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德國心理學家H.艾賓浩斯1885年用單音節製作的記憶實驗材料,每個音節包括3個外文字母。第1個和第3個都是輔音,中間是元音,這3個字母的組合以在德語字典中查不到為準,因此稱作無意義音節。無意義音節的優越性是可提供無窮盡的、性質相似的學習材料,並且便於改變和確定數量。艾賓浩斯用德文字母的一個元音和兩個輔音製成2300個無意義音節,如zog, xot, gij, nov, 等等。把它們編成長短不等的音節行,一遍遍地讀,直到能夠背誦時為止。他用節省法測量:(1)不同長度的音節行(材料多寡)對識記的影響如何;(2)保持怎樣隨重複次數而變異--保持是重複次數的函式;(3)遺忘怎樣隨時間而變異--遺忘是時間的函式(遺忘曲線);(4)同一材料的直接聯想和間接聯想、順序聯想和反向聯想的測量。
詳解
製作無意義音節的原則是:①在一個包括10個左右的無意義音節的字表中,同一輔音不得在音節中的相同位置上出現,在連續的4個音節中,輔音和元音都不得重複;②字母排列的順序要避免與常見的字母順序相同;③同一字表中各音節的聯想值要大致相等。無意義音節雖然本身沒有含義,但他可引起被試的聯想,而且不同的音節引起的聯想多少也不同。J.A.格萊茲測定了無意義音節的聯想值。讓被試在固定的時間內儘量寫下對每一個無意義音節所聯想出的事物,根據聯想到的事物的多少確定無意義音節聯想值的高低。一般說來,聯想值較低的無意義音節用作學習記憶的實驗材料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