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牛若峰,字子耕,河北無極縣人,1928年5月25日生於王村一個僱農家庭。父親、叔父先為地主做長工,後租地務農,母親勤於手工紡織,掙點錢彌補生計。因人多家貧,自幼參加勞動,難以溫飽。9歲那年他家鄉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政權,才得以上學讀書,11~12歲時擔任抗日兒童團長,1940年進入晉深極縣第八高小,1942年日本侵略軍舉行“五一”大掃蕩,我冀中抗日根據地遭受嚴重摧殘,牛若峰從此喪失了讀中學的機會。失學後,隨父母在家租地務農。苦難的童年,造就了牛若峰孤僻而倔強的性格和一個無產者的心態。但少年牛若峰並不恢心喪氣,積極協助村里文教主任和教師辦國小,從1945年1月起,正式擔任供給制國小教師。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牛若峰更積極參加村裡的革命活動,1946年9月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10月被選為黨的村支部書記,1947年2月至1948年5月,在無極縣第四、第三區人民武裝部擔任武裝動員和支前幹事。1948年5月至10月,牛若峰奉調在河北平山中共中央華北局黨校二部(南下幹部培訓部)學習,同年12月南下,到達河南禹縣,被分配到中共中央中原局機要科任幹事,1949年5月任中共中央華中局機要科幹事。
牛若峰在中原局和華中局(後改為中南局)工作時,結識了他尊敬的革命老前輩鄧子恢、杜潤生等人。在鄧老的支持下,牛若峰於1950年1月考入了中國人民大學合作社系攻讀供銷專業,不久學校選派牛若峰赴蘇留學。1952年4月進北京俄專學習俄語,同年9月赴蘇聯,在列寧格勒農學院經濟系攻讀農業經濟管理,1957年6月獲農業經濟學士學位,7月初回國,懷著報效祖國的滿腔熱情來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組(1958年5月建所)任研究實習員,1963年晉升為助理研究員。
1964年4月,牛若峰來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情報研究室任編譯組組長。1972年2月下旬,牛若峰奉調從“五七”幹校回到北京,被安排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情報所《農業科技通訊》編輯組,做編輯和副組長,為向農村推廣農業科學技術、促進農業增產,做了不懈的努力。
技術成就
“文化大革命”後,全國科學大會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相繼召開。牛若峰稱之為“遲來的春天”,為他的科研生涯帶來新的機遇。1979年4月,他重新回到離開15年之久的農業經濟研究所,開始從事真正的科學研究,並參與研究所的恢復重建,先任領導小組成員,1981年10月任副所長,1983年2月任所長,1988年擴大為農業經濟與科技發展研究中心,擔任中心主任和所長,直至1990年11月底卸任。1980年1月晉升副研究員並擔任碩士研究生導師,1986年7月晉升為研究員並擔任博士研究生導師。勤奮敬業,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傾注於研究所的發展、管理和研究生教學工作。牛若峰擔任所長期間,主持制訂了研究所的規章制度和兩個五年發展規劃,分成幾個研究方向:農業發展研究、農業技術經濟研究、農村合作經濟研究、畜牧經濟研究、農產品成本與價格研究和國際農業經濟研究,每個方向都由資深的和發展潛力較大的科研人員做學術帶頭人。研究室大體上按照研究方向設立,相對穩定。作為所長,一貫堅持研究為經濟建設服務,為領導科學決策服務,與農業部、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等機構保持經常聯繫,主動匯報,爭取支持,尋求課題。
同時,牛若峰積極開展農業經濟學科的國際合作。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農業經濟研究所相繼與福特基金會、美國農業發展協會、溫洛克國際農業協會和菲律賓大學等建立合作關係,爭取到9名研究生資助,並陸續派出留學,組織本所同國際水稻研究所、法國農業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加拿大IDRC、澳大利亞ACIAR、昆士蘭大學、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局、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和國際熱帶作物研究所等單位進行合作研究,使本所相當多的科研人員參加或主持過國際課題研究,出國進行合作研究和專業考察,還邀請著名經濟學者哈佛大學教授彼得·蒂默博士和科羅拉多大學教授查里斯·郝博士來所分別講授“農產品價格政策”和“資源經濟學”,培訓所內外幹部。
牛若峰作為知名學者,相繼應邀赴美國、加拿大、蘇聯、波蘭、匈牙利、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等國著名大學、主要科研機構和國際研究中心講學,以及到農村訪問考察,三次參加美國農業經濟學會年會,1986年和1987年參加在北京召開的“國際農村發展戰略學術討論會”,“國際農村就業戰略和政策討論會”和“走向2000年的亞太地區經濟討論會”,1990年參加在夏威夷召開的“亞太地區農業與貿易討論會”,1991年8月參加在東京舉行的國際農業經濟學會21屆大會,1993年參加在北京召開的“國際持續性農業與農村發展研討會”,通過發表論文和討論發言,宣傳中國農業改革與發展成就,交流學術觀點,讓世界了解中國,也使自己更多地了解世界。
