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鎮

牛棚鎮

牛棚鎮位於威寧縣西北部,距縣城81公里,與本縣迤那鎮、中水鎮、玉龍鄉、斗古鄉接壤,並與雲南省會澤縣隔牛欄江相望。該鎮轄4個管理區,20個行政村,124個村民組,在這片總面積180.0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著漢、彝、回、苗、布依等民族共8249戶,35912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全鎮總人口的30.96%。該鎮有森林100319畝,其中林地90500畝,灌木林9819畝。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該鎮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通訊發達,交通便利,生態環境優美,人民安居樂業,是商家開發建設的理想選擇。牛棚鎮位於威寧縣西北部,距縣城約81公里,是威寧縣的一個大鎮,與本縣迤那鎮、中水鎮、玉龍鄉、斗古鄉接壤,並與雲南省會澤縣隔牛欄江相望,屬於亞熱帶曖濕氣候,平均海拔2100米。該鎮轄4個管理區,20個行政村,124個村民組,在這片總面積180.0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著漢、彝、回、苗、布依等民族,人口約3.8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全鎮總人口的33.1%。2009年,全鎮實現了國民生產總值12029.97萬元,人均純收入2553元。

基本信息

自然資源

全鎮有耕地面積約4.2萬畝, 森林面積約10萬畝,其中林地約9.05萬畝,灌木林近1萬畝。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馬鈴薯及豆類,經濟作物主要是烤菸,盛產核桃、板栗、蘋果、石榴、梨、桃等乾鮮水果,以及芸豆、白瓜子等土特產品,礦產資源主要有螢石、磷、鐵、煤、高嶺土、鉛、鋅等,但目前尚未開發利用。

歷史文化

牛棚是歷史文化古鎮。

一是以威寧原“八大土目”之一的彝族祿禎祥為代表的牛棚子家於清朝光緒年間入駐牛棚,素以富豪著稱於本地,有良田千畝,年收收租谷千石,原牛棚區境內的大部分地方屬 其管轄,曾輝煌一時。

解放戰爭時期以莊主張麗仙為首成立的牛棚游擊支隊,為當地的解放戰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其七重堂故居現還有最後一重保存完好,如人間仙境的原始生態環境正待恢復發展之中。

二是以土陶製品著稱的白碗窖,“明清時期是雲貴重要的土製陶瓷製作地,陶製品遠銷雲貴川三省,因質地良好而享譽盛名。這裡製作的白色瓷碗形美、樣好、質良,傳說曾被土司作為貢品上貢朝廷,地名亦因此而得”。

白碗窯制陶600多年,歷史悠久,一度在雲貴川交接地帶小有名氣,具有很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經濟狀況

烤菸種植

牛棚鎮土壤、氣候均宜種植烤菸,並有近50年的烤菸種植歷史,菸農的生產經驗相當豐富,2009年,全鎮種植面積完成31500畝,收購超過700萬斤,創產值近4000萬元,菸農戶戶均收入1.7萬元,1萬元以上的菸農占種煙戶的90%。

2009年,國家菸草專賣局、農業部把牛棚鎮列為現代菸草種植基地,涉及3個村1200多戶菸農。該鎮成立了全縣第一家菸草專業合作社——盛源菸草專業合作社,同時,合作社還分設育苗、機耕、植保、烘烤和分級扎把5支專業隊,主要為3個村1000多戶菸農提供技術指導,對1300多畝菸草基地進行專業管理,形成機耕、栽培、烘烤、分級扎把、銷售等一條龍服務,深受菸農歡迎。

