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都[地名]

燕都[地名]
燕都[地名]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燕都指燕國都城。在燕國八百多年的歷史中,有五座城市曾作為其都城,分別為燕城(今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董家林古城)、臨易(今河北容城縣)、薊(今北京)、易(今河北易縣)、襄平(今遼寧遼陽縣)。其中以初都燕城最為知名,至今已有約3000年的歷史。

來歷

燕都,即今日北京之別稱。

《警世通言· 怒沉百寶箱》:“說起 燕都 的形勢,北倚雄關,南壓區夏,真乃金城天府,萬年不拔之基。”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辛十四娘》:“女遣婢赴 燕都 ,欲達宮闈,為生陳寃。” 何其芳 《憶昔》詩:“海上桃花紅似錦, 燕都 積雪白於銀。”

燕國在八百年的歷史中,曾建有五座都城 。

西周初年(公元前1044年)封召公於燕地(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鎮遺址),燕地為燕國始封地 。

燕桓侯(公元前698-691 年)時,山戎不斷南下侵擾,燕國被迫遷都臨易(今河北雄縣、容城一帶)。

燕莊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64年)時,燕國請齊桓公打敗山戎之後。

燕襄公元年(公元前657年),上都薊城成為燕國的國都。

春秋晚期,北方的戎狄各部又逐漸強大,迫使燕國又一次徙都到易。

子之之亂後,燕昭王(公元前311年)在易水高築武陽城,是為燕下都。燕昭王時期,燕國的都城形成了“三都”體制,即薊城、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區竇店以西)和下都武陽城。燕太子丹刺秦事敗,秦將王剪、辛勝兵臨易水,燕王喜戰敗後,不得不棄薊城,率兵退到遼陽。五年後秦將王賁俘燕王喜,燕國亡,是時公元前222年。

燕國

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諸侯國。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國滅亡。

據《史記》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後,封宗室召公於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燕國的都城在“薊”(位於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周的貴族和當地舊商的貴族以及當地土著建立了聯合政權。最終使該地區原來的東胡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

燕國建國以後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文化較中原落後,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險些亡國,憑藉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並進而在日後有了發展。

前323年,公孫衍發起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前314年,燕王噲禪讓於相邦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亂,失敗被殺。齊國、中山國趁機伐燕,燕國大敗幾乎被滅,燕王噲和子之被殺。齊國退兵後,燕人擁立在韓為質的公子職,是為燕昭王。昭王即位後禮賢下士,築黃金台,各國士人“爭趨燕”。樂毅自趙國來,鄒衍自齊國來,劇辛自趙國來。(此節據楊寬《戰國史》作了修正。)

昭王“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又以樂毅為亞卿主持國政,經過二十八年勵精圖治,原本弱小的燕國成為一時之強。前284年,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率傾國之兵聯合趙、楚、韓、魏五國伐齊,連下齊國70餘城,殺死齊閔王。齊地只剩餘莒(今山東日照市莒縣)和即墨二城。前278年,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齊國即墨守將田單施反間計,燕惠王中計以騎劫代替樂毅。前279年田單以火牛陣大敗燕軍,齊國趁勢復國。

燕太子丹年輕時在秦國作人質。逃回燕國後太子丹並沒有致力振興燕國,而是尋找到一位叫荊軻的刺客。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前228年,秦國占領了趙國都城邯鄲,逼近燕國。前227年,太子丹送荊軻和他的13歲的助手秦舞陽到易水之畔(現河北易縣)。荊軻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之後荊軻刺殺秦王趙政[1]未遂。這一事件給了秦國一個進攻燕國的藉口。前226年,大將王翦率秦軍占領了燕國的大半。燕王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滅於秦。

燕都或稱燕京。原為燕國都城,後為元明清三代都城,即今日北京之別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