牛若峰熱衷於海峽兩岸交流與合作,1989年7月參加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舉行的海峽兩岸農業經濟學者座談會,並被推舉為大陸方面的聯絡員(台灣方面的聯絡員為台大農經系主任陳希煌教授)。在學會理事長領導下,牛若峰積極籌措,促成“90年代中國農業發展學術討論會”於1992年8月在北京舉行,會後主編出版了“90年代中國農業發展論壇”(中國人民大學1993年12月第1版);1993年7月,他與其他幾位學者一起赴台灣進行了第一次訪問考察,事後執筆寫了長篇報告。這些活動有利於增進海峽兩岸農經學界相互了解,促進祖國統一。
隨著工作局面的打開,牛若峰的社會兼職增多,曾任原國務院技術經濟研究中心農業組召集人,原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評議委員會委員,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第三屆委員、第四屆常委,中國農業科學院第二屆學術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屆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兼青年部主任委員和《農業經濟問題》雜誌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第四屆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業經濟卷》編委會副主任委員;現為農業部軟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國外農業經濟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中國社會經濟文化交流協會理事、中國農業經濟學會顧問、《農業經濟問題》和《中國農村經濟》兩雜誌編委,並為若干院校的兼任教授。
嚴謹治學,注重調研,獨立思考,直抒己見,是牛若峰的一貫學風。近20年來他情系農業經濟,在國外農業經濟、農業技術經濟、農業發展與工農關係、農業產業化經營等領域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出版著作14部,發表論文和報告50多篇,有的在美國《農業經濟雜誌》發表或被選入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針對改革與發展中出現的重大問題,適時提出頗有見地的觀點,在農經界產生了一定影響。例如,針對中國長期不講經濟效益,1978 年就寫出“農業生產經濟效果概念和計算方法”,提出由產量核算轉變為效益核算。1979年5月討論農業現代化時提出,“我國應當實行以土地替代型為主和提高土地生產率為主的技術創新路線”,認為“高度的土地生產率和較高的按人口平均農畜產品占有量”與“高度的勞動生產率同樣重要”。20世紀80年代初,他系統地研究了農業科研成果經濟評價方法,揭示了科技進步的連續性與農業生產率增長的相關關係,闡明了科技成果利用對提高農業生產的貢獻與分配機制,與合作者共同提出進行經濟評價的標準和指標體系,得到普遍套用。1983年,當有人對農業技術經濟能否成為獨立學科提出疑問時,他指出“農業技術經濟是一門新興學科”,系統地論述了該學科的對象、內容、任務和作用,基本原理與方法,以及它與西方“農業生產經濟學”的區別,對於同行們達成共識起了促進作用。稍後,牛若峰系統地總結了中國農業體制變革的經驗教訓,認為農業體制改革的最大功勞是重建了農戶經濟,但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只是“完成了一半的農業經營體制改革”,另一半應當是明晰產權、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接軌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中期,深入研究揭示了長期以來中國農業階段性波動與經濟發展戰略的關係,20世紀90年代初與郭瑋博士共同研究揭示了“中國經濟偏斜循環與農業曲折發展”的周期性規律,較早地判斷20世紀90年代國中國國家工業化步入了中期發展階段,國家不應再汲取農業資金剩餘,而應轉向工農業協調發展。接著研究了向市場經濟轉變時期的農業發展政策方向,強調由過渡性“雙軌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單軌制,堅持市場取向,以法治農,同時由數量型增長轉變為效益型增長,增加農民收入。
20世紀90年代後期著重研究農業產業化經營問題。最早指出,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中國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的必然產物,加速農業現代化的現實選擇和戰略方向,是引導小農戶進入大市場的有效組織形式,市場農業的基本經營方式,多元參與主體自願結成的經濟利益共同體。為農業產業化經營設計提出了比較完整的理論框架和運作系統,給出了政策方向,界定了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強調是市場行為,其發展速度和規模受市場需求擴張程度所決定。該項研究的許多觀點已被政府決策參用,在社會上產生較大影響。
