swift-Tuttle 彗星最初是由Lewis Swift 與Horace Tuttle 分別於1862 年7月發現的,當時它是一顆7.5 等的彗星,9月初時升高至二等,彗尾長25~ 30 度(北斗七星的六倍長),相當壯觀。這也是人類首度發現流星雨和彗星之間的關聯。
20世紀初
到了二十世紀初,英仙座流星雨數量有降低的趨勢,在1901~1910 年間,Denning 的統計平均每小時數量為50顆左右,1911 年更降到只有4顆,1912 年也只有12 顆。正當人們懷疑英仙座流星雨是否已經“壽終正寢”時,接下來的幾年它卻又恢復正常,並在1920 年意外地發生大爆發,達到每小時兩百顆以上。最令人不解的是,此時其母彗星在遠日點附近。雖然英仙座流星雨1920 年代有幾年又陷入低潮,但是在1931 年與1945 年分別又達到每小時160 顆與189 顆的規模,後來一直到1960 年代都沒再發生異常現象。
Miroslav Plavec研究了1933~1947年間8,028個英仙座流星,發現在1933年有尾跡的比率為45%,1936年為60%,1945年35%,1947年則為53.5%,從1931~1985年間將近6萬顆流星記錄來看,有尾跡的比例則為45%。
1953 年,捷克人A·Hruska發現在1953年8月8日至12日間出現的英仙座流星平均亮度約2.5 等,但8月12、13日降到2.8 等,14、15日更降到3.4 等。
1956 年,Zdenek Ceplecha 也觀察到類似的光度降低現象:8月4至10日間平均亮度為2.68 等,但8月10至15日則降至2.94 等,光度最高的時段反而發生在8月6、7兩日的2.31等,13、14日為 3.18 等。雖然Hruska 與Ceplecha 的觀測結果似乎不盡相同,但從各方觀測報告來看,兩者的數據皆獲得支持。
1983 年,另一支西班牙流星觀測組織對英仙座流星雨的光度作了詳盡的記錄,結果比較接近Hruska 的數據,在8月1日至13日間,流星的平均亮度從1.75 逐日降至2.04 等,之後在14日降至2.19等,15日 2.52 等,17日2.77 等,19日2.92 等,20日為3.45 等。英國流星協會主席Robert Mackenzie 認為英仙座流星光度分布是受到流星體質量密度變化的影響。
1973 年,Brian G· Marsden 預測Swift-Tuttle 彗星將在1981年9月16.9 日到達近日點(+/-1.0 年),這個訊息立即吸引了大批的觀測者加入英仙座流星雨的監測行列。這項預測果然沒有讓人失望,英仙座流星雨從1966~1975 年間的平均每小時65 顆躍增至1976~1983 年的90 顆,1983 年時最高甚至達到187 顆過,雖然這次流星觀測者算是大飽眼福,但彗星觀測者卻始終沒有看到這顆神秘的Swift-Tuttle 彗星。
1983 年的高峰之後,英仙座流星雨又開始走下坡,1984 年的極大期剛好在滿月後一天,但荷蘭流星協會仍然記錄到最高每小時60 顆。1985 年,雖然沒有月光的干擾,但數量已降至每小時40~60 顆,1986 年的情況也差不多。
1986年,比利時人Paul Roggemans 在1986年7月27日至8月16日間共觀測了1315 顆英仙座流星,平均光度為3.10 等,其光度變化大約是逐日遞減10%,但有兩個例外,一是8月5、6日與6、7日間,光度陡降至 3.54 等,第二個是在8月9、10與10、11日間,光度降至3.71 等.
2008年8月13日
2008年8月13日凌晨,英仙座流星雨達到“極大”,英仙座流星雨在這段時間相對穩定,流量每小時約為60-100顆流星,達到“極大”的前後幾天也可能達到每小時10顆左右。
2009年8月13日
2009年觀測最好的時機就是在8月12日黎明前那幾小時黑暗的夜空。11日和13日的觀測也是很重要的。可以嘗試上半夜在月球還未升起的幾小時來觀測。遺憾的是在那時輻射點的高度還很低,只有一小部分的群內流星可以被觀測到。這時候觀測到的英仙座流星群的流星通常有很長的軌跡並產生流星余跡,但是卻很稀少。
2010年8月12日
2010年英仙座流星雨的活動在美國當地時間8月12日晚到達峰值,從當天晚上到第二天清晨,由於天空沒有月亮,這將為觀測流星雨提供幾近完美的條件。而在亞洲,最佳觀測時間在8月13日早晨。南半球的觀測者屆時也應該能看到英仙座流星雨,只不過沒有北半球那么壯觀。
2011年8月13日
2011年英仙座流星雨極大預計發生在8月13日晚上至14日凌晨。中國並不處於最佳觀測地點,並且當時的月相已經接近滿月,會對流星雨的觀測產生很大影響。
2012年8月12日
2012年英仙座流星雨極在8月12日到13日,可能會出現多個極大,殘月對於觀測影響不是很大。8月12日20時至22時30分的英仙座流星雨極大期的極限流星量達到每小時100顆左右。
2012年9日至10日,該流星雨輻射點在22點後升起到較為理想的高度,而下弦月會在10日零時前後升起。因此觀測條件較為理想的時段有兩小時左右。
2013年8月13日
