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
助產時臍帶不消毒或消毒不嚴,或因犢牛互相吸吮,致使臍帶感染而發炎。飼養管理不當,外界環境不良,如運動場潮濕、泥濘,褥草更換不及時,衛生條件較差,導致臍帶受感染。2、症狀:
臍帶炎症初期常不被注意,僅見犢牛消化不良、下痢。隨著病程的延長,牛精神沉鬱,體溫升高至40℃~41℃,常不願行走。臍帶與組織腫脹,觸診質地堅硬,患畜有疼痛反應。臍帶斷端濕潤,用手壓可擠出污穢膿汁,有惡臭味,有的因斷端封閉而擠不出膿汁,臍孔周圍形成膿腫。患犢常消化不良,拉稀或膨脹,弓腰,瘦弱,發育受阻。如及時治療,一般愈後良好。3、預防
:做好臍帶的處理和消毒工作,臍帶應在離腹部約5厘米處剪斷,再用10%碘酊將斷端浸泡1分鐘。保持良好的衛生環境,運動場應消毒,褥草應及時更換,定期用1%~2%火鹼消毒。新生犢牛應單圈飼養,避免犢牛相互吮吸,防止疾病發生。4、治療:
消除炎症,防止炎症蔓延。(1)局部治療:病初期可用1%~2%高錳酸鉀清洗局部,並用10%碘酊塗擦。如患部周圍腫脹,可用青黴素60萬~80萬國際單位分點注射。
(2)已形成膿腫時,應切開排膿,再用3%過氧化氫沖洗,內撒布碘胺粉。嚴重時可手術清除壞死組織,並塗以碘仿醚(碘仿1份,乙醚10份),也可用硝酸銀、硫酸銅、高錳酸鉀粉腐蝕。
(3)全身治療:可用磺胺、抗生素治療,一般常用青黴素60萬~80萬國際單位,一次肌肉注射,每天兩次,連用3次~5次。如有消化不良症狀,可內服磺胺咪、蘇打粉各6克,酵母片或健胃片5片~10片,每天兩次,連服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