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環境
北沙參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藥用根,有清肺火益肺陰、消腫排濃的作用。主產於內蒙、山東、河北,目前東北、華北、西北地區都有種植,其他各地有零星分布但面積很小。北沙參喜歡沙質或半沙質土壤,肥沃的土地使它的產量能明顯提高,而貧瘠的條件產量卻明顯下降,所以這個品種需要多肥,如磷鉀肥,而下半季要水分少些好。三北地區非常適合種植北沙參。內蒙古自治區喀喇沁旗牛家營子鎮,聞名遐邇的藥材之鄉。牛家營子鎮“國家綠色中藥材基地”位於東經118°47′,北緯42°06′,地處錫伯河下遊河谷平川區,這裡地貌平坦、土肥地廣,交通便捷,自然地理環境條件優越,盛產的北沙參、桔梗享譽國內外,被國家特產命名委員會確定為“中國北沙參、桔梗之鄉”。已有300多年的中藥材種植歷史。
歷史淵源
牛家營子鎮藥材種植歷史悠久,早在清朝康熙年間這裡就建有“藥王廟”,供奉藥王孫思邈。相傳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狩獵至此,望藥花賞心悅目,聞藥香沁腑醉人,遂賜地名“藥王村”,傳揚各州郡,從此家家種藥,戶戶得益,歷久不衰。
品質認證
牛家營子北沙參色澤純正、品味及有效成份含量高、商品性好,質量為全中國上乘;牛家營子鎮1999年10月被國家科技部生命中心定名為“國家綠色中藥材生產基地”,同年12月被國家特產命名委員會確定為“北沙參、桔梗之鄉”。經過政策扶持和多方引導,出現了“榮興堂”、“益華”、“民權”、“福東”、“萬事達”、“惠峰”等十餘家有經營實力的龍頭企業,並有3家藥材加工企業通過國家GMP認證。
生產情況
20世紀90年代開始,牛家營子鎮黨委政府堅持“瞄準一個產業,建一片基地,帶動一批農戶,活躍一地經濟,致富一方百姓”的基地產業化建設方針,把中藥材產業作為種植業產業化的主攻方向,逐步向基地型產業化和規模效益方向發展,使這一農業特色產業成為興鎮富民奔小康的支柱產業。1991年創建了牛家營子鎮中藥材市場;1992年擴建並更名為“赤峰市牛家營子藥材市場”,總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形成藥材市場一條街,當年交易額達2000萬元以上,被國家工商《市場報》列為“全國八大藥材市場”之一。2002年全鎮中藥材市場建築面積達到2.8萬平方米,經營商戶突破116家,市場經紀人隊伍300多人,有效地促進中藥材產業的發展。為了適應我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需要,在北沙參、桔梗、蒙黃芪、甘草、麻黃等品種上進行GAP中藥材生產規範化種植技術的研究與套用。經過多年的持續建設,基地主要種植品種有北沙參、桔梗、黨參、黃芪、牛夕、板蘭根、紫草、黃芩等二十餘種,所生產的北沙參、桔梗深受藥檢部門及商家好評,在國內外藥業市場中頗有影響力。2005年,全鎮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3.8萬畝,年產中藥材幹(鮮)品1.5萬噸,產值近1.2億元,種藥農戶人均收入達到2500元,占農業總收入的70%;2006年全鎮藥材種植面積4.5萬畝,其中北沙參1.5萬畝,桔梗2萬畝,種藥農戶達7000餘戶,預計產值可達1.5億元,中藥材生產、加工已成為興鎮富民的支柱產業。
據統計,該旗生產的北沙參產量占全中國的60%以上,桔梗產量占全中國20%以上。2008年,該旗藥材面積達4.5萬畝,基本實現規範化綠色種植。這些藥材除銷往全國各地外,頗受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各國的歡迎。
地理標誌
根據《農產品地理標誌管理辦法》規定,內蒙古自治區喀喇沁旗牛家營子鎮農民中藥材協會申請對“ 牛家營子北沙參”農產品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經過初審、專家評審和公示,符合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程式和條件,農業部決定於2012年8月3日準予登記。
保護範圍內蒙古自治區喀喇沁旗牛家營子鎮18個行政村,東至南荒村與紅山區文中鎮柳條溝村、大營子村交界處,南至水泉村與錦山鎮全太村接壤,西與松山區城子鎮相鄰,北到赤峰市新城區交界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18°08′00″~119°02′00″,北緯41°53′00″~42°14′00″。
質量控制技術規範國家標準:AGI2012-02-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