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岱平

熊岱平

熊岱平,號蒼潤齋主,1977年生於江西豐城,現為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藝術館副館長、國畫創作室主任。2011年就讀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當代藝術高研班。現為南京市青年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徐悲鴻研究會理事,江蘇省青年藝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青年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南京軍區美術書法研究院藝委會委員。

人物簡介

熊岱平,號蒼潤齋主,1977年生於江西豐城,現為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藝術館副館長、國畫創作室主任。2011年就讀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當代藝術高研班。現為南京市青年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徐悲鴻研究會理事,江蘇省青年藝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青年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南京軍區美術書法研究院藝委會委員。

作品在《人民日報》、《新華日報》、《南京日報》、《揚子晚報》、《現代快報》、《中國書畫報》、《美術報》、《東方衛報》、《大江南收藏報》、《壹收藏》等報刊上發表 。

熊岱平山水作品 熊岱平山水作品

作品欣賞

熊岱平鏡片山水作品 熊岱平鏡片山水作品
熊岱平山水作品 熊岱平山水作品
熊岱平橫批手卷山水作品 熊岱平橫批手卷山水作品

藝術年表

熊岱平皖南寫生作品 熊岱平皖南寫生作品

2001年—2012年先後8次參加南京軍區美術書 法研究院創作班,入選展覽並獲獎;

2007年10月作品入選“國泰之光”全國書畫名家邀請展;

2008年3月作品入選“人民日報社”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全國書畫名家邀請展;

2008年8月南京電視台“文化星空”欄目做專題報導;

2009年作品入選首屆全國“徐悲鴻獎”中國畫展;

2010年1月被江西省豐城市人民政府聘為“宜春市文化藝術中心豐城廳”藝術創作首席顧問,並創作山水畫《劍邑河山圖》(860cm*230cm)、《豐城十景圖》;

2010年參加“南京軍區書畫家作品進軍營活動”;

2010年10月在“全國建設節約型社會文藝作品徵集活動”中獲得美術類一等獎;

2011年就讀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當代藝術高研班;

潤格證書 潤格證書

2011年6月江蘇公共頻道“品味人生”欄目做專題報導;

2011年10月參加南京市鼓樓區“印象水墨—山水畫名家六人邀請展”;

2011年11月在南京清涼書院舉行“意與古會—熊岱平山水畫展”;

2011年12月參加在宜興日報美術館舉辦的“古墨新研—南北八家書畫精品展”;

2012年7月參加由共青團南京市委主辦,南京市青年美術家協會、南藝后街展覽中心承辦的“暢想南京,青春映像”提名展;

2012年12月參加新華報業集團第四屆藝術展暨2012年度藏品展並獲獎;

2012年12月在新華通訊社主辦的現代快報南京藝+美術館舉辦“意與古會----熊岱平山水畫展;

2013年3月在南京工人文化宮舉辦“瓷語畫---熊岱平中國畫作品展”;

熊岱平最具收藏作品 熊岱平最具收藏作品

2013年5月參加南京市文聯、南京市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南京市優秀青年美術家精品展;

2013年5月參加共青團南京市委主辦的南京市青年書畫家精品展;

2013年5月南京市優秀青年美術家精品展(南京市美術館)

2013年5月墨彩青奧--南京市青年書畫家精品展(南京1865創意產業園)

2013年12月參加由南京蒼潤齋承辦的“擬古抒懷”熊岱平魏晉書畫合作展;

2014年2月江蘇衛視教育頻道“藝術百家”欄目專題報導

2014年4月書畫藝術發現之旅特展(韓國首爾PalaisdeSeoul美術館)

2014年8月青奧神彩--南京優秀青年畫家精品展(南京圖書館)

2014年9月“意與古會”熊岱平、魏晉書畫聯展(南京市瞻園路秦淮古玩城)

熊岱平作品 熊岱平作品

2014年11月“意與古會”熊岱平、魏晉書畫聯展(南京國藝堂)

2015年1月新華報業傳媒集團第六屆藝術展暨紀念新華日報創刊77周年書畫精品展(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藝術館)

2015年5月風韻承傳·江蘇書畫精品展(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藝術館)

2015年6月首屆江蘇藝術品博覽會(南京國際展覽中心)

2015年9月“雨山問道”謝少承、熊岱平書畫聯展(林散之紀念館)

