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詞目:爨下余(爨下餘)拼音:cuàn xià yú
注音:ㄘㄨㄢˋ ㄒㄧㄚˋ ㄧㄩˊ
解釋:謂灶下燒殘的良木,比喻倖免於難的良材。
典源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下〉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僬尾琴”焉。初,邕在陳留也。其鄰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彈琴於屏,邕至門試潛聽之,曰:“憘!以樂召我而有殺心,可也?”遂反。將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來,至門而去。”邕素為邦鄉所宗,主人遽自追而問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憮然。彈琴者曰:“我向鼓弦,見螳螂方向鳴蟬,蟬將去而未飛,螳螂為之一前一卻。吾心聳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豈為殺心而形於聲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當之矣。”
釋義
典源譯文
吳人有燒桐煮飯時,蔡邕聽了火燒的聲音,曉得桐是一種好木材,於是請製造成琴,果然聲音好極了,但琴尾是焦的,時人名之為“焦尾琴”。從前,蔡邕在陳留,鄰人請蔡邕吃飯,及去而酒已經喝完了。屏風后面有客人在彈琴,蔡邕至門悄悄一聽,說:“噢!以樂叫我而有殺心,為什麼呢?”就逕自回去了。蔡邕素為鄉里所尊敬,主人立即追趕他,並問他是什麼原因,蔡邕原原本本告訴了他,都為之奇怪。彈琴的人說:“我前鼓弦,見螳螂對著鳴蟬,蟬將去還沒起飛,螳螂忽前忽退。我心驚肉跳,惟恐螳螂捕捉不了蟬。這難道就是所謂殺心形於聲音嗎?”蔡邕笑著說“:實在是這樣啊。”釋義
吳人有燒桐煮飯時,蔡邕聽了火燒的聲音,曉得桐是一種好木材,於是請製造成琴,果然聲音好極了。後遂以“爨下余”謂灶下燒殘的良木,比喻幸免於難的良材。同源典故
入爨 尾半焦 帶火焦桐 憐焦尾 暗辨桐聲 桐尾 桐薪鳴灶 桐遇知音 炊爨得琴材 焦尾 焦桐 焦梧桐 焦琴 爨下焦 爨下聲 爨下余 爨桐 爨琴 爨余材 琴得焦桐 翠桐入爨 蔡邕琴 薪余運用示例
唐 韓愈 《題木居士》詩:“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宋 劉克莊《鷓鴣天·戲題周登樂府》詞:“紛紛競奏 桑間 曲,寂寂誰知爨下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