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瓜[植物]

牛角瓜[植物]
牛角瓜[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牛角瓜,學名,別名哮喘樹、羊浸樹、斷腸草。直立灌木,高達3米,有毒。產於雲南、四川、廣西和廣東等省區。有很高的經濟和藥用價值。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牛角瓜 牛角瓜

直立灌木,高達3米,全株具乳汁;莖黃白色,枝粗壯,幼枝部分被灰白色絨毛。葉倒卵狀長圓形或橢圓狀長圓形,長8~20厘米,寬3.5~9.5厘米,頂端急尖,基部心形;兩面被灰白色絨毛,老漸脫落;側脈每邊4~6條,疏離;葉柄極端,有時葉基部抱莖。

聚傘花序傘形狀,腋生和頂生;花序梗和花梗被灰白色絨毛,花梗長2~2.5厘米;花萼裂片卵圓形;花冠紫藍色,輻狀,直徑3~4厘米,裂片卵圓形,長1.5厘米,寬1厘米,急尖;副花冠裂片比合蕊柱短,頂端內向,基部有距。

蓇葖單生,膨脹,端部外彎,長7~9厘米,直徑3厘米,被短柔毛;種子廣卵形,長5毫米,寬3毫米,頂端具白色絹質種毛;種毛長2.5厘米。花果期幾乎全年。

分布範圍

產於雲南、四川、廣西和廣東等省區。生長於低海拔向陽山坡、曠野地及海邊。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越南和馬來西亞等。

繁殖栽培

育苗技術

牛角瓜 牛角瓜

牛角瓜主要為實生苗繁殖,周年開花,果實主要在夏、秋兩季成熟。 在播種前,需要將其種子在溫水中浸泡12h,種植在無紡布袋內,一般的覆蓋深度約為1cm,這樣有利於其種子的萌發,播種後要保持土壤濕潤,調查發現種子在1周后即可發芽,且發芽率可達80%以上,待幼苗長至40d左右即可移栽,移栽成活率可達85%以上。牛角瓜在於熱河谷地區可全年種植,但要幼苗生長的快而壯實,一般需要在春季播種。

管理方法

牛角瓜是陽性植物,需對其採用陽畦種植,株行距為60cm×60cm較易生長,幼苗移栽10d後,每15d施1次液態肥,肥料以氮、磷和鉀肥為主,苗木生長的後期為了促進開花及果實膨大,需主要施磷肥和鉀肥,牛角瓜株高長至40cm左右即可開花,其開花量很大,但最終結果的花序卻比較少,因此管理中需要通過疏花處理來減少養分散失,在花期和果期為增加樹體對養分的需求,則要增施有機肥料。牛角瓜的生長速度較快,會形成較大鬱閉度,一部分枝條會慢慢地失去活力而枯死,因此需要在不同的季節對樹體進行修剪,如春季要進行摘心處理,冬季剪去枯枝和過密枝等。另外,還需對牛角瓜有針對性地進行一定程度的病蟲害防治。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牛角瓜 牛角瓜

牛角瓜具有廣泛的藥用價值,在印度被認為是傳統的藥用植物,其根、 莖、葉和果等均可藥用,具有消炎、抗菌、化痰和解毒等作用,用於麻風病、哮喘、咳嗽、潰瘍和腫瘤等疾病的治療。牛角瓜的乳汁具有強心、保肝、鎮痛消炎等療效,樹皮可治癲癇。2009年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的相關專家通過從牛角瓜中提取出的具有抗癌作用化合物,令我國又新增2項牛角瓜提取物抗癌新專利。

