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組織

信息組織

信息組織(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信息組織也稱信息整序,是利用一定的規則、方法和技術對信息的外部特徵和內容特徵進行揭示和描述,並按給定的參數和序列公式排列,使信息從無序集合轉換為有序集合的過程。序是事物的一種結構形式,是指事物或系統的各個結構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在時間和空間中的表現。當事物結構要素具有某種約束性且在時間序列和空間序列呈現某種規律性時,這一事物就處於有序狀態;反之,則處於無序狀態。

發展簡史

信息組織信息組織書籍
1、農業文明時期

此階段主要是指現代印刷術發明前的一段時間,即從奴隸社會封建社會19世紀初)之間的時期。早期信息組織的形式起源於兩河流域檔案庫及檔案目錄,其活動可追溯到人類早期系統的文字記錄—檔案文獻的生產、積累與利用、農業文明時期信息組織工作的主要活動是書目工作,這是一種對現有著述或文獻特徵進行識別、選擇、著錄與排序的系列工作。這一時期信息組織的主要特點是:以手工編纂書目的信息組織形式為主流。信息組織活動以個人或統治集團個體勞動為主。雖然偶爾也存在簡單的協作關係,但未形成一種長期固定的專門機構。信息組織著眼於文獻的收藏管理,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管理一定範圍內的文獻,並非著眼於文獻檢索與利用。信息組織的主要對象是圖書和檔案文獻。信息排序多採用分門別類的方式,國外偶爾採用主題方式揭示和排序。其“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功能及分類揭示與排序的手段對後來信息組織的影響十分深刻。

2、工業文明時期

這是指現代印刷術廣泛套用於現代工業生產的一段時期,其時間跨度包括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50年代。此階段總的特點是人類的文獻生產、積累與利用形成了較大的規模,信息組織由個體逐步趨向社會專門機構而成為專門機構的職能工作。工業文明時期信息組織的主要特點是:文獻管理機構(各類型圖書館、檔案館、情報部門)普遍開展文獻信息組織活動。信息組織技術與方法的完善,特別是索引和文摘組織法的面世打破了書目形式長期一統天下的局面。機械化和半機械化信息組織手段有了發展,出現了穿孔卡片系統和縮微膠片存取載體。信息組織的對象從載體單元逐漸轉向知識單元。信息描述與揭示的內容日臻完善,信息存取系統的檢索途徑增多。主題揭示日益顯示其優勢而成為與分類揭示相輔相成的信息組織方法。“用戶中心論”在信息描述、揭示與檢索點形成與排序過程中得到認同與貫徹。信息組織各類產品的生產與開發利用開始成為社會有組織、有目的的社會信息實踐活動,成為一種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工作與職業等。

3、信息管理時期

這是指以電子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網路技術等一系列現代信息技術的誕生、發展及在信息組織全過程中廣泛套用為主要特徵的時期,即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以計算機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的導入,把信息管理推上了一個新的發展水平,也把信息組織引入一個新境界。信息組織從完整意義上實現了整序信息、科學分流、促進選擇、保證利用的組織職能,信息概念被高度擴充。這階段信息組織的突出特點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工具,以自動化信息存取系統的建設為主要內容,信息組織的目標也從微觀文獻整序擴展到巨觀社會信息流控制;信息組織活動逐步社會化,如書目中心、在版編目、集中編目、聯合編目、合作編目等社會化的信息組織得到迅速發展;信息組織活動的產業化趨勢日益明顯;信息組織標準進一步深化;信息組織的手段與方式對現代信息技術的依賴性越來越強。

組織目的

信息組織維修器材信息組織步驟
信息組織的目的可以概括為“實現無序信息向有序信息的轉換”。具體地說,信息組織的目的應包括:

1、減少社會信息流的混亂程度;

2、提高信息產品的質量價值

3、建立信息產品與用戶的聯繫;

4、節省社會信息活動的總成本

特徵介紹

信息組織信息組織書籍
1、信息組織的滲透性

信息組織的滲透性指信息組織存在於各種信息揭示、存貯和檢索活動之中。

2、信息組織的依附性

信息組織的依附性指信息組織無法獨立存在,它要以信息的識別、揭示等活動為前提。

3、信息組織的增效性

信息組織的增效性指信息組織可以增加信息傳播、檢索、利用的效率,是其他信息加工活動和利用信息的保障。

4、信息組織的類聚性

聚集相同學科專業或相同主題的信息源,展示內容相關或相近的信息源。區別不同主題的信息源是信息組織的重要特徵。由於情報語言的每個檢索標識都是表達同一概念的唯一符號,若干主題內容相同的信息源就會聚集在標有同一標識符號的“旗幟”下。信息組織的類聚性為信息檢索達到較高的檢全率檢準率奠定了基礎。分類語言和主題語言雖然類聚的都是信息源的主題內容,但兩者的類聚方式不同。分類語言通過分類標識按知識門類和邏輯體系類聚信息,滿足人們從學科專業出發的族性檢索要求。主題語言則是以概括信息源內容的語詞類聚文獻,按事物為中心類聚信息。

