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墓概況

鄭家村

鄭和墓研究

鄭和墓解釋

鄭和簡介
鄭和(1371-1433年)原姓馬,名和,字三寶,出生在雲南省昆陽州人(今晉寧縣寶山鄉和代村),一個世代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家庭。鄭和的父親和他的爺爺都叫馬哈只,有這鄭和墓個名字就表示他們兩個都曾到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朝覲。公元1381年朱元璋為了消滅盤踞雲南的元朝殘餘勢力,派手下大將傅友德、藍玉等率30萬大軍,發起統一雲南的戰爭。在戰亂中,年僅11歲的鄭和被明軍俘虜,被閹割,因其機靈,被挑選送到北京的燕王府服役,從此追隨雄心勃勃的燕王朱棣身邊,在朝夕相處當中逐漸得到朱棣的信任。尤其是公元1399—公元1402年,朱棣為和他的侄子建文帝爭奪皇位,進行了“靖難之役”,鄭和立下功勞,幫助朱棣登上皇位。鄭和被提升為內官監太監。1404年,朱棣為表彰鄭和的功績,親筆賜姓“鄭”,從此更名鄭和,史稱“三寶太監”。之所以賜這個姓,是因為在叛亂初期,鄭和在北平城外一個叫鄭村壩的地方進行的戰役當中立有戰功。到了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任命鄭和擔任正使與寶船船隊的總指揮。這是中國第一次將如此重要的軍事指揮任賦予一名太監。為了表示對鄭和長期隨侍的信賴,成祖授予一些嵌印上寶璽的空白誥敕。有了它,鄭和就可以在海上代傳聖旨。鄭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實現和平,調解和緩和各國之間矛盾,維護海上交通安全,從而把中國的穩定與發展同周邊聯繫起來,試圖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國際環境,提高明王朝的國際威望。同時也帶有一定的經濟目的,從中國主要輸出的是瓷器、絲綢、茶葉、漆器、金屬製品、銅錢等,而換回的主要是珠寶、香料、藥材、珍奇動物等。他從30多歲開始,前後28年獻身海洋,最後一次下西洋時,已經60歲了,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業,他毅然率領船隊出使,這次他再沒有回來,病逝在印度的古里,享年62歲,永遠的長眠在他開闢的和平的道路上。鄭和墓爭議
當年命名就有爭議
鄭和七下西洋,創下轟轟烈烈的壯舉,但其死後埋在哪裡卻是個謎。1964年的《江寧文物簡志》中披露牛首山的一座墓葬應是鄭和墓。此墓坐落在一名為“回回山”的山坡上,旁邊有一個鄭家村,村中的一支鄭氏自稱其祖輩世代在此守看墓地。當地的人則說,這座墓與這一帶的羅志墓等明太監墓型制相同,可能是鄭和墓。1981年,有關部門對“回回山”明代古墓進行了勘察,不久,江寧縣文教局將這座古墓修繕一新,正式認定為“鄭和墓”,修繕後的“鄭和墓”上刻“明代偉大航海家鄭和之墓”字樣。墓下方有七層台階多組,象徵著鄭和七下西洋。 由於當年指認“回回山”古墓是鄭和墓主要依據村民的傳說和推測,也沒有發現證明此墓是鄭和墓的文物,因此學界起了爭議,不少學者認為這座“鄭和墓”不可信,至多只是鄭和衣冠冢。但是這樁學術公案沒定論,這座古墓就被匆匆冠以“鄭和墓”,此後多數出版物中都宣稱鄭和墓在江寧。歸葬南京不合常理
從常理上講,鄭和死後歸葬在江寧牛首山不合情理。鄭鄭和墓和1433年四月逝世於印度古里,船隊同年七月返回國內。這就是說,鄭和去世到船隊返國曆時3個多月,正是炎熱的季節,航線地處熱帶,鄭和死後又必須遵守伊斯蘭教規“裹身不棺”,鄭和的遺體顯然不可能保存好帶回國內安葬。 從文獻記載考慮,沒有一本明代的資料指出鄭和墓在牛首山。《明史》列傳的太監里,鄭和是第一位,但書中沒有鄭和葬於南京的記錄,《明實錄》中也不見記載。明代南京各種地方志中對所謂“江寧鄭和墓”也不著一字,《萬曆江寧縣誌》卷之四“祠宇志”、萬曆五年《牛首山志》等專志中找不到這方面的隻字片言。清同治年間的《上江兩縣誌》倒是說牛首山“有太監鄭和墓,永樂中命下西洋……卒於古里,賜葬山麓。”但這是清朝的文獻,並不可信。鄭和後裔認為是衣冠冢
