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爐[釋義]

熏爐[釋義]
熏爐[釋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古時用來薰香和取暖的爐子。

薰香爐也叫香熏或者香爐,最初採用青銅為材料,漢代的博山爐就是青銅製成的。

從漢代以後,香爐的材質逐漸豐富起來。宋代出現了瓷製的博山爐,但是它禁不住香粉的燒烤,很快就變成了文人的把玩之物。諸如此類,以後出現的玉質香爐、翡翠香爐等等,也都是一種用來陳設或者把玩的觀賞品。與實用器相比,陳設器的價值也許更高,一般都是文人雅士,大戶人家才置備的器具。

基本釋義

基本用途

古時用來薰香和取暖的爐子。

形狀構造

圓形,大腹,兩側有環,青銅製。宮廷及富貴人家多有之。若熏衣被,可外加竹籠,即稱為“熏籠”。

古文記載

《藝文類聚》卷七十引漢劉向《熏爐銘》:“嘉此正器,嶃岩若山;上貫太華;承以銅盤,中有蘭綺,朱火青煙。”謝惠連《雪賦》:“燎熏爐兮炳明燭,酌桂酒兮揚清曲。”

歷史介紹

薰香的歷史在我國由來已久。

先秦時人們 是將一些帶有特殊氣味或芳香味的植物直接焚 燒,利用焚燒時的煙氣來驅逐蚊蠅或是淨化室內 空氣,去除濁氣,以達到除潮祛濕、強身健體的 功效,罕見特定的薰香器。

戰國時期,始出現銅製熏爐,今僅見於陝西鳳翔縣姚家崗所出的鳳鳥銜環銅熏爐。

秦王朝歷時短暫,考古資料少 見,今可見鹹陽博物館所藏銅熏爐,爐體圓球 形,座上有陰刻篆文 “大吉”字樣,年代姑且 認定為秦,但此時未見有外來香料輸入的記 載,可見,此時用香之風大約同前。

漢時,鑿通 西域,香料之路繁榮,外來香料大盛, 《史記· 貨殖列傳》中記: “番禺亦其一都會也。珠璣、 犀、瑇瑁、果布之湊。”[原 《集解》引韋昭所言釋為果、布, “果為龍眼、離支之屬”。學者韓懷準糾釋,認為果布為馬來語的對音,即龍腦。《後漢書·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中 亦記: “舊交址土多珍產,明璣、翠羽、犀象、 瑇瑁、異香、美木之屬,莫不自出。”此時由 於香料品種的增多與變化,人們更加關注對不同 香料的利用與處理,從上層到平民,無不喜香、 用香,隨著用香之風的盛行,熏爐十分流行,形 制多樣,製作精良,進入了熏爐的大發展時期。

春秋青銅熏爐 春秋青銅熏爐

其實,薰香並不完全是古代文人生活中的點綴,它還有薰香衣物、消除疲勞以及驅散蚊蟲等作用。漢代以後,香爐的材質逐漸豐富起來。宋代出現了瓷製的博山爐,但是它禁不住香粉的燒烤,很快就變成了文人的把玩之物。諸如此類,以後出現的玉質香爐、翡翠香爐等等,也都是一種用來陳設或者把玩的觀賞品。與實用器相比,陳設器的價值也許更高。

傳統薰香爐,古代的薰香爐是金屬或陶瓷做的外表有著精美圖案的火爐,在裡面點燃碳火,時時撒上香料或散香。現代的“薰香爐”則是使用加熱方法(一般是煮水)使香精的氣味散發在空氣中以調節環境氣氛的一種器皿,它結合了陶瓷藝術、蠟燭火焰和芳香養生於一體,兼具實用、收藏、欣賞價值之功能。其構成由“爐體”、加熱用蠟燭和香精(通常加入水中與水蒸汽一起揮發)。使用時,將選擇好的適當香型的香精滴入適量於開敞或封閉的容器上,同時加入少許的水,再將蠟燭放入爐膛中點燃即可!

漢代熏爐

年代: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尺寸:高29、口徑9.5、底盤直徑23.8厘米。

爐體呈半球形,上有鏤空的山形蓋,蓋上有一鳳鈕;下有一圓柱和底盤相連。盤內盤踞一條口噙圓柱的蛟龍。圓柱中部有四片向四周伸展的葉片。整個熏爐製作頗為細緻精美。

熏爐 熏爐

晉代熏爐

熏爐[釋義] 熏爐[釋義]

2003年5月山東臨沂王羲之故居發掘出土由臨沂市博物館珍藏的晉代神雀負雛銜魚熏爐是國家級出土文物。熏爐通高16.6厘米鳳身長20.0厘米,爐身為鳳形,鳳嘴銜一魚,身上有五隻小鳳。底盤敞口,平沿。平底微凸,三乳足。
神雀負雛銜魚香(熏)爐在臨沂王羲之故居出土,臨沂洗硯池晉墓的發掘在國內外引起轟動,該墓出土眾多國寶級文物。同時臨沂洗硯池晉墓獲2003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在眾多的國寶文物中,神雀負雛銜魚香(熏)爐以其舒展大氣的造型,精巧的裝飾被譽為極品國寶。
“神雀”又稱朱雀、鳳凰等,古有觀之平安之說,視其為幸運之神。其鳳口中銜魚身負雛鳥合為6吉祥之數,其寓意天順谷豐、年年有餘;子孫繁榮昌盛、生活美滿幸福。該器物通體給人一種雍容華貴的視覺享受,是實用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