農業

牛棚鎮高度重視科技興糧,堅持以糧食生產為基礎,不斷增加種糧的科技含量和投入,真正體現了“民以食為天”的民本、人本思想。在2004年,全鎮完成玉米育苗移栽1萬畝,地膜玉米1.2萬畝,豐產洋芋1.5萬畝,綠肥聚壟免耕1萬畝,雜交玉米良種1.5萬畝,配方施肥2萬畝,旱地分帶輪作1.5萬畝,綠肥種植2.5萬畝,並完成科技興農樣板點5個共1500畝,新建經果林1000畝,完成坡改梯工程800畝和退耕還林還草工程1947.2畝。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得到鞏固。2010年,該鎮確定以解決“三農”問題為主體,繼續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最佳化糧食品種結構,大力推廣雜交良種、地膜覆蓋、玉米假植等農業適用科技,以期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實現農民“三增”目標。

畜牧業

畜牧業發展勢頭強勁。牛棚鎮因地制宜,及時調整了禽畜結構,大力推行良種養殖,同時加強了防疫工作,保證了全鎮畜牧業的健康發展。2004年,全鎮牲畜存欄達26511頭(匹、只),出欄13875頭(匹、只),禽畜防疫密度達85%,同時完成品種改良800頭;新發展畜牧專業戶21戶,在當地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帶動作用。 2005年,該鎮確定繼續堅持畜牧業發展道路,用好小額扶貧信貸資金,充分利用當地畜牧養殖優勢,最佳化養殖結構,進一步推行良種養殖和商品禽畜養殖,加強防疫、檢疫力度,強化“五統一”管理,提高畜牧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工業

正在起步中,潛藏巨大的商機,歡迎廣大商家來此投資開發。

社會事業

該鎮高度重視科教文衛事業的發展,鎮黨委政府千方百計爭取項目並積極籌措匹配資金,使得科教文衛事業的軟、硬體建設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文化教育

其中為牛棚中學爭取資金76.24萬元,新修建築面積1994平方米,可容納16個教學班的教學樓一幢,同時匹配10萬餘元用於該校校門、跑道、圍牆、足球場、籃球場的修建及校園環境的綠化美化;爭取縣教育局、扶貧辦投資共20萬元,鎮配10萬元新修了牛棚一小教學樓一棟750平方米。另外,香港嘉龍製衣有限公司捐資10萬元、鎮匹配8萬元修建的516平方米白碗嘉龍希望國小,香港蔡國炳先生家人捐資10萬元、鎮配7.28萬元修建的425平方米雨朵國炳希望國小已竣工投入使用;共投入15.28萬元(鎮配7.28萬元)的425平方米紅岩管理區青山獅子會紅岩國小正在建設中。這些校舍的修建,為全鎮新增校舍面積達4110平方米,可解決1000餘名適齡少年兒童的入學困難。

該鎮還通過實施“321”助學工程(即每個正、副科級領導幹部負責動員3名輟學學生復學,正、副股級幹部各負責2名,一般幹部負責1名),使學額鞏固率大幅度提高。全鎮國小在校學生比上年增加286人,入學率達98.2%,輟學率控制為1.21%;國中在校學生增加123人,入學率達95.8%,輟學率控制為1.45%。該鎮還把“兩基”攻堅工作擺在重要地位,各部門從全局的戰略高度,千方百計確保2006年“兩基”工作達到省評估驗收標準。為貫徹省、地、縣有關會議精神,鎮黨委政府及時召開“兩基”攻堅動員會,並全力投入工作,至4月3日,全鎮文化戶口普查工作全面完成。

該鎮的精神文明建設也穩步推進。每逢“六?一”、“五?四”、“一二?九”等重大節日或紀念日,鎮黨委、政府都要籌資在學校中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從1996年至今,該鎮每年都組織開展春節運動會,以村為單位組隊參加活動。另外,“反邪教”宣傳活動在民眾中廣泛開展,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該鎮還充分發揮“十戶聯保” 的作用和綜治部門的作用,全鎮社會治安和社會風氣逐年好轉。2004年該鎮創建文明村寨、村圖書室各1個,創建星級文明戶15戶,廣播影視覆蓋率較上年提高了20%,實現了牛棚中學、牛棚二小、牛棚菸葉站和政府辦公樓院壩的綠化美化淨化,較好地改善了教學、辦公和生活環境。2005年,該鎮確定創建星級文明戶15戶,新創文明村寨、村圖書室各1個,廣播影視覆蓋率再提高20%,並廣泛開展“四在農家”活動,繼續提倡房屋四旁、田邊地角植樹,進一步抓好院落綠化美化淨化工作,精神文明建設各項工作都有新的進展。

