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坐力炮

無坐力炮

無坐力炮是發射時利用後噴物質的動量抵消後坐力使炮身不後坐的火炮。亦稱無後坐力炮。它體積小,重量輕,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適於隨伴步兵作戰;但後噴火焰大,易暴露。主要配用空心裝藥破甲彈,射擊近距離坦克和其他裝甲車輛。無坐力炮主要由炮身、炮架和瞄準裝置組成。無坐力炮按炮膛結構分為線膛式和滑膛式;按運動方式分為攜帶型、牽引式、車載式和自行式。

簡介

無坐力炮無坐力炮
發射時利用後噴物質的動量抵消後坐力使炮身不後坐的火炮。亦稱無後坐力炮。無坐力炮是利用發射時後噴物質的動量使炮身不後坐的火炮。無坐力炮炮尾有噴氣孔,發射時一部分氣體推動彈頭前進,另一部分從炮尾的噴氣孔噴出。兩種力量相等而抵消了後坐力,故稱無坐力炮。一般火炮在發射炮彈的同時,還會產生巨大的後坐力,使火炮後退很遠的距離,這既影響射擊的準確性和發射速度,又給操作帶來不便。

裝備特點

無坐力炮無坐力炮
它體積小,重量輕,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適於隨伴步兵作戰;但後噴火焰大,易暴露。主要配用空心裝藥破甲彈,射擊近距離坦克和其他裝甲車輛。無坐力炮主要由炮身、炮架和瞄準裝置組成。炮身與炮架成剛性連線。炮身尾部有炮閂,閂體上有孔,其後有噴管。發射時,向前運動的彈丸和火藥燃氣的動量與由閂孔和噴管向後噴出的火藥燃氣(有的還含添加的配重物)的動量大小相等,故炮身不後坐。無坐力炮按炮膛結構分為線膛式和滑膛式;按運動方式分為攜帶型、牽引式、車載式和自行式。
世界上第一門能夠消除後坐現象的火炮是由美國海軍少校戴維斯研製的。1914年,美國製造了一種發射時兩管對接的無坐力炮。該炮在向前射出一彈丸的同時,向後射出一鉛油質配重體,使炮身不後坐。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把它用在飛機上。1936年,蘇聯製成帶噴管的無坐力炮,口徑為76.2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空心裝藥破甲彈的套用,無坐力炮成為有效的近距離反坦克武器。戰後,無坐力炮的性能不斷提高,並配用火箭增程彈。蘇聯ΠΓ-9式73毫米無坐力炮,發射4.5千克重的火箭增程彈,直射距離800米,破甲厚度394毫米,全炮重59.5千克。日本60式106毫米雙管自行無坐力炮,發射7.97千克重的破甲彈,破甲厚度為550毫米。中國1965年式82毫米無坐力炮,全炮重僅29千克,便於攜行。70年代以來,有些國家著重發展口徑為80毫米左右的無坐力炮,大多配用火箭增程彈以減輕火炮重量,增大直射距離,提高彈丸破甲能。

