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媽鄉

無媽鄉

無媽鄉,出現在湖南邵陽,這裡132個孩子沒有媽媽,除了母親正常死亡,其中116個孩子的母親是因為逃婚或改嫁離開了他們,在他們還很小的時候,再也沒有回來。 “媽媽”,這句世界上最溫暖的稱呼,在他們的世界裡,成了一種不願碰觸的禁忌。

簡介

無媽鄉的孩子們無媽鄉的孩子們
被媒體稱為“無媽鄉”的,是湖南省邵陽縣黃荊鄉,在這個鄉,僅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中,就有132個孩子處於“失母”狀態,除了母親正常死亡,其中有116個孩子的母親因為逃婚或改嫁離開了他們,其中母親逃婚的學生有56人,母親改嫁的有60人。這些“無媽”的孩子,身上的故事大同小異:在他們還很小的時候,媽媽就離開了家,再也沒有回來。他們中很多人幾乎已經記不得媽媽的樣子,或者根本就沒有印象。他們想找,卻不知道媽媽在哪裡。

現狀

黃春華

無媽鄉的孩子無媽鄉的孩子
7歲的黃春花乍一看像個男孩,皮膚黝黑,身上的衣服髒兮兮,剪著一頭短髮。

春花的生活環境,更可以用“一塌糊塗”來形容:門口雜亂堆放著餵豬、餵雞的飼料桶或盆,地面被雜草或動物的糞便占領,難有一塊落腳的乾淨地。她身後的土房內,大白天也是一片漆黑,進去需要靠掛在屋頂上的一盞微弱的白熾燈,勉強照亮一小塊地方。地上堆滿了破舊的箱櫃等雜物,包括衣服。屋裡沒有一樣像樣的家具。

一般,春花和妹妹一天只吃兩頓飯。做飯的地方,是一個直接在地上挖個坑、架幾塊磚頭壘砌的土灶;吃飯的地方,是一個堆滿了未洗的碗筷的小方桌。至於寫作業的地方,沒有。

春花大約兩歲的時候,妹妹桂花才幾個月大,媽媽就離家出走了,從此再也沒見過面。如今,爸爸常年在外面打工,一兩年才回來一次,姐妹倆跟著奶奶生活。奶奶腿腳不便,僅能保證孩子有口飯吃。

給春花她們留短髮,奶奶說是為了好洗,而有鄰居說,孩子身上的衣服經常十幾天都不換洗,奶奶說,沒有精力打理。村裡的水塘是孩子玩耍的危險地帶,鄰居看到了總會提醒一句,而奶奶卻顧不上。

離開媽媽5年了,其實春花清楚地知道,外婆家就在她家不到兩公里遠的地方,甚至,有時候村里趕集,她會碰到外婆,外婆還總會摸摸她的腦袋。然而,在春花小小的心裡,她恨媽媽,也因此不願搭理外婆。

她也聽很多人說過,媽媽在外面打工,有時候還會回到家鄉。每每那時,村落里就有人告訴她“春花,你的媽媽月琴回來了”,她就跑回家告訴奶奶“月琴回來了”。可是,這么多年,春花從來沒提過要去看看媽媽,她的媽媽也從來沒有來看過她。兩公里的距離,讓春花姐妹倆的媽媽近在咫尺,卻遠在天涯。

張娜

無媽鄉的孩子無媽鄉的孩子
14歲的張娜(化名),已經12年沒有見過媽媽了。小時候,只要看到別的孩子有媽媽抱著,心裡就難過得受不了。那個時候會恨媽媽,可是現在慢慢地開始理解她了,她肯定有自己的苦衷吧。

張娜的班主任老師表示,她是一個極度缺乏愛的孩子,“寫的日記、作文,很多內容都是渴望親情的”。張娜的奶奶抱怨說,自己的兒子不孝順,幾乎從來沒有擔負起家庭的責任,“出去很多年都不回來,連個電話都不打”。

幾年前,張娜的爸爸帶回來一個後媽,一度讓這個渴望母愛的女孩高興又害怕。“以為她可以當我的媽媽”,張娜說,可事情卻並不是這樣,“後媽對我很冷淡”。

以前,張娜還會主動打電話給爸爸,可惜,爸爸總是以“沒時間”推託。“他根本就不關心我”,她說,這么多年,也記不得爸爸有過什麼“愛”的表示。

母愛的缺失,讓張娜無時無刻不受影響。“同學們在一起玩,只要有人說起媽媽,我就會默默地走開,不想聽。”她說。2015年夏天,張娜國中畢業,在縣城裡找了一家學費最便宜的中專職業學校去上學。記者問她有沒有想過去找媽媽,她低著頭想了很久,沒有回答,默默流了眼淚。

這個女孩內心敏感脆弱,性格中卻也有堅強樂觀的一面。她放在桌上的塑膠文具袋上手寫了一行英文小字:“Everythingwillbeallright”(意為“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劉娜

