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然石

燕然石

燕然石,典故名,語出《張璠後漢紀·和帝紀·永元二年》。東漢竇憲破北匈奴 ,登燕然山 ,刻石記功。後以“燕然石”指建立邊功的記功碑。以“勒燕然”詠邊塞立功。

典源

《張璠後漢紀·和帝紀·永元二年》

竇憲破北匈奴之戰圖 竇憲破北匈奴之戰圖

竇憲字伯度,拜車騎將軍,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大破之。憲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以紀漢功,紀威德也。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竇憲〉

憲懼誅,自求擊匈奴以贖死。會南單于請兵北伐,乃拜憲車騎將軍,金印紫綬,官屬依司空,以執金吾耿秉為副,發北軍五校、黎陽、雍營、緣邊十二郡騎士,及羌胡兵出塞。明年,憲與秉各將四千騎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萬騎出朔方雞鹿塞,南單于屯屠河,將萬餘騎出滿夷谷,度遼將軍鄧鴻及緣邊義從羌胡八千騎,與左賢王安國萬騎出陽塞,皆會涿邪山。憲分遣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耿譚將左谷蠡王師子、右呼衍王須訾等,精騎萬餘,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大破之,虜眾崩潰,單于遁走,追擊諸部,遂臨私渠比鞮海。斬名王已下萬三千級,獲生口馬牛羊橐駝百餘萬頭。於是溫犢須、日逐、溫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眾降者,前後二十餘萬人。憲、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曰:……

釋義

典源譯文

竇憲自知忤怒太后,恐難保全,於是請求出擊匈奴,以贖死罪。當時匈奴分南北兩部,南匈奴親漢,北匈奴反漢。正好南匈奴請求漢朝出兵討伐北匈奴。朝廷便任命竇憲為車騎將軍,佩金印紫綬,比照司空規格配備屬員,以執金吾耿秉為副,發北軍五校、黎陽、雍營、緣邊十二郡騎士,及羌胡兵出塞。 第二年,竇憲與耿秉各率四千騎、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率萬騎從朔方雞鹿塞(今內蒙古磴口縣西北哈薩格峽谷口)出兵;南單于屯屠河率領萬餘騎從滿夷谷(今內蒙占固陽縣)出兵;度遼將軍鄧鴻和邊境地區歸附朝廷的羌胡八千騎、左賢王安國萬騎從翩陽塞(固陽縣境)出兵。三路大軍在涿邪山(今蒙占西部、阿爾泰山東脈)會師。 竇憲命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等率精兵一萬多,與北單于在稽落山(今蒙古境內杭愛山)作戰,大破敵軍。敵眾潰散,單于逃走。竇憲整軍追擊,直到私渠比鞮海(烏布蘇諾爾湖)。此役,共斬殺名王以下將士一萬三千多人,俘獲馬、牛、羊、駝百餘萬頭,來降者八十一部,前後二十多萬人。竇憲、耿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

釋義

東漢竇憲破北匈奴 ,登燕然山 ,刻石記功。後以“燕然石”指建立邊功的記功碑。以“勒燕然”詠邊塞立功,謂在邊塞戰爭中建立功勳。

示例

唐 李昂《從軍行》:“ 田疇不賣盧龍策, 竇憲思勒 燕然石。”

唐 耿湋《送王將軍出塞》詩:“更就 燕然石,行看奏虜功。”

唐 李益《統漢峰下》詩:“只今已勒 燕然石,北地無人空月明。”

南朝 梁 徐悱 《古意酬到長史溉登琅邪城》詩:“懷紀 燕山石,思開函谷丸。”

人物簡介

竇憲 竇憲

竇憲(?—92年),字伯度,竇融之曾孫。東漢外戚、權臣、著名將領。漢族,扶風平陵(今陝西鹹陽西北)人。因深入瀚海沙漠三千里,大破北匈奴,在燕然山刻石記功而威震天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