類型

無坐力炮按身管結構可分為線膛滑膛兩種,按運動方式可分為攜帶型、馱載式、車載式、牽引式、自行式等,口徑一般為57~120毫米,反坦克直射距離400~800米。

研製歷程

1914年,美國海軍少校戴維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門可供實用的無坐力炮。人稱“戴維斯炮”。為了抵消炮彈發射時所產生的巨大反作用力,戴維斯在同一根炮管的另一頭也裝上一個配重彈丸,向前發射彈丸的同時,後面那顆平衡彈在其反作用推力下從炮後射出,爆成碎片,從而第一次製造出一種在發射過程中利用後噴物質和動量與前射彈丸動量平衡使炮身不後坐的火炮,並且用於實戰當中。“戴維斯炮”還有許多不完善之處,人們對它進行了改進和發展。1917年,俄國人梁布欣斯基取消了配重體,直接用向後噴出的火藥氣體來進行平衡。這樣,拋射固體配重體的後半截炮管也就沒有用了,使無坐力炮的炮管縮短了一半,此後,英國的庫克和蘇聯的特羅菲莫夫、別爾卡洛夫、庫爾契夫斯基等人對無坐力炮作了新的發展,在炮管的尾部安上噴管,使流過噴管的氣體速度增大,從而減少噴出的氣體量。
1936年,俄國人梁布欣斯基研製出一種75.2毫米無坐力炮,他首次使用噴管來發射噴射氣體彈消除後坐力,這種無坐力炮發射空心裝藥穿甲彈,成為有效的而且是主要的反坦克武器。這是世界上正式裝備部隊的第一種無坐力炮。無坐力炮的第一次實戰套用是1941年的蘇聯─芬蘭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年代,無坐力炮在各國軍隊中得到廣泛套用,並不斷改進。無坐力炮體積小,重量輕、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適於伴隨步兵作戰。但後噴火焰大,易暴露。它主要用於近距離射擊坦克等裝甲目標。20世紀70年代以後,反坦克飛彈的發展,已部分取代了無坐力炮的地位。這種炮的最大優點是體積小、重輕操作方便。最大的缺點是炮後火焰大,容易暴露炮位,而且炮彈速低。很多國家都已停止研製和生產,只有英國、日本等少數幾個國家裝備,主要用於反坦克作戰。隨著反坦克飛彈、新型榴彈炮和反坦克火箭筒的發展,無坐力炮有被取代的趨勢。
無坐力炮是利用發射時後噴物質的動量使炮身不後坐的火炮。無坐力炮炮尾有噴氣孔,發射時一部分氣體推動彈頭前進,另一部分從炮尾的噴氣孔噴出。兩種力量相等而抵消了後坐力,故稱無坐力炮。《兵器館》陳列的無坐力炮主要有:
(1)在解放戰爭中繳獲的--美國造M20式75毫米無坐力炮。該炮是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時期繳獲國民黨軍的美國造M20式75毫米無坐力炮。主要諸元:口徑75毫米,炮管長1.98米,初速340米/秒,最大射程6812米,火炮全重47.73千克。
(2)中國造1957式105毫米自行無坐力炮。中國製造的57式105毫米自行無坐力炮,配有空心裝藥破甲彈和殺傷爆破榴彈。火炮裝載於北京牌212A型吉普車上,亦可拆下射擊,具有較強的機動性。其口徑為105毫米,射程7680米,直射距離580米。
(3)瑞典M3式無坐力炮。M3式是M2“卡爾·古斯塔夫”式系列無坐力炮的最新改進型。其最突出的特點像它的原型一樣是靠採用新材料技術創優,提升整體性能。還在M2無坐力炮未出世之前,人們見到的無坐力炮幾乎清一色地都採取間接噴射式設計,即尾端噴氣結構。瑞典M2獨闢蹊徑,採用了直接噴射式結構設計,這是因為其掌握了一些現代材料技術的發展成果。
不過,無坐力炮的直接噴射式設計不是瑞典的創造。1937年,德國就發明了這種設計方法。當時德國人也研製出了代替炮彈底線的塑膠圓片和彈頭導帶。塑膠圓片被吹破之際也就是彈頭完全嵌進膛內之時。這樣,火藥氣體向前推和向後噴的壓力銳減,炮身也就不會有前坐力和後坐力。可是德國人用的塑膠圓片材質不佳,對塑膠圓片被吹破的臨界壓力不能控制,結果炮身總要有些後坐力。因而直接噴射式無坐力炮設計被人們捨棄了。進入20世紀60年代,瑞典FFV公司研製出能應對不同火藥壓力的新型塑膠片材料和新材料彈頭導帶,對塑膠片吹破後臨界壓力的控制也很巧妙精確,使前推與後噴壓力相等並抵消。M2激活了因失去機遇而退進歷史的“老設計”,演繹了一段“老樹開新花”的佳話。
M2之後FFV公司發展了M2-550,已有近20個國家陸軍採用,口碑甚好。但FFV公司沒有滿足,又進一步改進,這便產生了M3。M3再創奇觀。它的炮管改用較薄合金鋼材軋制,外繞碳纖維絲,其他結構採用鋁合金和新型塑膠,從而使炮重減至8公斤。M3式以短而輕成為世界上最小巧的無坐力炮。由於它採用瑞典FFV公司新研製的FFV597式超口徑彈,它在700米距離上能穿透900毫米厚鋼裝甲,因而也是有效的反坦克武器。這促使人們重新認識無坐力炮的使用價值。

中國78式82毫米無坐力炮

82毫米無坐力炮
是伴隨步兵營作戰的一種輕型反坦克武器,主要用以擊毀敵輕中型坦克,自行火炮和裝甲車輛,也可以用以摧毀敵輕型土,木質或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野戰工事和火力點。火炮重量輕,機動性好,威力大,射程遠,主要戰術技術性能:口徑82毫米,全重34.1公斤,炮身重26公斤,初速252米/秒,直射距離500米,高低射角-6度至+28度甲厚度150毫米/65度。
該型炮於1987年設計定型,1998年投入批量生產,炮身及彈藥、引信和發射藥均採用先進材料和工藝製造,因而其主要戰技術指標均達到了較高水平。該炮的特點主要表現為:1、射程遠。最大射程為使用6號裝藥時可達4.66公里,使用遠程裝藥可達5.7公里,這是82毫米迫擊炮最遠的。2、射速快。每分鐘可發射30發炮彈,比同系列的迫擊炮多發射5發。3、打得準。其距離公算偏差為1/150,方向公算偏差為1/300。
配用的彈種有87糸列殺傷榴彈,[彈重4.2公斤,最大射程5.7公里,殺傷半徑22米],燃燒彈[彈重4.2公斤,最大射程5.7公里,殺傷半徑14米],鋼珠彈[彈重4.5公斤,最大射程4。3公里,殺傷半徑26米],鋼珠燃燒彈[彈重4.5公斤,最大射程4.3公里,殺傷半徑15米]由上可見,YW304式82毫米自行迫擊炮的性能極為優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