據介紹,著名學者、鄭和研究界的絕對權威鄭鶴聲生前也不認為鄭和墓在江寧。1982年,鄭鶴聲在給南京鄭氏後裔的一封信中說:“欣悉南京牛首山發現鄭和墓,不勝驚喜。以鄭和身份、地位、其墓地建築,應甚宏偉。今據所攝照片,似與普通老百姓墳墓相同,似不合情理,不知有何徵象,足以證明為鄭和之墓。”著名學者李士厚則認為,牛首山鄭和墓中埋的其實是鄭和的髮辮和一雙靴子。 江蘇省鄭和研究會理事、鄭和的後裔鄭自海先生昨天告訴記者,牛首山的“鄭和墓”只是鄭和的衣冠冢,鄭和其實是埋在了海外。現在說鄭和埋在江寧牛首山被證明是不對的,有關部門早就該把這個謬誤改過來了。鄭和墓-說法
七下西洋的鄭和最終埋骨於何處,記者了解到,目前鄭和研究學界大部分學者認為鄭和葬在了海外,並非現在宣稱的南京牛首山。而“海外說”具體分來還有兩種看法。 一種看法認為,鄭和卒於印度古里,葬在了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的三寶土龍。這是因為鄭和逝世後,船隊在運送鄭和遺體回國途中,擔心天氣炎熱,遺體不能長期保存,就葬在了路過的爪哇島的三寶土龍。現在當地還有三寶洞,供鄭和像,洞旁有三寶墩,相傳為鄭和墓。 另一說是“海葬說”。對此,南京的鄭和後裔曾經談及,回民的風俗,人死後三日要速葬,以白布裹身,深埋不附棺。如死海上,遺體不可能運回安葬,因此極有可能在海上水葬。當時有個叫“黑大人”的隨從,攜回鄭和的髮辮和靴子,賜葬牛首山,所以牛首山鄭和墓只是衣冠冢。鄭和墓-守墳人
守墳人600年如一日忠心看守
鄭和墓位於牛首山的正南方,它相對的正北處千餘米開外有一個只有十七戶人家的小村莊,村莊名叫“鄭家沖”,村里人都姓鄭。整個村子孤零零地與鄭和墓遙遙相望。這個村子裡的人稱牛首山為“回子山”,稱鄭和墓為“馬回回墓”。
我們都是鄭和隨從的後代,鄭和死後我們祖上就給他看墳,之後我們世世代代為他守墳,為此明朝皇帝特賜我們姓鄭,同時還賜給了我們一百畝良田,這些田地我們直到現在都還在耕種。” 今年60歲的鄭善福是鄭和墓公園的看門人,他的工作是賣門票,此外他還有一項重要任務是每天打掃墓地。“村裡的老人去世時都會給家中的後人留下遺言:‘逢年過節記得給馬三寶上墳’,這個遺言已經傳遞了600多年。”鄭善清老人鬚髮盡白,牙齒也幾乎脫落。今年77歲的他是鄭家沖的長房,在鄭家沖輩分最高。
鄭善清清楚記得他16歲那年,第一次給鄭和上墳時的情景:父親讓他規規矩矩地跪在了鄭和墓前,指著墳對鄭善清說:“你記住了,這是馬三寶的墳,從今往後你要像對待祖墳一樣看好它,不能讓它損失一草一木。”從此,鄭善清時不時就到鄭和墓周圍轉轉,防止村裡的耕牛啃壞了墓上的青草。
“每年清明,鄭家沖每家的戶主都會聚在鄭和墓前上香祭祀。” 鄭善福說,以前村中老的家譜在文化大革命時抄四舊給燒了,現在的家譜是後來整理的,上面位居首位的就是鄭和。
每年清明、冬至祭祀的時候家譜都會掛出來,家譜大約3.5米長,6米寬白布做成,用毛筆書寫。祭祀完了,每家拿回家輪流掛大堂高處三天后收起來,放置家中保存一年。
鄭和墓險遭劫難是在1951年。“那年,牛首山一帶流傳馬三寶墓里埋著小金人,這個說法一流傳開立刻引起了軒然大波,差點給鄭和墓帶來了滅頂之災。”
附近的村民扛著鋤頭準備上山扒墳挖小金人,聽到這個訊息,鄭善清的父親急了,他趕緊衝上山用身體護住墓地,他向村民解釋這是自家的祖墳,沒有什麼小金人,他當時聲嘶力竭地喊道:“偷墳掘墓有罪,扒不得啊。”“就這樣,憑著我父親在這一帶的威信,最終保住了鄭和墓。”
鄭和墓里到底埋葬了什麼,當地流傳著兩種說法,一說就是鄭和的真體,另一說是鄭和的辮子。“但不管裡面到底埋了什麼,它都是祖訓傳下來要祭守下去的。”
鄭和墓-中國回族穆斯林航海家鄭和之墓
在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谷里鄉周昉村牛首山南麓。因鄭和之父名馬哈麻,人稱馬哈只,當地人以為鄭和原姓馬,故稱為“馬回回墓”。墓冢所在之山,亦稱為“回回山”。墓壙呈長方形,南北走向,長約150米,東西寬約60米,墓頂高約8米。1985年為紀念鄭和首航580周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建亭立碑。新建的鄭和墓可拾級而上,頂部有青石所制塔式墓蓋,鐫有阿拉伯文“泰斯米葉”。墓後腦牆上鑲有大理石,上刻“明鄭和墓”4個噴金大字。現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國內各族民眾及國外旅遊人士前往觀光瞻仰者絡繹不絕。
鄭和墓—南京旅遊景點
位於牛首山南麓,南北長300米,東西寬60米,高約8米。墓按伊斯蘭風格修建,整個墓形是“回”字形,墓前台階有四組7層28級,寓意鄭和七次下西洋,歷時28年,遍訪40多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