藝術評價

親近傳統以得真氣

文/吳國平

熊岱平是我比較熟悉和喜愛的青年才俊。他親近傳統,深入進去,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來。這與許多大家的路子是相通的,比如張大千早年就致力於石濤、八大及漸江、石溪、老蓮、青藤、白陽諸家,後又上溯宋、元,加之汲取敦煌壁畫之長等,最終漸入化境的。

我與岱平曾討論過路子怎么走的問題。從畫山水的角度看,通常許多人都是先從《芥子園畫譜》開始,再臨摹一些古代經典,然後,大量地寫生,通過寫生進入創作。這個路子是不會錯的,關鍵是臨摹用力多少的問題。從我了解的情況看,多數人通常不會長時間沉浸在傳統中,掌握了一些基本技法之後,就開始走“自己的路了”。這很符合當代人的心理,他們有很多理由這么做,比如要學的東西很多,包括掌握一些西畫的東西、學一學形式構成等等。而岱平則認為:“中國傳統山水畫是一部難以窮盡的大書,每一頁都精彩絕倫;許多大家都有自己的體系,淺嘗輒止是無法進入並得到精髓的。”他說的一點不錯,就畫法而言,光清代諸家就流派繁多、各臻奇妙。如石濤的濕筆濃墨、石溪的渴筆皴擦、龔賢的漬墨積染;漸江的簡筆淡墨、戴熙的以擦皴代、程邃的渴筆焦墨等。這只是畫法,還有意境的創造,如何引人入勝、表達自己的品格意趣和審美理想等,更是無窮無盡。不是說,每個人都必須要去學,我們也主張學古不泥古,更不是復古。但內心的體味是要通過手中的畫筆去實現的。事實上,我也看到了這個結果,同樣是擬古的畫作,岱平近期的作品顯然就比先前豐富得多,他在傳統的學習中循序漸進樂而忘返,而且,逐步形成了自己清新、明朗、雅麗和靈動的意趣。也就是我在前面說的“漸入化境”,雖不能和張大千比,但那個路數是相同的。岱平是個有天分、有見地、有抱負的畫家。

熊岱平還很年輕,倚馬可待。我有一個重要的經驗,那就是,對年輕人不敢忽視。更何況是那些有理想有抱負且又勤奮踏實的年輕人。因為一切都在動態之中。

作者簡介:吳國平,筆名子羽,男,江西鷹潭人,1956年12月出生。曾在福建師大藝術系進修繪畫,1991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中國書法家協會發展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特聘研究員、南京軍區美術書法研究院藝委會委員、江蘇省國畫院特聘書畫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江蘇省作家協會理事。現為南京軍區政治部文工團創作編導室主任,國家一級編劇,大校軍銜。

魏長健評熊岱平

熊岱平蒼潤古樸的格調,筆法的細膩,墨法的放蕩,儼然是倪雲林、八大的法度。他以林散之、黃秋園之輩的態度,向古賢叩學,吮吸傳統書畫最本質的初乳。正因為如此,他的風格依然在古人的影子裡重疊,而這種骨力之像,神韻之似,正是脫繭化蝶的力量所在。熊岱平現在是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藝術館的業務骨幹。他的表象是樸實而親和的,唯有目光里一閃而逝的不馴和孤傲,讓我窺探到他熱情背後的隱藏。那份隱藏,錘鍊著他們的文藝個性。他沒有忘記過去,更加清晰前程,仍如縴夫一般拉著理想之舟前行。他對藝術的感覺沒有被光怪的物慾左右,仍然發自內心地興奮於傳統文明里的經典符號,他沒有在喧鬧里墮落得眼冒金星,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新華日報《藝壇》主編魏長健

馮秋紅評熊岱平

熊岱平的畫作則古意盎然,猶如在喧囂的塵世間辟出一塊清涼勝景,怡然自得,快然山林。他的筆墨法度謹嚴,細膩清潤,畫面生動而富有層次,沉穩中透露著飄逸,畫風古樸典雅、蒼潤清新。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黃公望、倪瓚、八大、石濤、四王,但也能看到他個人的靈性與逸趣,讓觀者有一種古今交融而清靈華滋的藝術感受。