衛生建設

在教育事業長足進步的同時,醫療衛生事業也有新的發展。牛棚衛生院門診、住院綜合樓正在修建中,該樓建成後可解決牛棚片區居民的就醫難問題。2004年,全鎮強化免疫接種率達95%以上,流動人口強化免疫接種率達85%以上,疫病發生率較上年有顯著下降,相關工作通過了地、縣疾病防控部門的達標驗收。投資5萬元的紅岩管理區衛生院辦公樓已通過驗收並投入使用,全鎮的醫療條件較以前明顯改善。

基礎設施

牛棚鎮始終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該鎮積極爭取項目,投資20萬元維修了牛棚至中水10公里公路,投資60萬元修通了牛棚至仙水17公里公路,投資33萬元維修了牛棚至迤那7公里公路,同時,籌資40萬元修通了營山至中寨10公里通村公路,投資28.2萬元修築紅岩至和平、白碗至紅旗、雨朵至團山等通村公路14條,通車裡程達70餘公里,實現了村村通公路,並實現60%以上的村民組通公路。公路的修建,極大地改善了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為今後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該鎮還積極爭取投資,大興小水窖工程。2001年至2004年,全鎮共爭取項目資金146萬元,修建小水窖1690個。2005年,該鎮又確定投入資金56萬元,修建700個小水窖。這些水窖覆蓋了鎮內營山、新華、中寨、新營、新關、新龍、和平、魚塘等8個村,可解決5940人,5830頭(匹、只)畜的飲水困難,同時可解決相關範圍內土地灌溉用水困難,保證農業增產增收。

另外,該鎮積極爭取的共投資292萬元(其中鎮匹配50萬元)的日產800噸的衛視IV改水工程已於2004年3月動工。該工程竣工後,可解決魚塘、水源、三河、新山、手工、營上、紅旗、范家田、響水9個村及鎮直機關共18414人,32160頭(匹、只)畜的飲水困難。投資26萬元的魚塘村小流域治理工程已開工建設。

人口計生工作

過去,牛棚鎮人民民眾的生育觀念比較傳統,大部分人還存在“養兒防老”、“多子多福”的思想。為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確保人口計畫得以實現,鎮黨委政府一方面在幹部職工中做好宣傳工作,增強了幹部職工抓好人口計生工作的信心,幫助人民民眾不斷轉變生育觀念,認真落實幹部包保責任制,圍繞核心指標,加強“村為主”管理,並把省、地、縣各級優先優惠政策落到實處。值得一提的是,該鎮充分利用放電影的機會,廣泛、深入地宣傳國家各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規,雖然宣傳途徑較為傳統,但效果卻很好,湧現出了像全國“七佳放映員”馬雙華這樣的若干宣傳能手。由於各項相關工作到位,2004年,全鎮人口出生率由2003年的14.7‰下降為10.3‰。2005年,該鎮繼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此項工作中,繼續完善相關工作措施,嚴格婦檢,從源頭上控制人口出生率,不斷提高生育政策符合率。鎮計生站(辦)還將通過開展婦科疾病普查普治、出生缺陷干預、不孕不育診治、生殖保健等服務性工作,強化依法行政、民眾自治機制、少生快富和獎勵扶助的利益導向機制,及時兌現各種優先優惠政策,從而保證人口計畫的各項指標得以實現。

在已取得的顯著成績面前,牛棚鎮黨政領導、幹部職工沒有感到滿足,而是以更加堅定的信心,為實現夯實一個基礎(農業),抓好扶貧攻堅,加強三項建設(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突出四個重點(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非公經濟建設和財源建設),實現“三增三降”(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財稅增長,貧困人口下降、人口出生率下降、刑事發案率下降)的目標,全力推進各項工作邁上新的台階而奮鬥著。

