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德弘禮

具德和尚先湛和尚到了金粟寺掛單,等在那裡聽湛和尚講經。 元漢和尚見他法相軒昂,便帶他到了蘇州的三峰寺。 明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守師喪畢,具德和尚到了杭州的靈隱寺,從譚吉弘忍禪師,協撰《五宗教》。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具德和尚(1600—1667年),清初著名僧人,字具德,名弘禮,亦稱“具德禮”,俗姓張,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張氏為越州巨族,具德系明末清初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張岱之族弟,從小隨父兄移居杭州,既不善章句儒學,又不好經營生計,“喜與黃冠導引之士游”。後在吳山紫陽洞遇到一位蘇姓道人,終日瞑目危坐,有人同他說話,他也不理,見男女圍繞在他身邊,揮走他們,眾人對他莫測高深。具德和尚見了,大奇道:“這就是我的老師了!”遂拜其為師,學習道家的修煉導引之術。於是,一連數月,他在蘇師身邊勤學苦修,於是,將蘇師之學“盡其底蘊”。蘇師大喜道:“此真仙骨非凡流也!”

可時間一長,具德和尚發現,蘇師之“息養”之方,本於天台宗之“小止觀”(止觀為佛教術語,即禪定與智慧的合稱。指抑制心理因俗念而產生的妄想,使心保持平靜、穩定,以集中心思去觀察和思維,達到佛教的智慧境地。天台宗的鼻祖智者禪師最重視止觀法,認為這是達到領悟修行的基礎。他還認為有漸次、不定、圓頓等三種止觀法的分別,而以圓頓止觀為天台宗的宗旨之一),當時,有一位西方僧人得知智者禪師的的止觀法後,說這與《首楞嚴經》相合。具德和尚就去讀《首楞嚴經》來印證那句話,讀過之後,有所醒悟,說:“我所守者,正生死,本非出生死之正路也。”遂辭別蘇師,到普陀山,依寶華庵仲雅師祝髮修習《楞嚴經》。一天,讀經時遇到難題,去問仲雅師。仲雅師說:“我只能斷句,不知經義呀。”

具德和尚想:若不解經義,讀之何益!便辭師渡海,到玉山的仲庵法師處聽講《楞嚴經》。這時,他聽說雲門宗的湛和尚將在金粟寺講經。具德和尚先湛和尚到了金粟寺掛單,等在那裡聽湛和尚講經。誰知湛和尚卻圓寂了!當時元漢和尚在該寺開席講經,具德和尚就在座中聽講,晝夜苦參本來面目。他到無人處,苦思冥想,疑問不已。一次,一抬首,見案頭有一面鏡子。他見到了鏡中的自己,這時,背後有一同參猛地推了他一下,說:“照破你老面皮!”他忽然開悟,疑團頓豁,到方丈室呈解大為,得元漢和尚稱賞。自此,他的機思迅利,應對敏捷,同輩僧人都對他產生敬仰之心。

元漢和尚見他法相軒昂,便帶他到了蘇州的三峰寺。在寺里,具德和尚充當圊頭,管理菜園廁所,苦行力作,無不身任,十七年後終於徹底得悟。

明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守師喪畢,具德和尚到了杭州的靈隱寺,從譚吉弘忍禪師,協撰《五宗教》。弘忍禪師示寂後,具德和尚曾一度到各地雲遊掛單,在會稽、揚州、高郵等地開壇說法。

那時,正值明末清初戰亂之後,靈隱寺呈現出“苔寮蘚壁”的破敗景象。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僧友豁堂禪師請他到靈隱寺主事,以期重振靈隱寺昔日雄風。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649年的二月十三日,具德和尚正式入住靈隱寺。那一天,杭州府郡的薦紳文學及各山耆宿、合院大眾都來聽具德和尚的升座發言。其實,是想來看看這個和尚,到底有沒有什麼能耐來主持這個破敗不堪的靈隱寺!只見具德和尚揮了揮手中的拂子說:“豁開宇宙,萬象交參,皎日當空,十方烜赫,還有共相證明者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