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無上天尊 舊時三清弟子一般施禮時,常隨口唱“無上天尊”或“無上太乙天尊”,如遇眾善信有不幸遭遇,則唱“無上太乙度厄天尊”“無上太乙救苦天尊”,即呼喚道教大仁大慈尋聲赴感的太乙天尊(類似佛教的觀世音菩薩)顯靈幫助不幸的人,救苦度厄。這種唱禮,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國。解放後,被傳訛為無量天尊,無量這個詞,來自佛教,不是道教用詞,“無量天尊”是民國時期的一些不懂道教的說書先生根據佛教的“無量”訛傳創造的辭彙。道家常常使用“太上”“至上”“無上”,表達道的至高至尊。
道教的這一詞,最早是“無上壽福”,乃祝福善信的一個專用名詞同佛教的“阿彌陀佛”並非一意;但道教的“無上壽福”的“福”字在西南地區的方言發音中與“佛”音相同,為避免曲解人們將佛教密宗的“無量壽佛”與“無上壽福”混淆,故後來全國道教統一以“福生無上天尊”作為常尊聖號。
然而,道教正一派有“三無量”一詞,也可容為“三無量天尊”;“天尊”在本詞中並不代表任何神,只是將“無量”一詞升格至最高。
道教有“度人無量天尊”、“福生無量天尊”、“功德無量天尊”等,這些都是完整的天尊稱號。
佛家有“阿彌陀佛”、“無量壽佛”等諸佛稱號。“阿彌陀”是佛之名諱,而“佛”是稱號。“無量壽”即無窮之壽,以此為佛之名而稱“無量壽佛”,可謂此佛是壽的化身。這都是講得通的。而“無量天尊”卻不然。道教有“度人無量天尊”、“福生無量天尊”、“功德無量天尊”等,這些都是完整的天尊稱號。但如果省略掉“度人”、“福生”、“功德”,而僅保留“無量”,也就是說將原稱號簡化為“無量天尊”,那么還是原意嗎?很顯然,如依文尋意,“無量天尊”當解為“無窮多天尊”或“很多天尊”,像話嗎?有這樣簡稱的嗎?其實,用此語者稍加審辨,便不難明白:“無量”是量的概念,怎能稱之為天尊?
歷史
八十年代初,廣播電台常播出某著名評書藝人所說的傳統評書。書中道家人物出場時,每以“無量——佛”為口頭稱號。後來在一次政協會上,評書藝人恰與千山無量觀許信有大師同在一組,於是大師向藝人提出建議:道家不稱佛,所以“無量佛”不宜用於道家人。而藝人為了評書的需要,懇請大師解決一個類似於“阿彌陀佛”的四字用語。大師無奈,但又念其評書為世間之藝術,與玄門並無相干,遂告之以“道教尊神稱天尊”。評書家觸類旁通,於是“無量天尊”就這樣產生了。
而無量天尊的意思是:眾多天尊,各位天尊。無量不是形容詞,是虛指量詞。按我們的口頭語來說。最接近的應該是“我地神啊”“神啊”演變如今變成代詞了。
九十年代中期以後東北開始出現無量天尊的稱法,中原和南方都無事。許大師及東北地區有威望的老道長們相繼羽化歸去。與此同時,社會上很多觀念也在急速更新。在此“大氣候”影響之下,教門內道友們的思想及思維方式也開始由原來的墨守陳規而漸漸轉向了追求外相上來,對新事物的接受也就快得多了。於是“無量天尊”這個帶著幽默味道的藝人用語,也從最初的“頑皮話”而漸成為“合法化”了。
當然潮流難以逆轉,後來,“無量天尊”便迅速出東北大部分道友尤其是道俗之間的交往中。甚至殿堂上道友們在為香客助磬的同時,語氣悠長地口稱“無—量—天—尊”已成為定規,儼然世人筆下影視小說中之情狀。更在此同時,關東的道友不斷入關南下,因此又將“無量天尊” 帶到了大江南北……
但在正統道教里。是真沒有張嘴無量閉嘴無量的。
而加了福生。可以分幾種理解,不外乎是
1.各位天尊保佑生福
2.生福的各位天尊啊(可以理解成祈求詞)
3.就是表達我地神啊,新的流派新的口頭語嘛
關於無量天尊的話。記載的就3列。其他解釋都扯淡,而偌大的道藏只有三例說明,無量天尊不是用來形容”很NB的道祖啊“的,只是單純的量詞,不然不能出現次數如此之少,所以記載的”無量“都是量詞。
典籍記載
《道藏》中的記載3例,列舉如下:
(一)太上護國祈雨消魔經:
廣設齋饌,上獻十方無量天尊、三十六天帝君、天功父母、及諸神仙 一切龍神,及諸靈聖,作大利益……。
“無量天尊”聖號可以是對“眾多天尊”的尊稱,就像人們常說的“諸位、各位”差不多。
“十方”無論是我們“日常用語”,還是“道教常識”都是指各個方向的意思,如:十方救苦天尊、十方一切眾生、十方善信、十方道友等。
十方無量天尊 指來自各方的“無量天尊”。
(二)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救苦品第十五:
王於此時發大道心,廣置諸觀,開度國人,造無量天尊形像,廣寫此經聖號,作無量幡蓋,出無量法服,供養三寶,布施道士女冠並在會善友等,大建如是福田。
(三)太上洞玄靈寶十師度人妙經:
而白天尊言:向見百千諸無量天尊,並諸侍者,今皆隱沒,得無疑乎。眾魔欲來惱我。
前人云:“謬論所常,執為道理;謬誤所常,執為規矩。”歷史在發展,社會在變革,外面的世界可謂精彩紛呈。於是,古牆中有些人再也不甘心“嚴守內相、恬淡外相”,其實也算合乎常情。然而,凡事皆須循理,外相亦須適度。土豆貼金箔固然被視為荒唐,而珠寶上塗脂粉又何嘗不是妄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