無媽鄉的孩子無媽鄉的孩子
劉娜,可以拿著她和媽媽的唯一合影,一言不發地注視一個小時。這張照片,是兩年前拍的,畫面中母女倆顯得格外親切。儘管已經過了塑,但照片邊角還是翹了皮、有了磨損。

7年前,媽媽生了劉娜後得了產後憂鬱症,精神狀況越來越差,一年要發作好幾次。“發作的時候,什麼都不知道,出去亂跑。但知道疼愛孩子。”奶奶說,劉娜發燒了,媽媽帶著她上醫院打點滴,一家一家連續地打,一遍一遍地量體溫,“我們回家一看,家裡有上百支溫度計。因為腦袋不清楚,買了她又忘了,又出去買一支。”但發病的時候,由媽媽照顧劉娜又非常危險。奶奶回憶說,有一次寒冬臘月里,劉娜被媽媽抱到外面,在路燈下面睡覺,“把孩子帶回來時,全身已經凍僵了。”

母親的疾病最終導致了家庭破裂,劉娜的父母兩年前離了婚。離婚後,劉娜被判給父親撫養,被帶回老家給爺爺奶奶撫養,這個乖巧的小女孩就成了留守兒童

暑假了,周圍不少孩子都去父母打工的地方,可是劉娜只能待在家裡。有時,她問奶奶:“媽媽什麼時候能回來看我呢?”奶奶只能偷偷抹眼淚。問劉娜最大的願望是什麼,這個天真的孩子說:“媽媽你回來吧,我會賺錢,我會照顧你。”

其他

無媽鄉的孩子無媽鄉的孩子
青山完小的劉校長出示了一份失母兒童檔案,上面記載著該校38名失母學生的基本情況,文字不多,但看了讓人格外沉重:

小鮮,女,11歲,其父30多歲經外人介紹娶了貴州都勻一苗鄉女子,因不堪忍受貧窮,在生下小鮮後逃婚,其父外出尋母未歸,此後十年小鮮未與父母謀面。

小汪,女,10歲,其母是雲南人,其父積勞成疾於年前病故,母親逃回雲南,家裡僅剩70多歲的爺爺與其相依為命。

小娜,女,7歲,其父2004年經人介紹娶一貴州年輕女人,生下小娜後母親逃婚,父親在母親出逃後出現精神異常,離家至今未歸。

小丹,女,11歲,其母在她8個月大時就丟下她出走。其父在她兩歲時把母親接了回來,但她沒住兩天又走了,從此再也沒有回來過。

環境

無媽鄉的孩子無媽鄉的孩子
湖南邵陽縣國家貧困縣革命老區縣,總人口105萬,每年外出務工人員達22萬,為典型的勞務輸出大縣。屬於貧困、乾旱、高寒地區的黃荊鄉,因缺水少地,經濟、產業發展極度落後。全鄉貧困人口有4890人,占總人口23.28%,2011年全鄉人均純收入為2540元,2014年人均純收入增加到6815元。一些父母為了生計,不得不拋下子女外出打工,貧窮讓問題婚姻更加脆弱,窮鄉僻壤難以留住她們的媽媽。

在新華社推出“無媽鄉”的報導後,當地對“失母兒童”的情況再次進行了統計,黃荊鄉共有“失母兒童”123人,其中母親離家出走53人、父母離異51人,母親死亡10人,父故母親改嫁7人,父母雙亡2人。

救助

政府

救助無媽鄉的孩子救助無媽鄉的孩子
近年來,邵陽縣著重開展“失母兒童”這一特殊人群救助幫扶,將黃荊鄉43名“失母兒童”納入最低生活保障,對1名政策孤兒發放4440元/年的孤兒保障資金,42名困境兒童每人發放1000元/年的救助金,並扶持14名“失母兒童”家庭進行了危房改造。

邵陽縣通過擴大社會就業創業,使部分民眾走出了“錢袋”和“後代”兩難選擇的困惑。近年來,全縣先後吸引1.2萬名在外務工農民回鄉就業創業,減少留守兒童7200名,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沒有一名留守兒童輟學。

統計數據顯示,黃荊鄉2003年至2008年新增51名“失母兒童”,此後逐步減少,2009年至2013年新增6名“失母兒童”,到2014年沒有產生新的“失母兒童”,一些出走媽媽陸續回到家裡。2015年,123名“失母兒童”家庭中,已有3個父親再婚,34個通過幫扶和生母親取得了聯繫。

社會

在新華社“關愛留守女童”系列報導的推動下,湖南邵陽“無媽鄉”的留守孩子們近日成為社會關注、關愛的焦點,大量社會愛心力量也湧向當地。截至2015年8月13日,已有15名“無媽鄉”留守兒童結對愛心家長。

此次結對由湖南省婦聯、廣東東莞市婦聯、湖南邵陽市婦聯聯合組織,湖南省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東莞邵陽商會及紅心林志願者協會以愛心捐贈形式,前往湖南邵陽黃荊鄉,為特困留守兒童送去了10.2萬元愛心善款與價值5萬餘元的書籍和玩具,15位愛心家長結對幫扶15名特困留守兒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