牛若峰一貫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從20世紀80年代初研究農業技術經濟到20世紀90年代研究農業產業化經營,走遍許多省區進行宣講推廣,為基層提供諮詢;並多次參加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務院研究室、農業部和原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關於農業改革與發展政策的討論,對我國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牛若峰參加或參與主持完成了多項重大課題,其中“農業科研成果經濟評價方法”,1983年獲農牧漁業部科技改進一等獎;“國外農產品流通若干問題研究”,1985年獲農牧漁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中國糧食和經濟作物發展研究”(主持人之一),198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二○○○年的中國”(農業報告負責人),198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中長期食物發展戰略研究”(主持人之一),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作為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兼任教授和研究生指導教師,認真備課授課,不斷更新教材,注重選材育人,堅持德才兼優,精心指導,嚴格要求,言傳身教,共培養碩士學位研究生5名、博士研究生13名,他們大多成長為所在單位如國家計委、國家統計局、農業部、國務院研究室、中央政策研究室和中國農業科學院以及一些大學的業務骨幹,好幾位弟子擔任副司長或大公司總裁,有的已晉升教授,在各自的崗位上貢獻才智。
牛若峰的科學論著、研究成果和推廣工作,為提高幹部業務水平,促進決策科學化,發展農業經濟管理學科,作出了重要貢獻。享領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特殊津貼。
簡歷
1928年5月25日 出生於河北省無極縣王村。1945年1月 參加革命,曾任國小教師,從事地方武裝工作。
1948-1950年 中共中央中原局(先在禹縣,後遷開封)、中共中央華中局(武漢,後改為中南局)任機要科幹事。
1950-1952年 中國人民大學合作社系攻讀供銷專業。
1952-1957年 北京俄專二部學習俄語,列寧格勒農學院經濟系留學,攻讀農業經濟管理專業。
1957-1964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
1964-1969年 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情報研究室編譯組組長。
1969-1972年 遼寧興城砬子山“五七”幹校勞動。
1972-1979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情報研究所《農業科技通訊》雜誌擔任編務、編輯、副組長。
1979年至今 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領導小組成員、副所長、所長,副研究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主要論著
1 牛若峰.農業生產經濟效果概念和計算方法.北京:農業出版社,19802 牛若峰,劉天福.農業技術經濟手冊.北京:農業出版社,1983
3 牛若峰,何桂庭,朱希剛,曹世傑.農業科學技術研究和利用的經濟評價.北京:農業出版社,1985
4 牛若峰.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發展農業商品經濟的若干經驗.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調查與研究,1986
5 牛若峰.中國農業階段性波動與經濟發展戰略的關係.農業經濟問題,1988(10):9~13
6 牛若峰.農村經濟手冊.北京:農業出版社,1989
7 牛若峰.論只完成了一半的農業經營體制改革.農業經濟問題,1990 (7):11~17.新華文摘,1990(10):53~56
8 牛若峰,郭瑋等.中國經濟偏斜循環與農業曲折發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9 牛若峰.再論科技興農的源流和相關政策問題.農業經濟問題,1991 (7):3~8
10 牛若峰.中國經濟偏斜循環中的農業發展.見:中國百名經濟學家自述:我的經濟觀(第3卷).南京:江蘇出版社,1992:723~761
11 牛若峰.論向市場經濟過渡與農業發展政策方向.農業經濟問題,1993(8):21~26
12 牛若峰.20世紀90年代中國農業發展論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13 牛若峰.農業經濟與巨觀問題研究.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14 牛若峰.國家工業化發展階段與巨觀政策方向.農業經濟問題,1995 (1):16~20
15 牛若峰.二○○○年中國的農業.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
16 牛若峰.市場農業發展與體制創新——對農業產業化的經濟學考察.農民日報,1997-01-01
17 牛若峰.中國農業的變革與發展.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7
18 牛若峰.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理論框架.中國農村經濟,1997(5):4~8
19 牛若峰.農業產業化:真正的農村產業革命.農業經濟問題,1998 (2):27~31
20 牛若峰.農業產業一體化經營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