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謝夫斯基,С.П.

蘇聯電影攝影師、俄羅斯聯邦功勳藝術家。1908年12月23日生於聖彼得堡,1974年11月12日卒於莫斯科。1929年就讀於列寧格勒工程美術學院,之後又考入莫斯科蘇里柯夫美術學院版畫系,1935年畢業,不久轉入電影界,從事電影攝影。給烏魯謝夫斯基帶來聲譽的影片是《鄉村女教師》(1947,導演М.С.頓斯闊依)。他運用攝影的造型表現手段──光,描繪了年齡不斷變化、性格逐漸成熟的女主人公瓦爾瓦拉·瓦西利耶夫娜。

烏魯謝夫斯基,С.П.

正文

蘇聯電影攝影師、俄羅斯聯邦功勳藝術家。1908年12月23日生於聖彼得堡,1974年11月12日卒於莫斯科。1929年就讀於列寧格勒工程美術學院,之後又考入莫斯科蘇里柯夫美術學院版畫系,1935年畢業,不久轉入電影界,從事電影攝影。給烏魯謝夫斯基帶來聲譽的影片是《鄉村女教師》(1947,導演М.С.頓斯闊依)。他運用攝影的造型表現手段──光,描繪了年齡不斷變化、性格逐漸成熟的女主人公瓦爾瓦拉·瓦西利耶夫娜。
烏魯謝夫斯基認為電影畫面不僅能表現作品內容,也還能表達攝影藝術家的內在感受、激情和創作衝動。他從不“如實地”拍攝鏡頭前被攝體的實體狀態,而是廣泛運用各種攝影藝術造型表現手段對其進行加工改造,直至成為真正自如地表述情感的藝術語言。他在影片《金星英雄》(1951,導演Ю.Я.萊茲曼)中用人工光、煙霧、篝火;在《瓦西里·鮑爾特尼科夫的歸來》(1953,導演В.И.普多夫金)中運用布景紗、鏡頭紗和各種擋光鏡改變景物光色結構,賦予銀幕形像以情緒色彩。在影片《生活的一課》(1955,導演萊茲曼)和《第四十一》(1956, 導演Г.Н.丘赫萊依)中,充分利用色彩和影調烘託了環境氣氛。烏魯謝夫斯基在其後期的影片中,充分地發揮了電影運動的造型特性。他運用運動的不同形式、速度、韻律、節奏,賦予電影畫面以特殊的表現力,如《雁南飛》(1957,導演М.К.卡拉托佐夫)、《一封未寄出的信》(1960,導演卡拉托佐夫)等。烏魯謝夫斯基在其晚年還親自導演和拍攝兩部影片《再見,小馬》(1969)、《歌唱吧,詩人》(1972),在對題材詩情畫意的處理上又有新的開拓。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