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塔形秀麗,塔基為須彌座,高3米,每面寬2?2米。塔身正面設券門,其它各面設假門和假窗。塔身之上為仿木磚刻額枋檐椽和磚制的一斗三升斗拱。上邊是七級疊澀檐,塔尖為攢尖寶剎。
《房山縣誌·卷三》載:照村東北有山,名金粟山,山頂有塔,人名其村曰“塔照村”,名其山曰“塔山”。南臨拒馬,北接黃龍,此山挺然獨秀,塔則高踞其巔,遂為一方之望。
佛學詞語
“照塔層層,不如暗處一燈”的道理, 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姿態,也是禪宗的寶貴心要。
層層之塔,固然已經巍峨,復而照亮,輝煌絢爛可以想見。但是繁華之上附加的繁華,不如暗淡之處不捨的經營,前者是輕麗的附隨一場,後者是微小的心愿展成廣大的希望。
一切燈火爛漫,都來自最初暗處的照亮,沒有這種暗處之燈,很難得到最後外在光麗的結果。三傳佛教的溝通交流是直至目前仍然亟需的一件事業。所謂交流,不在簡單的世俗文化層面,交流所要解決的是修行的問題,沒有真正的溝通了解,心就不會在差異巨大的三種佛法傳統中間得到安止,然而思考佛法的真意,剝除其它不純的因素,是每個修行人,直至成佛以前都需要解決的問題。拖延這一溝通交流,並不意味能夠越過難題,差別只在解決早晚。
完成這樣一件事業,禪院希望能匯集更多的暗處之燈,雖然微小,但是所放出的是真誠心愿的光亮。
禪院建設如此,做人也如此。現代社會中,心靈的暗區仍然很多。古人萍水相逢都可以結交朋友,現代人卻隨著文明的發展越發孤立封閉,無論在哪個行業,人們結交信賴的人都很少。這樣,在自己的心裡,以及在自己的心所映現的世界中,便存在許多盲暗。我們在他人身上所發現的暗區,通常與我們自己的相應。在這樣的社會中,便需要可以從微處點亮的人,需要在困頓中可以給出溫暖的人。
心淨則國土淨,一個人對自己的觀察力度有多少,觀察他人,點亮暗區的能力也就有多少。照亮意味著自我犧牲。關於克己復禮,照亮他人的問題,儒家有過多種討論。有人說,你發心幫助一個人,就要達到最終的結果才可以,沒有幫助完全,都不算圓滿。有人說,你只要有這個發心,什麼都不做也是圓滿的。也有人說,你有這個發心,又付諸行動,然而結果不如所願,這也圓滿。不論隨從哪一種意見,都要從暗處一燈的用心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