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
眼眶雖僅占人體前表面積的2%,但眼眶外傷在所有頭部外傷中占的比例卻很高Greenwald等統計了1年間收治的471名眼外傷患者,其中眼眶骨折34人,占7%在車禍事故引起的全身傷中,眼眶傷就占9.8%,可見這種骨折並不少見只是在臨床上常被誤診和漏診,文獻中報導的並不多。隨著診療技術的提高此種骨折已被充分認識並得到恰當的治療。
發病機制
爆裂性眼眶骨折形成的機制,一般認為與眶內流體壓力突然增高有關Converse和Smith等提出:當致傷物直徑大於5.0cm時(即大於眶徑)致傷力作用於眼眶軟組織可以使眶內流體壓力突然增高,憑藉液壓傳導波及眶骨,使眶壁最薄弱處發生骨折,眶內側壁(0.2~0.4mm)和底壁(0.5~1.0mm)最薄,因此是爆裂性眼眶骨折的好發部位。並使眶內軟組織嵌頓於骨折處或陷入鼻竇腔。眼球周圍有脂肪保護,一般不會發生眼球破裂。Smith等進行屍體損傷性試驗證實了這種骨折發生機制並把這種單純眼眶壁骨折而不合併眶緣凹陷性骨折者稱為液壓性骨折(hydraulic fracture)。另外一種認為與外力直接作用於眶緣有關。Fujino等提出致傷力作用眶下緣,將骨質眶底和骨膜推向後方導致眶底線狀骨折和骨膜撕裂,軟組織被擠入上頜竇。當致傷力停止時,骨折眶底迅速復位。而軟組織恢復較慢,所以常被嵌於骨折處。如果外界來的致傷力大,在眶底發生線狀骨折後,使骨折線前方骨片的後緣把骨折線後方骨片的前緣繼續向後推壓,造成重疊性多塊骨折片。這種骨折在致傷力作用消失後骨折仍不能復位。可引起眶內和眶周組織水腫,眶內流體壓力增高,擠壓眶內容物,在和重力的雙重作用下,眶內軟組織被擠入骨折區,甚至陷入上頜竇發生嵌頓,如圖1所示。
通過動物模型的建立研究眼眶骨折眼球內陷發生機制結果表明眼球內陷的原因有以下4點:
(1)眶底和眶內壁裂開、外移,骨性眶腔容積擴大,是眼球內陷的主要原因。
(2)骨壁破裂,眶內軟組織疝入上頜竇和篩竇內,眶內軟組織容量減少。
(3)肌錐內脂肪和組織萎縮。
臨床表現
1.眼瞼及眼眶周圍軟組織腫脹和瘀血 可在傷後幾小時內出現上、下瞼呈青紫色可伴有捻發音。2.眼球運動受限 主要為上轉受限,約占77%,牽拉試驗陽性者占28%。眼球運動受限的原因為:①眼外肌嵌頓;②眼鈍性傷後致該部脂肪組織水腫,常伴靜脈破裂出血,使纖維結締組織變得緊張,而引起眼球隨意和強制運動障礙。根據眼球運動上下轉受限的程度判斷骨折的部位,在以上轉受限為主者骨折部位是從眶下溝向鼻側前方走向的線狀骨折,多半是在較淺部位的骨折;在以下轉受限為主者,骨折是自眶下溝向鼻側後方走行的線狀骨折,且比較靠後的骨折;在上、下轉均受限者,骨折部位是以眶下溝為中心的大的骨折有人根據CT掃描眶壁骨折與眼球運動障礙的關係研究結果為:眼球垂直方向運動障礙最多,占58.86%,由眶上壁和(或)眶下壁骨折引起,其中下壁占95.15%,多為中後段骨折;眶內組織脫出嚴重,水平方向運動障礙占20%,由眶內壁或(和)眶外壁骨折引起,其中內壁占77.14%但眶內組織脫出較輕,骨折範圍大;混合方向運動障礙(如外上、外下、內上內下等)占17.14%,主要見於內、下壁同時骨折;眼球固定占4%見於眶尖綜合徵多伴顱腦外傷。
3.早期或晚期發生眼球內陷 平均內陷4.6mm,約占23%。原因為:①眶骨與骨膜破裂,眶內脂肪組織經骨折孔脫入上頜竇或篩竇中;②眶容積增大;③眶內血腫壓迫,炎性病變使眶內脂肪發生壞死;④眼外肌嵌頓於骨折縫中日久眼肌縮短,呈纖維化使眼球固定於後退位
眼球內陷常伴有假性上瞼下垂、瞼板上陷窩加深及瞼裂橫徑縮短等徵象。
4.傷後發生垂直性復視 可於腫脹消退後數天出現,向上或向下方注視時復像距離增加,因下直肌、下斜肌或其筋膜嵌頓於骨折處;或眼外肌附近的脂肪和纖維組織水腫或出血而眼球運動障礙所致。也可由於眼眶變形致眼外肌失去平衡、損傷眼外肌或支配眼外肌的神經而引起復視。有此種復視症狀者約占70%。