多年來,熊岱平在畫道上正是聆聽著內心的聲音,認認真真地追本溯源,追逐著他最發自肺腑的藝術嚮往;他非常捨得下工夫從傳統經典中汲取營養,基本功都非常紮實。林散之曾經說:學書法不要學今人要學古人。熊岱平便是捨得從藝術的源頭上下工夫的人,都身負渾厚綿長的傳統功力,輔以搖曳生姿的個性筆墨變化,於是便有了頗受當代人喜歡的審美品格。

——揚子晚報《揚子鑑藏》主編馮秋紅

紀太年評熊岱平

熊岱平畫的部分山水,往往取山之一角、一川、一丘、一岩、一樹、一雜草叢而已,筆墨松秀,蕭散清逸,墨氣蒼潤、泱泱大度。於咫尺之中,尤注意筆墨之豐富性,仿佛民樂之起伏、聚散、輕重、緩急、虛實等變化多端,趣味無窮。讓觀者在他所營造的有限氛圍里展開無限的回眸,使觀者的心境頓感舒泰平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途中,如何繼承我們的優秀傳統,保留和繼承中國繪畫的純粹性,讓中國藝術躋身於世界藝術之林,熊岱平以自己的創作實踐做出了回答。儘管這條路很艱辛,藝術上還有待提高,然而這是一條光明之路,正能量之路。假以時日,必會大放異彩,我願意和大家一起拭目以待。

——著名藝術評論家:紀太年

讀岱平山水畫:游弋古今,煥發新機

邵曉峰:借古開新是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規律,中國元代畫風的奠基人趙孟頫甚至提出“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的口號,由此可見“古”對於藝術創作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

絕俗故遠,天游故靜。故而親近傳統、關照自然是遠離浮躁的捷徑,創造的基礎也在於此。清惲南田曾說:“作畫須優入古人法度中,縱橫恣肆,方能脫落時徑,洗髮新趣也。”可見,得古人之法對於畫家創作是至關重要的。而且,自古以來,但凡有成就的藝術家無不善於學習諸家之長而逐漸親近於與其自性、本性相合的藝術風格。也只有如此,才能做到意在筆先,放膽揮寫。然而,“古”又是一把雙刃劍,若掉進復古主義的泥潭不能自拔,自然不可。譬如,清代“四王”是復古的領袖,看來,他們頗具自己的追求與風格,然而其徒子徒孫們不明就裡,看不出復古背後的玄機而一味復古,如此一來,儘管一生苦心孤詣,最多只能成為所謂“小四王”、“後四王”之類,其餘更多人淹沒於歷史洪流。畫法中,只有虛實中度,內外合操,方能完備。進而大而能小,小而能大,以古為新,盡顯藝術家本色,否則,只滿足於以古人既定套路作畫,按圖索驥,而不思變化與進取,藝事終難以成就。故而,復古與創新是一對矛盾體,頭腦清晰的藝術家理應善於認清二者之間的關係。顯露於畫壇的熊岱平就是這樣一位游弋於復古與創新之間而發展得有聲有色的軍旅畫家。岱平在山水畫上耕耘十餘載,其基礎與火候已頗具特色。他的創作既不乏蒼渾雄厚的煌煌巨製,也有不少俊逸瀟灑的情趣小品,其收放之間所顯示出的自如已達到了相當層次,值得畫界期待。

對於傳統山水,岱平凝聚了巨大耐心,反覆追摩黃公望、倪瓚、八大、石濤、四王等畫家的作品,有些達到了逼肖的程度。在岱平看來,自己對八大、石濤與四王的大量臨習並不矛盾,儘管有人認為清初在野派的八大、石濤與正統派的四王是水火難容的。其實,傳統的諸多高峰,各有益處,均能滋養於我。

先賢大師的畫風多具逸趣,岱平亦好逸格,意與故會,因而在其作品中,對逸格與逸筆、逸墨的追求屢屢躍然紙上。這些年來,他的一些畫中還繪有筆致勁爽的高人逸士形象,對逸趣的沉浸呈現了直接的載體。在這類畫中,山水、土石、松梅、蕉竹等自然物有時成了人物的襯托,然而,如此一來,它們得到放逸無羈地表達,這些似乎更能展現岱平藝術探索的本真性情。

