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內容
牛罵頭遺址的年代約在3500年前至4500年前,除了下層屬較早的牛罵頭文化外,也包括上層番仔園文化,中層的營埔文化等不同時期的遺留。牛罵頭文化層出土的陶器,以紅、褐色陶為主,亦有少量黑色陶器,手制紋飾以拍印繩紋為主,其陶器的特色可看出承續了大坌坑文化,石器以為獵和農具為主,大量石制農具可看出當時人應是以農耕為主,併兼行漁撈和狩獵。除器物外也有墓葬出土。
遺址的發掘
牛罵頭遺址最早可能在1937年興建清水神社時已顯露有部分文物出土,神社社主西村昌隆收藏即收集了部分遺址出土石器及陶器,但到西元1943年日本學者國分直一在大肚台地西緣及大肚溪北岸進行考古調查時才正式發現,發現清水鎮“牛罵頭遺址”。
二次大戰後,早期劉斌雄、張光直、宋文薰等學者均曾加以調查研究,對於該遺址的年代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層有所了解。1975年,人類學者正以牛罵頭遺址之名來命名中部新石器之的文化,但由於當地為陸軍營區,一直未能深入調查挖掘,軍營廢除後,至2001年由劉益昌、溫振華學者進行挖掘,出土大量器物。
2002年由台中縣文化局指定為縣定古蹟,並將該地規畫為“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