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苦、微甘,性平。
歸經
入腎經。
功效
祛風,補虛,殺蟲截瘧。
主治
產後傷風感冒,風濕痹痛,勞傷乏力,虛腫,瘧疾。
相關配伍
1、治產後傷風發熱,齊頭蒿根15g,雞蛋1個。共煮,服湯吃蛋。(《萬縣中草藥》)
2、治風濕痹痛,頭痛,牡蒿根30g。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3、治勞倦乏力,牡蒿根30-60g,蠶豆酌量。水、酒各半煎服。(《福建藥物志》)
4、治寒濕浮腫,牡蒿根30-60g。用水1碗煎至半碗,沖黃酒60g飲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5、治瘧疾寒熱,齊頭蒿根、滴滴金根各一把。擂生酒一鍾,未發前服,以滓敷寸口,男左女右。(《海上名方》)
6、治絲蟲病淋巴管炎,牡蒿根60g。洗淨切碎,和小雉雞1隻,宰淨去肚雜,酒水燉服。(《福建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炮製
採集加工:秋季採挖,除去泥土,洗淨,曬乾。
形態特徵
牡蒿,別名蔚《詩經》。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根狀莖粗壯,常有若干條營養枝。莖直立,常叢生,上部有開展和直立的分枝,被微柔毛或近無毛。下部葉倒卵形或寬匙形,花期萎謝,長3-8cm,寬1-2.5cm,下部漸狹,有條形假託葉,上部有齒或淺裂;中部葉匙形,長2.5-4.5cm,寬0.5-2cm,上端有3-5枚淺裂片或深裂片,每裂片上端有2-3枚小鋸齒或無,近無毛或被微柔毛;上部葉近條形,三裂或不裂;苞片葉長橢圓形、披針形,先端不裂或偶有淺裂。頭狀花序多數,卵球形或近球形,於分枝端排成復總狀,有短梗及條形苞葉;總苞球形或長圓形,直徑1-2mm,無毛;總苞片3-4層,背面多少葉質,邊緣寬膜質;雌花3-8朵,能孕;內層為兩性花5-10條,不孕育。瘦果小,倒卵形,無毛。花、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林緣、林下、曠野、山坡、丘陵、路旁及灌叢下。廣布於我國南北各地。
相關論述
1、《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治風濕痹痛,頭痛。”
2、《經驗方集》:“祛風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