5.眶下神經分布的皮膚感覺減退 約占23%是因眶下溝(管)骨折致眶下神經損傷所致。
6.眼球外組織嵌頓 約占53%,主要為下直肌和(或)下斜肌或周圍組織嵌入骨折處。
7.第一眼位下斜 當向上注視時更明顯。
8.有時可出現眼眶氣腫(占12%)及球後出血(占2%)。
9.眶下區皮膚及齒齦的知覺減退或感覺異常 多是由於眶底中部骨折而損傷眶下神經所致。
併發症
爆裂性眼眶骨折可合併眼球挫傷如角、鞏膜裂傷、前房積血、瞳孔運動障礙外傷性虹膜睫狀體炎虹膜根部斷離外傷性白內障、晶狀體脫位玻璃體積血、視網膜振盪、視網膜前出血、鋸齒緣斷離視網膜脫離及視神經損傷、外傷性青光眼等。所以接診爆裂性眼眶骨折患者時應進行眼部的全面檢查。
診斷
應根據患者的主訴,分析受傷情況,進行詳細檢查如果患者在清醒狀態,常主訴復視,尤其向上或向下注視時明顯,也可因傷後眼瞼腫脹、眼球內陷或合併嚴重的眼球挫傷、視功能下降明顯而無復視應待水腫消失後檢查雙眼眼球運動受限,再用牽拉試驗判斷是組織嵌頓抑或麻痹。牽拉試驗應做垂直和鏇轉運動;或用2個有齒鑷分別夾持角膜外緣處做提拉眼球試驗以及陷入試驗。若牽拉試驗陽性多因眼外肌或眶內組織嵌頓所致;若運動不受限,牽拉試驗陰性,多因損傷運動神經或眼眶出血、水腫所致。檢查時可通過此試驗判斷眼球運動受限的程度,也可預測眼球內陷矯正術的效果最理想、最準確的檢查即是X線拍片和CT掃描片。CT掃描可採用眼眶軸位及冠狀位,掃描層厚為5.0mm或2.0mm,層間距為5.0mm或2.0mm採用骨窗及軟組織窗觀察,再結合臨床特點不難做出診斷。
檢查
單純的爆裂性眼眶骨折無需特殊實驗室檢查伴有全身其他部位損傷時可以進行相應的實驗室檢查。
其它輔助檢查
X射線及CT檢查所見是診斷爆裂性眼眶骨折的重要方法。90%以上的眼眶骨折可用X射線及CT檢查得到確診。根據眼眶X射線平片和CT掃描照片,結合上述臨床特徵,可以確定眶底骨折的部位、形態範圍、有無眶內容物脫出,以及是否合併眶內、外、上壁骨折。必要時可在眶底部注入陽性對比劑以顯示骨折破壞區。在典型病例的X射線和CT照片上可以看到上頜竇頂部變形、眶底下沉、眶內軟組織陷入上頜竇的陰影和鼻竇內碎骨片陰影。CT冠狀掃描可將下直肌與眶底的關係分為3型:①游離型:肌束未貼附骨壁;②鉤掛型:腫脹的肌肉部分位移,與骨折區貼附;③脫陷型:腫脹的下直肌束夾在碎骨之間。 CT檢查還可將爆裂性骨折分為眶底型、淚滴型、隅角型和複合型4型。
治療
爆裂性眼眶骨折的治療分為手術和非手術2種。關於用手術治療好或非手術治療好尚有爭議。Smith等主張傷後立即手術探查如不在傷後頭幾周內手術,患者將有永久性復視和有損於面容的眼球內陷。強調牽拉試驗陽性作為持續性肌肉嵌頓和早期手術的重要指征Lermam等主張爆裂性眼眶骨折的特有症狀(眼球運動受限、眼球內陷和眶下神經分布區皮膚感覺障礙)出現1個以上,不管有無X線的表現,均應立即探查並強調要仔細充分暴露眶底骨折,因為骨折可能位於後1/3。有人主張等5~10天待眼眶水腫及血腫消退後再進行手術。也有建議等6周再進行手術的,如患眼繼續呈下斜視,則等6個月後行探查術。Putterman等隨訪57例非手術治療患者結果良好其中包括骨折嚴重、症狀顯著而拒絕手術的患者後來症狀自然消失,證明非手術治療是可行的。Putterman認為炎症反應消退後,眼球轉動也隨脫陷脂肪袋鬆弛游離而好轉。再讓患者每天用力做向上注視和外展數十次有助於恢復。並建議單純性眶底爆裂骨折患者應保守治療,觀察6個月或更長時間有人認為手術時間一般以傷後2周且保守治療無效情況下較為適宜。因為傷後早期局部組織水腫出血嚴重,不易手術。
預後
預後與眼球挫傷程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