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米公祠景區

無為米公祠景區

米公祠,原名寶晉齋,位於無為縣城內,為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知無為軍時所建。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祖籍由山西太原遷居湖北襄陽,人稱“米襄陽”。北宋崇寧三年至大觀元年(1104-1107年),米芾知軍無為。他為官清廉,勤政愛民,時人感其德政,在他離任去世後,於米公軍邸的舊址上建米公祠以示紀念。 米芾崇尚晉人書法,“寶晉齋”是他得到晉王羲之《王略帖》、謝安《八月五日帖》、王獻之《十二日帖》墨跡後自題的書齋名。時值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他將3種法帖摹刻上石,並於“寶晉齋”前掘池建亭,即墨池、投硯亭。他公餘之暇在此讀書揮毫,還在公署西側立一形如老翁之石,每天抱笏揖拜,時人以為怪癖,故稱此石為“拜石”。 原齋毀於兵火,後多次重建,光緒丁丑知縣王峻,建米公祠3楹,門居中,於池之左右蓋耳房3間,環池循勢壘假山,並蒐集米公遺刻“墨池”、“畫菜”2碑和其它石刻入祠內。 米芾當年所藏碑刻早已毀失。現米公祠內收藏的晉唐以下歷代名家碑刻150餘方,主要是清朝末期任江蘇按察使的劉秉璋攜帶至無為。建國前碑刻散置於其在無城的私宅中,1950年,全部移入米公祠,妥善保存。米公祠碑帖刻石十分珍貴,大多出自名家之手,且內容翔實,主要紀述了歷代維修情況和經過,是考察米公祠興衰的寶貴資料,近年來,無為縣文物管理所對碑刻進行整理編撰,第一卷“寶晉齋碑帖選”,已由安徽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其它各卷也在著手準備陸續出版。池中有一小亭,名投硯亭,是米芾讀書和揮毫的地方。相傳,有一天夜裡,池中蛙聲聒嗓,滋擾米芾揮毫的心緒,他便取硯一方,上書一“止”字,投入池中,蛙聲頓絕。從此,水池變成墨色,故稱“墨池”,而池中古亭便稱“投硯亭”。池北有石丈(又名拜石),為石灰岩質太湖石,玲瓏竅然。據《宋史·本傳》記載:“米元章(米芾的字)守濡須(無為縣)時,聞有怪石在河濡,莫知其所自來,人以為異而不敢取。公命移至州治,為燕遊之玩。石至遂命設席拜於庭下曰:‘吾欲見石兄二十年矣’,言者以為罪,坐是罷’。米芾以濡須河畔取回一塊怪石,置於庭前,三拜九叩,和石頭稱兄道弟,當然是顛狂之舉。他因此被人告發而罷了官。其拜石現存放在米公祠院內。

米公祠,原名寶晉齋,位於無為縣城內,為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知無為軍時所建。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祖籍由山西太原遷居湖北襄陽,人稱“米襄陽”。北宋崇寧三年至大觀元年(1104-1107年),米芾知軍無為。他為官清廉,勤政愛民,時人感其德政,在他離任去世後,於米公軍邸的舊址上建米公祠以示紀念。 米芾崇尚晉人書法,“寶晉齋”是他得到晉王羲之《王略帖》、謝安《八月五日帖》、王獻之《十二日帖》墨跡後自題的書齋名。時值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他將3種法帖摹刻上石,並於“寶晉齋”前掘池建亭,即墨池、投硯亭。他公餘之暇在此讀書揮毫,還在公署西側立一形如老翁之石,每天抱笏揖拜,時人以為怪癖,故稱此石為“拜石”。 原齋毀於兵火,後多次重建,光緒丁丑知縣王峻,建米公祠3楹,門居中,於池之左右蓋耳房3間,環池循勢壘假山,並蒐集米公遺刻“墨池”、“畫菜”2碑和其它石刻入祠內。 米芾當年所藏碑刻早已毀失。現米公祠內收藏的晉唐以下歷代名家碑刻150餘方,主要是清朝末期任江蘇按察使的劉秉璋攜帶至無為。建國前碑刻散置於其在無城的私宅中,1950年,全部移入米公祠,妥善保存。米公祠碑帖刻石十分珍貴,大多出自名家之手,且內容翔實,主要紀述了歷代維修情況和經過,是考察米公祠興衰的寶貴資料,近年來,無為縣文物管理所對碑刻進行整理編撰,第一卷“寶晉齋碑帖選”,已由安徽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其它各卷也在著手準備陸續出版。池中有一小亭,名投硯亭,是米芾讀書和揮毫的地方。相傳,有一天夜裡,池中蛙聲聒嗓,滋擾米芾揮毫的心緒,他便取硯一方,上書一“止”字,投入池中,蛙聲頓絕。從此,水池變成墨色,故稱“墨池”,而池中古亭便稱“投硯亭”。池北有石丈(又名拜石),為石灰岩質太湖石,玲瓏竅然。據《宋史·本傳》記載:“米元章(米芾的字)守濡須(無為縣)時,聞有怪石在河濡,莫知其所自來,人以為異而不敢取。公命移至州治,為燕遊之玩。石至遂命設席拜於庭下曰:‘吾欲見石兄二十年矣’,言者以為罪,坐是罷’。米芾以濡須河畔取回一塊怪石,置於庭前,三拜九叩,和石頭稱兄道弟,當然是顛狂之舉。他因此被人告發而罷了官。其拜石現存放在米公祠院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