5、信息組織的系統性

採用簡明、概括具有序級性的標識(號碼或語詞)提示信息源的主題內容及外表特徵,每個標識在系統中均有其唯一固定的位置,從而使大量的信息源系統化與結構化。有序化是系統化的基礎,現代情報語言標識系統的有序形式主要有兩種:分類號碼標識系統和主題詞語標識系統。為了確保信息組織的系統性,必須選用人們熟悉的序級性符號作為分類標識,並按科學合理的排檢規則來序列;詞語標識系統則需要選用為大家所習慣的檢字法,注意字面成族等等。信息組織的系統性還表明必須用系統的觀點和方法來進行信息組織工作的協調管理,發揮信息組織的整體優勢,實現信息組織的整體功能。

6、信息組織的動態性

任何系統都是不斷演化的,系統存在於過程之中。信息組織的動態性是指信息組織是一種實踐活動,隨著人們認識活動的不斷提高,會對原來的組織現象進行完善、發現新的更先進的組織方法。信息組織的標引語言也應根據新知識、新概念的不斷湧現及人們檢索需求的變化,不斷改革舊有的體例與結構,調整概念關係,增補新概念,剔除陳舊的知識,以適應科技的不斷發展,滿足人們日益複雜的檢索需求。各種檢索語言在編制類表和詞表時要有科學的預見性和靈活性(如預留空號等),同時要建立定期修訂製度,以保持信息交流的活力。

7、信息組織的多重性

信息組織最本質的依據是事物的屬性,而事物往往具有多種屬性及信息具有多向成族的特徵,因此,信息組織可以根據事物屬性之間的多重關係對信息實施多種方法和多個角度的序化和最佳化。如傳統文獻分類組織中的復分方法及主題組織中的組配方法都可以為某一信息源從不同角度構建不同的檢索標識以組成存取系統,為信息提供多種檢索途徑。如以某信息源為對象,可從著者、題名、主題內容、學科專業、載體形式、出版時間、文獻類型等多角度來認識並確定不同的標識。

8、信息組織的綜合性

信息組織是一個多層次的方法體系,也就是說信息組織需要將多種層次、不同類型的信息組織的方法組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點,克服各自的不足。在信息組織活動的實際操作過程中,人們很少簡單運用一種方法或一種層次的信息組織方法,通常都是將不同層次的不同信息組織方法綜合起來加以運用。如傳統的文獻分類法就是語法信息組織和語義信息組織的綜合。其中,類目和正表展示了事物的本質屬性及其相互關係,屬於內容特徵組織法(語義信息組織法),附表索引者屬形式特徵組織法(語法信息組織法)。

組織類型

信息組織信息組織書籍
1、按信息表現形式劃分

(1)文字信息組織

(2)文字信息組織

(3)圖像信息組織

(4)聲音信息組織

(5)視頻信息組織

2、按信息的加工程度劃分

(1)一次信息組織

(2)二次信息組織

(3)三次信息組織

3、按信息的傳播載體劃分

(1)文獻信息源

(2)非文獻信息源

非文獻信息源特指網路環境下沒有以傳統文獻載體形式出現的信息源,如程式代碼、網頁、超文本等。為了學習的方便,人們統稱為網路信息源。

組織原則

信息組織信息系統體系
1.客觀性原則

信息組織中進行描述和揭示的基本依據就是信息本身(the item obtained),因此,人們描述和揭示信息的外在特徵和內容特徵必須客觀而準確,要根據信息本身所反映的各種特徵加以科學地反映和序化,形成相應的信息組織的成果。 在信息組織中人們不能損害信息的本來效用,不歪曲信息本身,也不肢解信息本身。不能毫無根據地、人為地添加一些不準確的思想觀點,要完整、全面、精確地反映信息的客觀特徵。信息組織的客觀性原則還要求人們不斷跟蹤信息源的發展變化和信息組織技術的發展變化,使信息組織與條件變化和環境變化保持客觀一致性。

2.系統性原則

沒有系統性的信息組織工作是不可能實現其整體目標的。為實現信息組織的系統性,必須把握4個關係:巨觀信息組織和微觀信息組織的關係、信息組織部門與其他部門的關係、信息組織工作的各個環節之間的關係、不同信息處理方法之間的關係。用系統的觀點和方法進行信息組織工作的協調管理,有助於發揮信息組織的整體優勢,有助於實現信息組織的整體功能。

