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音
wú xù xìng
辨析
(1)ESP(Education Service Provider)超心理學相關實驗
超心理學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就試圖取得科學的名聲,主要手段是用實驗測試取得數據,然後用統計方法來分析結果(這當然沒有什麼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J.B.Rhine使用卡片猜測測試的方法,然後使用統計工具來分析數據,然後宣布發現了特異功能存在的現象。問題在於其他人不能重複他的實驗結果 ——而且糟糕的是,這是後來所有超心理學實驗的命運。這種事情被諷刺地稱為超心理學的“一貫地不一貫”(也就是“始終如一地不協調”);超心理學研究中還有不少著名的欺騙事件(這不奇怪,看看我國的特異功能研究情況),這就使得科學界無法把超心理學作為科學來接納。
其後,一些在其他領域取得了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也進入了ESP領域進行研究,都遭到了類似的命運,無論怎么做,取得的實驗數據都無法重複,數據無法重複,於是就無法證明該現象的是否真正存在,在這裡,現代科學站在一個非常尷尬的立場:如果不承認超能力的存在,這種從不重複的實驗數據跟永遠都在重複的數據一樣有說服力(無序性也是一種性質,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特徵);如果承認超能力的存在,現有的這種依靠多次實驗以確定其性質的主流方式又毫無進展,於是,人們不得不將超能力理論劃分為偽科學。
(2)誤差的無序性
誤差是指在科學試驗中,測量值與真值之差異稱為誤差,這是一個非常普通的概念,只要是讀過書做過實驗的學生,幾乎沒有人不知道誤差的存在。
只要是有點經驗的人都知道,誤差具有絕對無法避免的特性。
但很少有人會注意到,誤差還具有數值大小無法重複的特性。
比如理論上2cm的木棒,實際在測量的過程中,我們無法準確地測出它的值,它的值總是與預測的值有些差異,而且如果用更為精確的儀器來測量,我們還會發現,這個誤差的值雖然都在一定的很微小的範圍內,可是每次的誤差值都是不一樣的,明明都是誤差值,明明都是在這個範圍內的,可是多次測量的數據中,誤差的結果還是不同。
理論上,誤差來源於空氣係數,摩擦力,甚至是儀器本身的校準差,可是呢,很多時候這些數據不是不變的么?可是就算是這樣,也很難找到兩次一樣的誤差。
誤差作為像ESP理論一樣被排除在科學理論之外,甚至作為科學理論障礙物的存在,它是有無序性這樣的自我特徵的,科學家可以認為誤差只是一種障礙,但是這不影響誤差中存在著真理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