十多年來,軍旅生涯造就了岱平腳踏實地的鑽研作風,他的信而好古、謙遜愛學、轉益多師、孜孜不倦,使山水藝術上潛移默化地實現了古今交融而清靈華滋。在作品的表達形式上,岱平是以古為新而痛下苦功的;在展現內容上,他是取長補短而追求靈性的。只有如此,傳統的形式與內容,章法與筆墨方能煥發新的生機,這些又為日後的厚積薄發奠定了堅實基礎,當今的中國畫壇期盼著這樣的畫家。

邵曉峰: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333工程”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江蘇省徐悲鴻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南京林業大學美術與設計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

評熊岱平山水畫

文/蘇金成

居於金陵古城的山水畫家熊岱平是我相交甚好的朋友,相比眾多的畫家而言,熊岱平尤其讓我刮目相看,這緣於熊岱平的個人魅力和他獨特的繪畫藝術。熊岱平為人誠懇、忠厚而富有熱情,為藝紮實、執著且能出奇。

在山水畫的學習上,熊岱平鍾愛傳統,他花了大量時間用於對傳統繪畫的學習。他師古人,師造化,在學習過程中,他又能夠將對生活的感悟融入繪畫中。

對傳統繪畫的學習,熊岱平有著自己深刻的見解:“傳統是一座大山,你靠它越遠它就越渺小,你離它越近它就越高大;傳統又好像是個‘陷阱’,要想得到它好像很容易,因為它有太多的經典樣式為你所用,但你一旦進入傳統的世界再想擺脫卻是難上加難,猶如作繭自縛。”他知道必須對傳統進行長期深入的學習、研究,通過大量的摹寫,以及面對自然山水寫生並創作,才能把內心的感受通過豐富而又深刻的筆墨語言表現出來,凸顯山水畫中那些山川的靈動,以及畫家對生命的感悟和對美的傳達。熊岱平曾潛心研究古代山水畫,如黃公望、倪瓚、八大、石濤、四王等畫家的作品,心摹手追,感受頗深,並且在自己的創作上能夠加以提煉而且巧妙運用,但熊岱平的繪畫無論以何種形式成就,始終富有傳統繪畫的氣息,這是當代畫家常常缺失的成分,熊岱平卻能夠充分把握傳統繪畫的精髓,從中可見他對繪畫的理解與追求絕非庸俗之輩可比。熊岱平曾說:“對先賢的敬畏之心常留我心,歷代的大家就像一座座高山聳立在面前,繞道而行固然輕鬆但又是不可取的,我必須努力攀上這些高峰才能領略中國繪畫的傳統精髓。”

熊岱平的作品雖然根系傳統,畫面上透著傳統的氣息,但並非一成不變。他的作品在畫面形式與意味上不斷變化。構圖奇巧,筆墨精到,一種“蒼茫、渾厚、清潤”洋溢於畫面之上。這是熊岱平對生活的感受不斷深刻、對文化的思考不斷拓展、對繪畫的領悟不斷提高的結果。

熊岱平的藝術思路尚無定式,談到繪畫風格時,熊岱平說:“我平時在生活中支離破碎的感受很多,似乎哪種感受都能成為我的創作母體,對於形成風格特徵的符號,我也曾想過,但我理解風格的形成是一種漸變的過程,它是畫家通過不斷學習、不斷吸取大師的營養後自然而然形成的,它不是一種固定的圖式,但肯定有畫家自己獨特的氣質在裡面,這種氣息是一種感受的外在傳達,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對繪畫的表現,而不簡單是某種固定的圖像表現。”

熊岱平一個人走進傳統、紮根傳統,不斷向傳統汲取養分。他偶爾向師友請教,但絕不跟風。也正因為如此,熊岱平的作品充滿古意,畫面上洋溢著一種清氣,清新淡雅,還有一種書卷氣。

蘇金成: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生導師

清氣勃然神韻生——品讀熊岱平的山水畫

凡是好畫,都必須有一股清氣。當然,有的畫突出渾厚、朴茂,有的雄強、激烈,但必須有清氣作為基底,才可稱為高雅的藝術。俗畫、僵畫是肯定沒有清氣的,也正因為沒有清氣才俗、僵。而雄渾、激烈的畫如果沒有清氣為基礎,格調也不會高。而柔和一路畫,如果無清氣為基底,就會變得媚俗無生氣。所以說一副畫的優劣,清氣至為重要。