3.目的性原則

信息組織具有鮮明的目的性,必須充分圍繞用戶的信息需求開展工作,必須充分注重信息機構的目標市場的需求狀態及其變化特徵。信息組織工作必須積極開展用戶研究,充分了解用戶需求,使信息組織成果能方便為用戶選擇與利用。信息組織要採用用戶認可和習慣的方式進行。信息組織的目的性原則同時要求我們:為了實現信息組織的目標必須注重信息工作的計畫性和長期性,以及其與信息機構本身性質、特點和能力的適應性。

4.現代化原則

信息組織現代化原則包括思想觀念現代化和技術手段現代化兩個方面。信息組織的思想觀念現代化集中體現在信息組織的標準化上,即信息組織工作的一致性、信息組織方法的規範性、信息組織系統的兼容性和信息組織成果的通用性。包括基本術語標準、有關信息技術標準、信息組織技術標準及其他相關標準等。信息組織技術手段現代化改變了傳統的手工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更好地滿足了用戶的多樣化的信息需求。

組織要求

信息組織信息系統
1、信息特徵有序化。

一是要將內容或外在特徵相同或者相關的信息集中在一起,把無關的信息區別開來;二是集中在一起的信息要有系統、有條理,按一定標識呈現某種秩序,並能表達某種意義;三是相關信息單元之間的關係要明確化,並能產生某種關聯性,或者能給人某種新的啟示。

2、信息流向明確化。

現代管理科學的基本原理表明,信息作用力的大小取決於信息流動的方向。信息整序要做到信息流向明確化。首先,要認真研究用戶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為,按照不同用戶的信息活動特徵確定信息的傳遞方向;其次,要注意根據信息環境的發展變化不斷調整信息流動的方向,儘量形成信息合力。

3、信息流速適度化。

信息流速的不斷加快使人們感受到巨大的信息壓力,眼花繚亂的信息流可能會降低決策的效率。同時,人們面對的決策問題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信息需要也在不斷地更新。為此必須適當控制信息流動速度,把握信息傳遞時機,提高信息的效用

基本內容

1、信息選擇:從採集到的、處於無序狀態的信息流中甄別出有用的信息,剔除無用的信息,是信息組織過程的第一步。

2、信息分析:按照一定的邏輯關係從語法、語義和語用上對選擇過的信息內、外特徵進行細化、挖掘、加工整理並歸類的信息活動。

3、信息描述與揭示:也稱為信息資源描述,根據信息組織和檢索的需要,對信息資源的主題內容、形式特徵、物質形態等進行分析、選擇、記錄的活動。

4、信息存貯將經過加工整理序化後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和順序存貯在特定的載體中的一種信息活動。

理論基礎

信息組織是由來已久的一種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從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中汲取營養,使自身逐漸得到充實和完善。

1、系統理論

系統科學的思想是20世紀20年代由奧地利學者路得維希.馮.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在研究理論生物學的時候提出來的,他把系統定義為“相互作用的諸要素的複合體”,認為系統是處於一定的相互關係中並與環境發生關係的各個組成部分的總體。系統具有整體性、內部相關性、環境相關性、層次性、有序性、目的性等特徵。信息組織使信息有序化,使有組織的信息整體功能大於各個信息單元的功能之和。

2、耗散結構理論

耗散結構理論由比利時布魯塞爾學派領導人伊利亞.普里高津(Ilya Prigogine)提出。其基本思想有兩點:一是系統內部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二是開放系統通過與外界交換物質、能量而增加、維持有序性。信息組織通過與外界交換物質、能量與信息,對信息整序加工使信息系統成為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因此,耗散結構理論可作為信息組織的理論基礎。

3、協同學理論

協同學由德國科學家哈肯(Haken)於1970年提出,是一門研究系統進化普遍規律的科學,它研究由許多子系統構成的系統是如何通過協作從無序到有序演化的規律。由於信息由許多信息單元構成,如何建立各個信息單元之間的協同作用機制,使信息由無序向有序轉化是信息組織的基本目標。

4、突變理論

突變理論由法國數學家托姆(R. Thom)提出,它用形象而精確的數學模型來揭示和預測事物的連續性中斷的質變過程。突變理論的一個重要觀點是“突變是產生有序性的重要源泉”。突變理論為信息組織理論的發展與完善提供了理論基礎。

5、知識組織理論

知識組織理論最早由英國著名的分類法學家布利斯(Bliss)提出。所謂知識組織,是指對知識客體進行諸如整理、加工、揭示、控制等一系列組織化過程,是關於知識組織的理論與方法。知識組織可分為主觀知識的組織和客觀知識的組織。主觀知識的組織在人的大腦中進行,表現為複雜的神經生理活動,人工智慧、認知心理學等重點研究主觀知識組織的內在機理;客觀知識的組織是通過人的認知進行分類,並憑藉一定的方法完成的。信息組織主要關注客觀知識的組織活動。

