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流行熱症

牛流行熱症,動物學術語,是由病毒引起牛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廣泛流行於非洲、亞洲及大洋洲。我國也有本病的發生和流行,而且分布面較廣。

簡介

牛流行熱又稱三日熱(Three day fever)或暫時熱(Ephemeral fever),是由病毒引起牛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其臨床特徵為突發高熱、流淚、有泡沫樣流涎,鼻漏,呼吸促迫,後軀僵硬,跛行,一般取良性經過,發病率高,病死率低。
本病廣泛流行於非洲、亞洲及大洋洲。我國也有本病的發生和流行,而且分布面較廣。

病原

牛流行熱病毒(Bovine epizootic fever vires),又名牛暫時熱病毒(Bovine ephemeralvires),屬彈狀病毒科(Rhabdoviridae),暫時熱病毒屬(Ephemerovims)的成員,像子彈形或圓錐形。含單股RNA,有囊膜。
本病毒可在牛腎、牛睪丸以及牛胎腎細胞上繁殖,並產生細胞病變。也可在倉鼠腎原代細胞和傳代細胞(BHK-21)上生長並產生細胞病變。綠猴腎傳代細胞(Vero)上也能繁殖。本病毒各分離株間的同源性很高,差異極小。

流行病學

本病主要侵害奶牛和黃牛,水牛較少感染。以3~5歲牛多發,1~2歲牛及6~8歲牛次之,犢牛及9歲以上牛少發。6月齡以下的犢牛不顯有臨床症狀。肥胖的牛病情較嚴重。母牛尤以懷孕牛發病率略高於公牛。產奶量高的母牛發病率高。綿羊可人工感染並產生病毒血症,繼則產生中和抗體。
病牛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吸血昆蟲是重要的傳播媒介。
本病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周期性,約6~8a或3~5a流行一次,一次大流行之後,常隔一次較小的流行。
本病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在夏末到秋初、高溫炎熱、多雨潮濕、蚊蠓多生的季節流行。
本病的傳染力強,傳播迅速,短期內可使很多牛發病,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有時疫區與非疫區交錯相嵌,呈跳躍式流行。

症狀

潛伏期3~7d發病突然,體溫升高達39.5~42.5℃,維持2~3d後,降至正常。在體溫升高的同時,病牛流淚、畏光、眼結膜充血、眼瞼水腫。呼吸促迫,患牛發出哼哼聲,食慾廢絕,咽喉區疼痛,反芻停止。多數病牛鼻炎性分泌物成線狀,隨後變為黏性鼻涕。口腔發炎、流涎,口角有泡沫。有的患牛四肢關節浮腫、僵硬、疼痛,病牛站立不動並出現跛行,最後因站立困難而倒臥。皮溫不整,特別是角根、耳、肢端有冷感。有的便秘或腹瀉。發熱期尿量減少,尿液呈暗褐色,混濁,妊娠母牛可發生流產、死胎、泌乳量下降或停止。多數病例為良性經過。病程3~4d,很快恢復。少數嚴重者可於1~3d內死亡,但病死率一般不超過1%。有的病例常因跛行或癱瘓而淘汰。

病變

急性死亡的自然病例,可見有明顯的肺間質氣腫,還有一些牛可有肺充血與肺水腫。肺氣腫的肺高度膨隆,間質增寬,內有氣泡,壓迫肺呈捻發音。肺水腫病例胸腔積有多量暗紫紅色液,兩側肺腫脹,間質增寬,內有膠凍樣浸潤,肺切面流出大量暗紫紅色液體,氣管內積有多量的泡沫狀黏液。淋巴結充血、腫脹和出血。實質器官渾濁腫脹。真胃、小腸和盲腸呈卡他性炎症和滲出性出血。

診斷

本病的特點是大群發生,傳播快速,有明顯的季節性,發病率高、病死率低,結合病畜臨床上表現的特點,不難作出診斷。但確診本病還要作病原分離鑑定,或用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瓊脂擴散試驗、免疫螢光法、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進行檢驗。必要時採取病牛全血,用易感牛作交叉保護試驗。
在診斷本病時,要注意與茨城病、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牛副流行性感冒等相區別。

防制

本病可選用ß-丙內酯滅活苗、亞單位疫苗及病毒裂解疫苗接種牛隻。病初可根據具體情況酌用退熱藥及強心藥,停食時間長可適當補充生理鹽水及葡萄糖溶液。用抗生素等抗菌藥物防止併發症和繼發感染。治療時,切忌灌藥,因病牛咽肌麻痹,藥物易流人氣管和肺里,引起異物性肺炎。
自然病例恢復後可獲得2a以上的堅強免疫力,而人工免疫迄未達到如此效果。但是,由於本病發生有明顯的季節性,因此在流行季節到來之前及時用能產生一定免疫力的疫苗進行免疫接種,即可達到預防的目的。
在本病的常發區,除做好人工免疫接種外,還必須加強消毒,撲滅蚊、蠓等吸血昆蟲,切斷本病的傳播途徑。發生本病時,要對病牛及時隔離,及時治療,對假定健康牛群及受威脅牛群可採用高免血清進行緊急預防接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