旅遊資源

牛棚土目莊園 牛棚土目莊園

因地處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屬於低緯度高海拔的氣候區域,冬無嚴寒,夏季涼爽宜人,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大部分地區長冬無夏,春秋相連;雨熱同季,乾濕二季分明,乾季日溫差大,濕季日溫差小;窪盆地日溫差大,高山日溫差小。而且,牛棚鎮的光能資源豐富,年日照為1700―1945小時,為全省之冠。特殊的地理和氣候,使得牛棚鎮的生物資源優質。“吃的是中草藥,喝的是礦泉水,長的是健美肉。”人們這樣評價威寧畜產品品質。農產品方面,威寧黃梨享有全國八大名梨美譽,蘋果質量優良,烤菸、馬鈴薯、苦蕎、中藥材等,均有良好的市場口碑。

而正籌劃修復中的土目莊園現存遺蹟作實物景觀,在遺蹟旁適當位置建成3:1的土目莊園微縮景。在建民族風情園內設彝族、苗族、布依族文化風情寨,內設富有特色的民族歌舞、民族風情展演、民族風味飲食、小吃、燒烤等。提供和開發地方獨特旅遊商品供遊客選購。設定工藝坊、祭祀村等。在一重正堂天井中恢復大堂祭祀台、布置莊園中的文化展覽、製作牛棚旅遊境區景點示意沙盤、燈箱、圖片、畫頁、實物等作旅遊景點展示,拍攝電視專題滾動播放,引導旅遊消費示意。在莊園東北隅水庫以東建立休閒娛樂山莊,集“吃住娛購”於一體,在水庫周圍建造型別致的民居小品建築,供休閒娛樂、飲宴、垂釣。打造牛棚獨特的苗族端午節跳腳、布衣族“打馬郎”節和彝族“火把節”節日風情旅遊。在山塘中建小憩亭、綠化草坪、設通欄亭入內,還可以建溜索入湖心,體驗關口索道風彩。“吃住行,游購娛”旅遊六大要素基本目標在中心區內實現。

隨著人們生活的改善,社會經濟的發展,旅遊業成了拉動經濟的支柱產業,特別是鄉村旅遊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風情園修建後,旅遊客流量可達到日均100人以上,年均達30000餘人。人均消費200元/次,消費力為600萬元。建設條件: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完備。縣級文物保護點——牛棚土目莊園遺址是急待開發的旅遊景點,和周圍四個水庫形成一道美麗的風景線。牛棚為威寧縣西線旅遊線中轉站,邊際旅遊景區景點星落棋布。牛棚的旅遊景區氣候獨特,民族風情濃郁。項目區緊靠在建和待建的象鼻嶺、大岩頭、小岩頭三電站水庫區。項目背景:根據《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關於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的意見》(黔黨發[2008]號)檔案精神和相關扶持政策,貴州西部旅遊線路的安排,威寧自治縣旅遊規劃,牛棚鎮自身建設發展需要

集鎮區位

牛棚鎮地處烏蒙山脈屋脊,是走貴陽,上雲南,下四川的交通樞紐,102省道、內昆鐵路線過境,牛玉公路貫穿全境,村村通公路、通行動電話、通電通水,距昭通市區僅37公里。鎮政府駐地魚塘村,是集鎮所在地,組成要素比較齊全,集貿市場地理位置居中,是古往今來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迤那、斗古、玉龍、中水、觀風等毗鄰鄉鎮的民眾都到牛棚進行商貿往來,趕集日甚為熱鬧,發展前景非常可觀,民風淳樸,社會安定,民族團結,是商賈投資理想聖地。

行政區劃

魚塘村 營上村 新山村
水源村 營山村 新華村
新營村 中寨村 新關村
團山村 和平村 發洪村
新龍村 鄧家營村 響水村
范家田村 三合村 手工村
黑田村 紅旗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