2013年英仙座流星雨的“經驗”次極大值範圍在2013年8月12日21點15分到2013年8月13日9點45分,除此之外沒有其它的峰值,但是也不排除會有。2013年8月14日的上弦月恰好接近於峰值,但由於英仙座升起時月亮已經落下,因此對於北半球來說,觀測條件還不錯。 考慮七夕節,此次英仙座流星雨為38年一遇的七夕流星雨,下次為2032年。
2014年8月13日滿月之下英仙座流星雨極大
2014年英仙座流星雨的高峰期在8月13日凌晨3時直到下午4時。不過農曆十八的月光干擾嚴重。月亮位於雙魚座,幾乎整夜可見,強烈的月光把那些暗弱的流星全部掩蓋了,肉眼只能看到那些在1等或0等以上的流星,每小時看到的數目可能都在個位數。不過那些“鐵桿兒”的愛好者是不會放過的。尤其是正值學校暑假,不用上課的師生們可以試一試。
2015年8月13日兩點左右是觀測最佳時期
2016年8月12日,英仙座流星雨極大
按照IMO的預報,2016年的英仙座流星雨將在台北時間8月12日21:00到13日1:30達到極大值。英仙雨一向以流量穩定、火流星眾多而聞名。由於受到木星引力的影響,2016年的英仙雨峰值流量可達每小時150顆,比往年還要更高一些。2016年的英仙雨將受到農曆初十凸月月光的干擾,好在月亮位置偏南,而且子夜剛過月亮就會下山,後半夜將是欣賞英仙雨的最佳時機。
如果你在北半球,最佳的觀賞時間是在月亮升起後,大約半夜24時至次日1時的時間段。但如果所在地有多雲、雨天、大氣污染的現象或者你只是想早點休息,那么許多的網站也成為觀賞流星雨的新方式。
這幅精彩影像來自美國的優勝美地山谷高處,由整晚連續曝光中挑選出的25幅獨立影像綜合而成。每一幅影像都包含至少一顆流星,綜合而成的影像可以清楚地顯示出輻射點的方向。日落後,逐漸消失的霞光溫柔地照亮了埃爾卡皮坦西面的山峰,而日出前昏暗的黃道光則在東方向上照耀。汽車燈光照亮了山谷的小路。當然,這幅影像也充滿了來自那個英仙座流星雨夜晚的其它天體景觀,包括銀河和七姐妹星團 。
2018年8月13日4時至16時,英仙座流星雨將扮靚天宇,中國可在12日晚至13日凌晨對其進行觀賞。
人類歷史上壯觀的天文現象
天文現象是天體到了某個特定位置(客觀上的位置)或狀態而造成的特殊現象。有些天文現象是占星術上的熱門話題,事實上觀測天文現象是研究和拍攝天體的好機會,例如小行星掩星的聯合觀測可測定小行星的形狀和大小。 |
七大著名流星雨
流星雨,一般認為是由於彗星或小行星在其運行軌道留下塵埃,當地球經過其軌道附近的塵埃帶的時候,塵埃群與地球的大氣層發生高速的摩擦,產生高熱而燃燒形成的。 | |
自然科學——天文學——流星雨 >>>回到科學頻道 | |
英仙座流星雨 | 於每年的7月17日至8月24日變得活躍起來,8月11至12日達到高峰。此時的流星速度非常快,每小時的流量可達50至100顆。 |
天琴座流星雨 | 是出現在每年的4月15日至4月28日的著名流星雨,最大期在4月22日,因此也稱為4月天琴座流星雨,而因輻射點在天琴座α(織女星)附近,所以也稱為天琴座α流星雨。 |
天龍座流星雨 | 10月6日到10日是天龍座流星雨的活躍期,雖然其極盛期出現在9日12時30分,正好是我國的白天。 |
金牛座流星雨 | 流星雨在每年的10月25日至11月25日左右出現,一般11月8日是其極大日,Encke彗星軌道上的碎片形成了該流星雨,極大日時平均每小時可觀測到五顆流星曳空而過。 |
獵戶座流星雨 | 為世界七大流星雨之一。獵戶座流星雨有兩種,輻射點在參宿四附近的流星雨一般在11月20日左右出現。 |
雙子座流星雨 | 與獅子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合稱為“三大流星雨”,備受全球天文愛好者、流星雨迷的推崇。它的流量非常穩定,極大值每小時可達120顆。 |
獅子座流星雨 | 被稱為流星雨之王。在每年的11月14至21日左右出現。一般來說,流星的數目大約為每小時10至15顆,但平均每33至34年獅子座流星雨會出現一次高峰期,流星數目可超過每小時數千顆。 |
流星雨
時段 | 具體星座流星雨 |
晝間流星 | 牡羊座流星雨 |
第一季 | 一月:象限儀座流星雨 二月:半人馬座流星雨 | 獅子座流星雨 三月:矩尺座流星雨 |
第二季 | 四月:天琴座流星雨 | 船尾座流星雨 五月:寶瓶座流星雨 | 天琴座流星雨 六月:牧夫座流星雨 |
第三季 | 七月:南魚座流星雨 | 寶瓶座南流星雨 | 摩羯座流星雨 八月:英仙座流星雨 | 天鵝座流星雨 九月:英仙座流星雨 | 御夫座流星雨 |
第四季 | 十月:天龍座流星雨 | 雙子座流星雨 | 獵戶座流星雨 | 小獅座流星雨 十一月:金牛座南流星雨 | 金牛座北流星雨 | 獅子座流星雨 | 麒麟座流星雨 | 鳳凰座流星雨 十二月:船尾座流星雨 | 麒麟座流星雨 | 長蛇座流星雨 | 雙子座流星雨 | 后髮座流星雨 | 小熊座流星雨 |
其他 | 輻射點 | ZHR| 流星體 | 流星 | 散亂流星 | 偶發流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