品讀熊岱平的山水畫就有一股“清氣勃然神韻生之感”。清氣雖然見於筆墨,但根於人的個性,不是任何人都有這股清氣的。他的作品在蒼茫與潤澤、雄厚與清秀,躍動與靜謐、豪放與嚴謹之間。

多年來,熊岱平在藝術道路上孜孜求索。他認為,中國畫的學習“自古華山一條路”,這就是“規矩盡而變化生”,規矩就是傳統,傳統學得越多,畫理明得越透,其“化”得也會越大,所謂創新才會越成功。他不但向古人學習,而且向現實生活學習。在融會貫通與取長補短之中,拓展了視野,開闊了胸襟。他努力探索開啟筆墨語言的新思維,以便在創造中完成作品、完善自己。

他還認為,中國畫創作的靈魂是神韻。作品是否有神韻,取決於畫家修養的高低。畫中的一切都是靠筆墨來完成的。無論畫家採取何種畫法,都要從現實生活中取材,並通過自己的學識對其進行提煉和概括,所以,畫家的學識是繪畫創作的基礎。畫家的學識水平不同,對同一物象內涵的理解也就不同,因而創作出來的作品也就不同。熊岱平深知這一點,創作之餘,他經常研究文學、畫論等方面的知識,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另外,畫家的創作理念不同,取材的角度也不同,作品的面貌自然也就不同。自然界物象的美,需要經過畫家的理解與感受、熔鑄與再創造,才能成為符合其審美理念的藝術美。因此,畫家創作時應既注重傳達客觀自然精神,又注重傳達自己的思想。熊岱平正是這樣創作山水畫的。

作畫,其實是自我心靈的寫照,更應該以真誠為先,然後通善融雅,以求至美。畫風的形成,並不是短時間就能實現的,而需要長期的藝術實踐與磨練。畫家的思想修養、繪畫技巧等達到一定的高度,畫風的形成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若急於追求某種畫風,則可能會陷入刻意做作的境地。自己創作的畫能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能傳達自己的精神就行了。熊岱平並不刻意追求某種畫風,而是努力創作,用作品傳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畫家唯有在情性上得到升華,才能在藝術上真正達到自然之境。天地山川也是有情性的,這種情性只能參悟,而不能描摹。熊岱平畫山水一直努力連線古人、自我與自然,這種連線是從心法出發的,連線的關鍵在於心性的修煉與打通。當畫家的心性修煉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的畫就會日臻妙境。

從藝術境界上看,熊岱平的山水畫追求清雅、平淡。誠然,清淡的畫境既來自筆墨的精微,更來自心氣的靜穆、平和。熊岱平性格溫和爽朗,內心靈秀。他的山水畫雖然“清淡”,但筆厚氣沉,呈現的端正渾穆之氣。中國畫充滿著辨證法,淡不能弱,重不可濁。唯有中正平和,靜穆高古,才是大家追求的高境界。

作為一名軍旅畫家,熊岱平在廣闊的藝術天地里不知播下多少藝術的種子,並為其茁壯成長而努力耕耘。他不斷精進自己的繪畫水平,努力追求藝術的至高境界,從而使自己的山水畫得到升華。我們相信,依他孜孜以求的精神,定會成就藝事。

行文至此,筆興猶存,再賦詩一首,以求共勉“心悟手摹繼日耕,臨池洗硯聽雞鳴,得賢學古求新法,清氣勃然神韻生”。

金陵方軍於半山園一實齋

二○一○年四月二日

(本文作者系軍旅書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南京藝海潮書畫院院長,中國國學研究會名譽會長)

自有豪情走筆端

陳克年:“岱色蒼蒼山野闊,平林漠漠曉風寒。誰家畫本煙雲里,自有豪情走筆端。”這是我先前贈青年軍旅畫家岱平的一首小詩,也是我當時讀到他一些作品後的真實感受,在他的作品裡有一些詩情與文氣,讓人有眼睛一亮的興奮與期待,這也是我非常關注他的一個理由。

