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支祈

簡介

無支祈 拼音: wú zhī qí
無支祈,亦作“無支奇”。亦作“無支祁”。

情節概述

傳說中的無支祈是淮水的水神。大禹治水,3次到淮河源頭的桐柏山下(河南與湖北兩省邊境)。無支祈利用驚風狂雷、石吼樹鳴等自然災害與大禹作對。大禹怒火中燒,召集各路神祇抓住了淮渦水神無支祈。這水神形狀像猿猴,縮鼻高額,青身白頭,金目白牙,脖頸伸出有百尺長,力氣大過9頭象。它不但能輕便快速地搏擊、跳躍、奔跑,還能回答人的問題,能分辨江淮的深淺與濕地的遠近。起初,大禹手下的神祇聽說要去捉拿水妖,一個個都嚇慌了,都跑過來請求禹帝饒命。禹疑心他們包庇妖物,便把他們當中的幾個如鴻蒙氏、商章氏、兜盧氏、梨婁氏等囚禁起來,加以審問。果然問出實情:無支祈火眼金睛千變萬化,無法治服。於是禹親自下達命令給夔龍(又名夔牛、夔年),叫他想辦法除妖。夔把這妖怪擒來,禹把它交給童律,童律管不住;交給烏木由,烏木由也管不了;交給庚辰,只有庚辰才能管束它。那時數以千計的妖物如木魅、水靈、山妖、石怪等等都來搗亂,聚繞在怪物周圍,企圖把它掩護起來。庚辰便拿戟把所有的妖物都趕跑。大禹令人拿大鐵鎖來,鎖在無支祈的脖頸上,又將鼻孔穿上了金鈴,把它押去鎮在淮陰龜山足下,使淮水從此可以平安地流入海中。
歷史淵源 《太平廣記》卷四六七“李湯”條引《戎幕閒談》:“禹理水,三至桐柏山,驚風走雷,石號木鳴,五伯擁川,天老肅兵,功不能興。禹怒,召集百靈,授命夔龍,桐柏等山君長稽首請命。禹因囚鴻蒙氏、章商氏、兜盧氏、梨婁氏,乃獲準渦水神,名無支祁。善應對言語,辨江準之淺深,原隰之遠近。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聞視不可久。禹授之童律不能制;授之烏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鴟脾桓胡、木魅水靈、山襖石怪,奔號聚繞,以數千載,庚辰以戟逐去。頸鎖大索,鼻穿金鈴,徒準陰龜山之足下,俾準水永安流注海也” 。 此段文前又有記,略云:永泰中,楚州刺史李湯,聞人見龜山下水中有大鐵鎖,乃以人牛曳出之。剎時風濤陡作,有一獸形如猿猴,高五丈許,白首長鬣,雪牙金爪,闖然上岸,張目若電,顧視人群,欲發狂怒。觀者畏而奔走,獸亦徐徐引鎖曳牛入水去。當時李湯與楚州知名之士,皆錯諤不知其由。其後李公佐訪古東吳,泛洞庭,登包山,入靈洞,探仙書,得《古岳讀經》第八卷,乃得其故。上所引禹降無支祁事即此經之文。《戎幕閒談》即李公佐作,所謂“岳讀經”云云,蓋文人故弄狡獪。然亦略有當時民間傳說依據,則六朝以來漁人釣得*金牛之傳說是也。此金牛,蓋卻古之*夔。夔之形,或牛或猴,此猴形之無支祁所由生也。無支祁雖為李公佐幻設虛構,然與李公佐同時之李肇已於其所著《唐國史補》中隱括而為“準水無支奇”條,云:楚州有漁人,忽於準中釣得古鐵鎖,挽之不絕,以告官。刺史李陽大集人力引之。鎖窮,有青獼猴躍出水,復沒而逝。後有驗《山海經》云:水獸好為害,禹鎖于軍山之下,其名曰無支奇。刺史李陽者,即李湯。無支祁神話,遂流傳民間,演為們伽降伏無支祁或泗洲大聖降伏水母故事。元吳昌齡《西遊記》雜劇寫孫行者有“無支祁是他姊妹”語,後世影響 又說孫悟空是家喻戶曉的形象,可它的原型無支祈(又稱無支祁、無支奇、巫支祁)卻鮮為人知。無支祈的神話故事,在吳承恩《西遊記》問世前,就在我國流行十分廣泛,唐《國史衤甫》、宋《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明《駢雅釋》等書中都有記載,尤其是其中大禹降服無支祈的故事流傳更廣。吳承恩幼年時就喜歡聽神話故事,喜愛讀志怪小說。他從老人們講的“禹王降伏無支祈”的故事中獲得靈感,把無支祈的影子提升為孫悟空的形象,成為機智勇敢、聰明伶俐的文學人物。以孫悟空為主要人物的《西遊記》成為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之一相關作品 《太平廣記》
《古岳讀經》
《戎幕閒談》
《山海經》
《西遊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