莖葉的乳汁有毒,含多種強心甙,供藥用 ,治皮膚病、痢疾、風濕、支氣管炎;樹皮可治癲癇。

性味

淡、澀,平。有毒。

功能主治

牛角瓜 牛角瓜

祛痰定喘。主治百日咳,支氣管炎,哮喘。

用法用量

鮮葉5~8錢,切碎,水煎服,或燉豬瘦肉服。內服:煎湯,1-3g;或入散劑。

化學成分

根含強心甙元:烏斯卡定(uscharitin),烏他甙元(uzarigenin),牛角瓜甙(calotropin),異牛角瓜甙(calactin)[1]。還含三萜類成分:α-香樹脂醇(α-amyrin)和β-香樹脂醇(β-amyrin),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φ-蒲公英甾醇(φ-taraxasterol),羽扇豆醇(lupeol)以及它們的乙酸酯(acetate)和3′-甲基丁酸酯(3′-methylbutanoate),24-亞甲基環木鳳梨烷醇(24-methylenecycloartanol)。

注意

孕婦忌服

毒性

中毒症狀為嘔吐、下瀉,甚則會發生嚴重的腹痛和腸炎等。

解救方法:早期可給予活性炭、鞣酸蛋白內服,和葡萄糖液注射;或用綠豆1兩,甘草、銀花各5錢,水煎服。

經濟價值

牛角瓜 牛角瓜

牛角瓜的果實經脫籽後取其種子的冠毛纖維,將該冠毛纖維經鞣軟 處理,便可得到具有一定柔軟度的纖維。牛角瓜纖維用於紡織生產可替代棉纖維,織成的面料具有很多優點,不但有絲綢的滑爽質感,又有一定的透氣性和舒適感,是一種值得推廣的生態環保的新型纖維材料。牛角瓜的莖皮纖維可用於制繩索、造紙、人造棉和織麻布、麻袋等,其種毛可作填充物及絲絨原料。牛角瓜纖維與木棉纖維類似,其橫截面的中空度較大,可以作為潛在的吸水吸油材料、保暖材料和浮力材料等。

莖皮纖維可供造紙、制繩索及人造棉,織麻布、麻袋;種毛可作絲絨原料及填充物。乳汁乾燥後可用作樹膠原料,還可制鞣料及黃色染料。全株可作綠肥。

植物之蘿藦科

蘿藦科是雙子葉植物綱,龍膽目的一個科,其模式屬為馬利筋屬(Asclepias)。多年生草本、灌木、藤本、稀為喬木。蘿藦科約有250屬,2000多種中國有44屬,243種,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

台灣娃兒藤
斑膠藤
地梢瓜(原變種)
汶川娃兒藤
紫葉娃兒藤
銹毛鯽魚藤
細梗白前
貴州醉魂藤
少花娃兒藤
海南醉魂藤
絨毛藍葉藤(變種)
廣西醉魂藤
台灣醉魂藤
靈山醉魂藤
貫筋藤(變種)
麗子藤(原變種)
藍葉藤(原變種)
平滑弓果藤
臥莖夜來香
台灣眼樹蓮
鎮江白前
眼樹蓮
短序藍葉藤(變種)
台灣夜來香
毛白前
華寧藤(原變種)
滴錫藤
蔓白前
蔓剪草
變色白前
大麗子藤(變種)
毛脈華寧藤
老瓜頭
寬葉秦嶺藤
海南匙羹藤
荷花柳
崖縣球蘭
太行白前
廣花弓果藤
海島藤
富寧白前(變種)
狹葉荷秋藤(變型)
大理白前(原變種)
荷秋藤(原變型)
紫花合掌消(變種)
華北白前
峨眉牛皮消
潮風草
四川鵝絨藤(原變種)
凌雲弓果藤
白花四川鵝絨藤(變種)
西藏鵝絨藤
浙江乳突果
斑皮鯽魚藤
短柱弓果藤(變種)
狹葉白前
凹葉球蘭(原變種)
寶興藤
海南弓果藤
寶興吊燈花
水白前
通天連
裂瓣球蘭
苦繩(原變種)
厚花球蘭
秦嶺藤