岱平和我有著近似的經歷,生長在鄉野,後來歷經軍旅,但卻始終不曾放下心愛的畫筆。岱平是幸運的,幸運的是出生在江西,江西山多,生在那裡,某種意義上就與山水有一種心靈的契約,後來當兵到南京,自然也是幸運,南京除了山水足可留連,厚重的文化更是宜於藝術靈魂的棲息。作為南京軍區美術書法研究院為數不多的青年畫家之一,能夠進入研究院那個層面,確實也證明了他的優秀和過人藝術才華。所以,當我再次看到他這批作品時,確實打心眼裡有些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的高興。

岱平痴迷山水,多年來辛勤自勵不輟,始得如今這番規模,我仔細欣賞,至少有適於藝術道路的三點:

一是路子正。中國的書畫與西方的繪畫最大的不同,中國書畫藝術以哲學為依據,西方繪畫則以科學為依據,中國藝術向來講究傳統。我曾經和朋友交流說過,真正愛好藝術,就要敢於不迷信權威、不迎合媚俗、不脫離傳統。有的人懶得思考,所以就喜歡迷信權威,其實,作為藝術家,恰恰是要敢於懷疑權威。岱平就是敢於懷疑權威的,這當然是指一些偽權威。岱平愛好繪畫,主要還是基於自學,在當下的社會,自學成才確實是件很難的事,一是學習會受到很多外在條件的限制,二是社會在接納時可能會不時拋來異樣的目光,中國有句古話叫:名正才能言順。但事實是,如黃永玉先生就曾經說過這樣的意思,藝術院校能培養出優秀的藝術家,但絕對不能培養出大師。當然,這不是對藝術教育的批判,也不是說不經過院校是培養大師的途徑,我個人的理解,實際上他是強調了藝術天賦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岱平走的藝術之路應該說是正道,這主要表他對傳統的認同與理解,他不是選擇那種故弄玄虛的假把戲來糊弄人,而是老老實實地走傳統的道路。古人講: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他取法明清,上追宋元,同時也注意在當代的優秀藝術家那裡吸取營養,師傳統、法造化、得心源,踏踏實實地一路走來,其實這與院校也無太大的差異,雖然他沒有科班更多的所謂規範訓練和約束,因而他更能保持著心底對山水獨特的理解和自由表現。

二是功夫深。對於藝術,有的人不是沒有才情,而是往往有了才情缺少努力,這多少是個遺憾。方向對頭,就看你是怎么前進了,岱平甚有自知之明,多年來,他一起對傳統保持著一種敬畏與虔誠,孜孜以求,矢志不渝。當然,他雙不是那種只下死功夫不思考的人。他曾經說:有的人說花最大力氣打進傳統,但進入傳統卻無法出來。這入與出的關係,自然是每個藝術家都當思考的問題,問題是有的人根本就沒有進去就妄稱出來了。這倒是很深刻與思辨的,可見他是一直保持著一種警醒與思考。雖然岱平年輕,才三十多歲,但是他的筆下功夫已經非常好,可以說,甚至比一些科班出身的同輩人還好,這自然是因為他內心對藝術的熱愛與多年不懈的努力,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是後天努力的結果,當然,這種功夫也是當一生不懈的。

三是才情足。對於一個真正在某一方面具有優秀才能和表現的人,我相信一定是在這方面具有超越他人的先天才情。在岱平的畫裡,我就能時時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才情,可以這么說,一個修養很好的人,他的舉手投足之間都會顯得儒雅。就像有人欣賞梅蘭芳,那是因為他渾身都是戲,舉手投足間便令人陶醉。當然,這樣說,並不是說岱平有了梅氏的才情學養,但他的筆墨、章法、線質在隨心揮灑之間已然有一種不凡氣象,這種東西,可能有的人一輩子也尋找不到這就是才情表現。打個比方,如果一個人五音不全,就算他天天不睡覺,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音樂人才。他的畫,無論大山大水,還是溪橋人家,構圖嚴謹,險中有奇,雲蒸霞蔚,筆墨蒼潤中寓雄秀,山隨畫活,云為詩留,誠為可觀。另外一點,岱平的書法也很不錯,在當代,說句不討喜的話,很多優秀國畫家的書法實在糟糕,尤如佛頭著糞,但年輕的岱平卻能有著上好的表現,這無疑也給他的山水增色不少,不但體現於山石樹木中,也在大段的作品題跋中散發著動人的光彩。

如果說這些都是岱平的長處與優勢的話,那么,對於年輕的畫家來說,仍然還有漫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功課要做,比如,作品的個人風格問題,個人的學養問題,好在岱平聰明好學,對於這些已經有了自己的思考與打算,這確實是令人期待的。願岱平能再潛心努力,淡泊明志,相信他的筆墨人生一定會有美好的未來!