6、信息自組織理論

信息自組織是信息組織方法的拓展,是信息組織理論研究中的新課題。不藉助外部控制而能實現從無序到有序的轉變,並維持穩定有序狀態的系統稱為自組織系統。信息自組織是指作為信息系統組成要素的信息,由於人與人之間、人與系統其他要素之間存在的相關性、協同性和默契性而形成特定結構與功能的過程,也就是信息系統無需外界指令而能自行組織信息,自我有序化和最佳化的過程。近年來,信息總量的持續增長、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信息系統顯著地具備了自組織的條件,特別是網路信息已經具有自組織的開放性、遠離平衡和非線性相關等特徵。因此,研究信息自組織理論對於網路信息的組織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技術基礎

信息組織計算機技術
1、計算機技術

傳統的信息組織是以文獻或以“文字”為處理單位,基於手工操作的,速度慢、效率差。計算機及其相關技術的出現並套用於信息組織工作,極大的促進了信息組織手段與技術的現代化。1956年,美國海軍兵器試驗站首次將計算機引入書目工作,該站採用IBM-701型計算機建立世界上第一個書目存取系統。同期盧恩(Luhn)首創題內關鍵字索引,開機編索引之先河。進入60年代,書目工作自動化進一步發展,機讀目錄MARC研製成功,極大地促進了信息組織現代化的進程。20世紀70-80年代以來,信息組織的現代化領域不斷擴展,計算機自動索引、文摘、檢索網路化、翻譯自動化、編目自動化等都得到大的發展。自動標引技術也相繼問世,特別時有關自然語言的自動標引將信息揭示與標引推向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總之,計算機技術是信息組織的核心技術,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組織將逐漸實現信息處理的自動化及智慧型化。

2、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技術是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大眾傳播技術等的有機統一體,是諸項技術相互融合而成的。多媒體技術使計算機由單純文字和數字處理進化成綜合性地、網路化地、互動性處理聲音、文本、圖像、圖形、動畫、電影及電視等多種媒體地綜合信息系統。多媒體技術使大眾傳播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三大信息處理技術緊密結合起來,開創了人類聯想信息組織方法和人機相互動地設備和方法,其目標是要儘可能實現象人類在身臨其境地自然情況下那種信息交流地高保真效果、通信頻寬和互動控制能力。多媒體技術具有多維化、非線性、集成性、互動性和實時性等特徵。多媒體技術改善了用戶與計算機、用戶與用戶之間互動關係的方法和手段,引起多媒體系統里信息組織方法的變化,從而產生新的顯示效果。

3、資料庫技術

資料庫是存儲在計算機內的、有組織的、可共享的數據集合。20世紀60年代,在檔案管理的基礎上,人們開發了信息管理的新技術—資料庫技術。在長期的實踐中,資料庫以其獨特的優點表明它是信息資源組織與共享的最佳方法。資料庫技術從誕生到發展,已經經歷了第一代資料庫(層次式資料庫與網狀資料庫)套用和第二代資料庫(關係資料庫)的輝煌,目前,第三代資料庫(面向對象資料庫)正處於快速發展時期。面向對象的第三代資料庫不僅能管理常規數據,而且能管理絢麗多姿的現實世界中的各種信息,多媒體資料庫系統就是一個實例。多媒體資料庫為現實世界中各種信息的數位化、規範化管理提供技術保證。

實質意義

信息組織是基於事物屬性的序化與最佳化方法。事物的多種屬性可歸納為功能、顏色、形式、材料等。亞里士多德認為事物有10個方面的屬性即:物質、數量、質量、關係、時間、空間、功能、位置、過程、狀態等。信息組織的實質就是依照事物屬性之間的同一性、包含性、交叉性排斥性等關係對信息實施序化。

信息的無序狀態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認識:a.巨觀方面的無序表現在:信息數量巨大、信息來源渠道多樣、信息載體繁多(printform、microform、electronicform、audioform等)、信息內容廣泛、專深以及用戶需求複雜。b.微觀方面的無序狀態,指組成信息流的個體通常處於彼此不相關的離散狀態,缺乏科學的框架及深層次的加工,使用戶無法把握其內容及實質,對實現信息價值造成障礙。組成信息的各個語言要素,如字、詞、句、段落、章節雜亂無章,組成信息的各個內容要素,如命題、觀點、認識、推理等矛盾錯誤,無法準確、科學地表達信息內涵。信息組織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就是信息無序狀態,實現信息從無序到有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