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黃河燈會”是河曲元宵節的一項傳統活動,也叫燈游會,轉九曲等,是流傳於晉西北河曲縣長盛不衰的大型“社火”活動。清《河曲縣誌》載:“上元前後三日,祀天關、地官、水官,謂之三元盛會。插燈數百枝,排練宛如陣圖,觀燈人曲折行其中者,轉燈游會也,庶民歡樂,共祝豐年,慶太平之遺意呼。”,每年的正月十五舉辦。按傳統流傳下來的圖形,沿線埋起五六尺高的木樁,搭起橫著的稈子,再用五彩繽紛的彩綢布圍成迴廊。每根木樁上紮起村民們自己用各種彩色紙糊的或鯉魚、或雄雞、或南瓜、白菜
等花燈,讓節日裡休閒的人們在裡面轉來轉去的娛樂嬉戲。
現燈游會以文筆鎮規模最盛,沿黃河邊的北元、巡鎮、曲峪、沙畔、樓子營、河南村等地都設有組織。
九曲黃河燈游會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舉辦,會場由彩門、燈陣、中心旗桿三部分九個“萬”字組成,稱九曲,設有九門,分子孫們、太和門、平安門、鯉魚躍龍門、吉祥門、富貴門、姻緣門、狀元門、求子門。轉燈前,有入場儀式,由會首對三官行叩拜禮,僧眾等手持樂器的在後,炮樂齊鳴進入會場,即打場,遊人隨後進入,遊人經九門才從出口出來。“九曲”由三米高木桿搭成,中間有一中桿,十二米高,上插一斗形,頂部插一面“帥”字大旗,下置一面大鼓,遊人轉燈至此擊鼓祈福。中心旗桿由彩帶向四面輻射,形成插有365根燈柱的燈陣,象徵一年365日天天平安,燈陣呈方形,每柱掛一主一輔兩盞燈,這些燈最先由各家做燈自己掛,現為集體出資購買,為了美觀又增添了無數的彩燈勾連燈柱,空出遊人觀燈通道,呈九曲連環狀,走完全程約有五華里。進來轉燈場的人在經過中桿時要抱中桿以求財、求子、求平安,有的也要在主桿前磕頭。
正如“九曲黃河燈陣”門口對聯所寫:“九曲黃河陣實意周轉百年通順,千盞燈游會真正迴轉萬事如意”。
節日起源
河曲社火“九曲黃河燈”的演繹歷史較早。據老人一輩一輩相傳,多數人認為,九曲黃河燈是從《封神演義》中的“九曲黃河陣”演變而來,封神演義中,三霄娘娘為給兄長趙公明報仇,擺下九曲黃河陣,欲與姜子牙一決勝負,後陣破身亡,三霄娘娘魂游封神台被封為混元金斗正神,掌管人之生育化生,是中國道教的送子娘娘。三霄娘娘為親人、為朋友不惜犧牲的精神,受到人民的敬仰和愛戴,人們紛紛蓋廟紀念,並效法九曲黃河陣擺起了九曲黃河燈,這之間至少存在著相關連的可能。
各地習俗
相傳由古代道家宗教活動中的太極圖演變而來,其陣如黃河九曲十八彎,故得名。逢元宵節前後三日擺燈布陣,舉行此會。陣形按周易中的九宮八卦之方位,以富貴不斷頭的傳統圖案設定九宮門,道光年間演變為: 鴻運門、豐收門、吉祥門、月老門、子孫門、狀元門、平安門、財源門、得勝門。
燈桿橫行各十九行,分成九個“萬字不到頭”的連環小陣,中央豎一旗桿曰“老龍桿”,下置大鼓一面,遊人到中央則擊鼓,摸老龍桿祈福。起會時,舉行隆重儀式,從呂祖廟請出呂祖爺(呂洞賓)在燈游會坐陣三天,為民祈福,保佑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