辛卯立冬午後急就於大明廬

熊君岱平,余故交也

今將有畫集行世,希余作文以推介之。余以為吾國山水乃澄懷觀道之具也,非徒摹山范水與照相機爭功耳。故西洋畫謂之風景畫吾國渭之山水畫。夫山水畫者應為畫家之心相與自然實景相結合之渭也。唐張璪云: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畫中三味斯二語中盡揭之。然欲心源活潑之流出非多讀書、廣交遊、識名士、養浩氣而難致。熊君年剛而立,已知讀書養氣之為要務,筆耕墨耘之餘能勤讀書而廣遊歷,與友人談藝終日不覺倦可謂好之者也。觀其畫作筆墨沉鬱老辣似中年人之筆,其所作山水之點景人物亦楚楚有致為尋常俗子難措手。自古軍旅之中多出畫家,如唐之大小李將軍,明之楊龍友諸家。熊君執干戈于軍旅有年,且居江南佳麗之地,得山川靈氣六朝煙水之助自能日進無疆,其前程何可限量哉!江南三月,春意如酒,杏花枝頭,池塘月影種種色相俱成妙,待熊君拈出也,熊君免之。

庚寅暮春張蔚星於南京博物院新樓之古代藝術研究部。

品岱平山水畫:岱嶽臨峰天下小

鴻蒙轉斗泰階平

熊君岱平年少即結緣於藝,繼而好之,復而耕之,耕而勤之。

杜甫詩云:“長安卿相多少年,富貴應須致身早”,余曰:“金陵丹青多少筆,風骨應須本來目”。金陵雖妙手丹青眾多,但應有本我之風骨,不然千人一面,便只淹沒於畫中焉!

岱平君舉凡人物、花鳥、山水無不涉獵,然以山水為好。其山水以黃公望、倪瓚為築基,佐以漸江、八大、石濤、四王等諸家,以己之志懷抒之,憑己之情性變之。《廣雅》云:“畫,類也。”《爾雅》云:“畫,行也”即畫應類某物,象某形。然畫之可貴處非畫,而見畫所示之精神。明董其昌畫室取名畫禪室,因其力求於畫中見禪。岱平畫中亦多見“靜、空、淨”氣,所現禪意且濃。

嘗見岱平君解衣佇立,意構運思,後把筆行墨,側倚橫皴,如山似石,若樹如葉,躍然紙上。於精微處見高古,於率真處見生機。然見滿袖生氤氳,氣勝立得之,精神溢燦爛,清韻出紙上。惟其心與技俱,筆與通會,自然天成,且能出乎丹青方寸之外者。

岱平畫多見傳統之蹤,其嘗云:“傳統如山,從中見己之渺小;傳統似阱,得之易,然入而復出亦難。”余見君之畫作時而率性勁秀,時而細密清雅,時而冷峻疏野,時而蒼繁朴茂。足見其入傳統久已,後能出傳統之窠臼。亦或因胸中有丘壑,故所寫山水筆無定姿,所繪山水似於傳統之間耳。

素與岱平友即感:“岱嶽臨峰天下小,鴻蒙轉斗泰階平”,熊君所蘊大氣豪邁,亦有登岱嶽而小天下之情懷。睹熊君岱平之畫有感:“君廬雖小,在風雨聲外,龍吟虎嘯中,清山曲水古道里。”(方玲波)

(方玲波:文藝學博士,南京師範大學講師,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翼評”藝術評論所創始人。主要研究方向:美術學、文藝學。)

心摹筆達一窺丹青韻

文/趙詣超

熊老師在部隊里度過十六載的光陰,國畫的修行之路也正源於此。自打他習國畫起,便成為了國畫的忠實擁簇者。傳統國畫擁有更豐富的手法,也傳載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水彩畫,或許可以直接通過技法去解決問題,但國畫則蘊含更多精神實質,如與詩詞歌賦的相互交融,對自然界的充分感受和高度提煉、生活閱歷的錘鍊洗禮以及對對國畫傳統流派的精心梳理等。其中,生活閱歷不僅是指平日裡自然生成的經歷積累,更需要習畫者從前人精典的國畫裡去提取。要廣博,多涉獵欣賞佳作,結交志同道合之友,而不單單學習書本,這樣可以避免無意識地被一家流派的主觀意識影響地過深。