卵葉白前
毛喉牛奶菜
黃冠馬利筋(變種)
狹葉鐵草鞋(變種)
鐵草鞋(原變種)
海南杯冠藤
輪葉白前(原變種)
石棉白前(變種)
康定白前
小葉弓果藤(變種)
圓葉弓果藤
線葉杯冠藤(變種)
海南杯冠藤(原變種)
四川鵝絨藤
黑鰻藤
合掌消(原變種)
木里吊燈花
美冀杯冠藤
狹葉吊燈花
巴東吊燈花
毛弓果藤(原變種)
翅葉牛奶菜(變種)
海南牛奶菜(原變種)
海南牛奶菜
河壩吊燈花
美藍葉藤
台灣牛奶菜
海南娃兒藤
天峨娃兒藤
平伐娃兒藤
宜昌娃兒藤
廣花娃兒藤
假防己
普定娃兒藤
卵葉杯冠藤(變種)
紫花娃兒藤
膜葉娃兒藤
台灣杯冠藤(原變種)
台灣杯冠藤
紫花杯冠藤
輪環娃兒藤
圓葉娃兒藤
湖北娃兒藤
光葉娃兒藤
娃兒藤(原變種)
團花牛奶菜
雀瓢(變種)
金瓜核
華寧藤
古鉤藤
大白藥
百靈草
合掌消
鐵草鞋
海南球蘭
雜色豹皮花
花溪娃兒藤
大豹皮花
娃兒藤
凹葉球蘭
長葉球蘭
匙葉球蘭
鵝絨藤
柳葉白前
七層樓
尖槐藤
肉珊瑚
雲南眼樹蓮
尖葉眼樹蓮
蛇膽草
羊角子草
馬蘭藤
香花球蘭
楔葉南山藤
石蘿藦
天星藤
扒地蜈蚣
廣西杯冠藤
假木通
地梢瓜
青龍藤
牛奶菜
竹靈消
匙羹藤
弓果藤
通脈丹
駝峰藤
白水藤
山球蘭
長葉吊燈花
西藏吊燈花
建水娃兒藤
景東娃兒藤
三分丹
雲南娃兒藤
催乳藤
卷邊球蘭
線葉球蘭
蜂出巢
漾濞牛奶菜
紅肉牛奶菜
會東藤
廣東匙羹藤
須藥藤
多花青蛇藤
黑龍骨
鉸剪藤
短葉秦嶺藤
牛角瓜
翅果杯冠藤
暗消藤
木裏白前
豹藥藤
牛皮消
小葉鵝絨藤
毛弓果藤
銹毛弓果藤
瀾滄弓果藤
箭藥藤
小葉眼樹蓮
怒江球蘭
圓頭牛奶菜
大花藤
釘頭果
青蛇藤
翅果藤
馬蓮鞍
白葉藤
柳葉吊燈花
白馬吊燈花
馬鞍山吊燈花
短序吊燈花
金雀馬尾參
麗江吊燈花
鐮藥藤
小葉娃兒藤
西藏弓果藤
人參娃兒藤
貴州娃兒藤
闊葉娃兒藤
雲南醉魂藤
大花醉魂藤
醉魂藤
心葉醉魂藤
長毛醉魂藤
薈蔓藤
苦繩
麗子藤
南山藤
瀾滄球蘭
薄葉球蘭
荷秋藤
琴葉球蘭
毛球蘭
護耳草
黃花球蘭
凸脈球蘭
金鳳藤
茶藥藤
雲南黑鰻藤
大葉牛奶菜
喙柱牛奶菜
海楓屯
球花牛奶菜
狹花牛奶菜
四川牛奶菜
雲南牛奶菜
假藍葉藤
藍葉藤
華南夜來香
潤肺草
纖冠藤
大葉匙羹藤
雲南匙羹藤
寬葉匙羹藤
華蘿藦
黑水藤
雲南弓果藤
滑藤
昆明杯冠藤
山白前
輪葉白前
催吐白前
大理白前
橢圓葉白前
西藏牛皮消
硃砂藤
麗江牛皮消
白牛皮消
戟葉鵝絨藤
乳突果
催吐鯽魚藤
鯽魚藤
麗江鯽魚藤
吊山桃
須花藤
勐臘藤
老虎鬚
馬利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