國畫有千年歷史,古人留下的精髓如寶藏般等待後人的深入挖掘。只研一家的做法不為熊老師所推崇,他強調提煉歸納古人的精華,才能尋找到合適自己表達的語言。王蒙的繁密、吳鎮的簡練、八大山人的放達、石濤的多變、董其昌的禪韻。。。。。,無一不堪稱傳世經典。熊老師認為,如今能畫出精彩作品的不乏其人,但能創造出經典的卻是罕有。他追求經典,因為好的作品不僅要給現代人去評判,而更要經得起後人的推敲。

熊老師筆下的山水雄偉壯麗,氣韻清逸,意境空靈清曠。但他坦言現在自己還沒有一種全面有一種全面的特定的個人風貌,依舊處於摸索階段,但這反而是一件好事,不會被固有模式禁錮。而自己的畫並無既定的風格界定,無法通過某一種特定的標準定性。風格,更側重於畫家自身的氣質和感覺,而外界賜予的風格定位,是旁人約定俗成的。所謂風格,有時似光環般耀眼奪目,有時更像是一種不容易摘掉的枷鎖和束縛,限制了畫家創作出更多延伸的可能性。

國畫不追求寫實,習其形是為了得其韻,寫實的描繪很容易,但能將事物的神韻參透並選用適宜的語言手段表現完整,則頗為不易。黃山難畫,難在於它太美,使得畫面很難充分傳達它自身的神采。依傍前人經驗來說,捕捉山色還需要挑時段,如晨起、雨後、雪後以及夕照之時。而單單在大自然地汲取靈感還遠遠不夠,豐富的思想感情仍然需要嫻熟的技巧來傳達。下筆時,要做到胸有成竹。熊老師對技巧的要求很苛刻,他著力於使自己的作品裡透出不一樣的氣韻和神采。對古人的作品臨摹,在他看來也是一種寫生,是運用自己的方法再現古人精氣神的軀殼,但作品裡臨摹者自己的特色亦是呼之欲出的。

書畫同源,它們是“其具兩端,其功一體”的。熊老師在繪畫之餘,也寫字,他稱這為“雙修”。以書法的筆法氣韻滋養國畫,並以畫畫的筆墨意趣豐滿書法。書法里的下筆技法沒有國畫的多,但書法里的中鋒為上的一些基本規範仍能為畫畫所用。書法通畫的作品裡,書有畫意,畫有書味,二者渾然一體,妙不可言。

正如書畫可以雙修,“傳統”和“現代”在熊老師看來也是可以雙行的。他敬畏傳統藝術,覺得年輕人應該多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他說,中國畫與西方油畫地產生根源不同,所以兩者的本質就不同。油畫為視覺藝術,更多地強調科學合理性地創作,如用色的精準、畫面比例的合理性等,可以通過一套固定的方法去鑑定油畫的好壞,而中國畫是一個精神產物,無法用套路去速成,其間的精華需要時日的磨礪與萃取。很多國畫集大成者都是到了高齡才達到一定的境界,熊老師說:“這個摸索的過程可能還需時日,但追求藝術的腳步總是無止境的。”

藝術周刊評熊岱平

熊岱平是一位游弋於復古與創新之間而發展得有聲有色的青年畫家。他信而好古、謙遜愛學、轉益多師、孜孜不倦,其親近傳統、漸入化境,已頗具特色。其作品好逸格,亦多具逸趣,意與古會,因而在其作品中,對逸格與逸筆、逸墨的追求屢屢躍然紙上。熊岱平作品以古訓為法則,經典為儀軌,由一家及眾家,由師古臻於造化,高逸如雲林,潛心入紙,平淡出境,其擇法取高,追慕先賢,不媚不俗,畫法輕鬆,畫面潔淨靈透,疏散遒勁,簡而意純,以一種樸素的方式來完成內心澹然天真的表達。學古不泥古,更不是復古。他在傳統的學習中循序漸進樂而忘返,並逐步形成了自己清新、明朗、雅麗和靈動的意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