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製歷史
20世紀80年代,蘇聯開始研製配備固定翼水平起降艦機(蘇一27K)的第三代航母——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和瓦良格號航母,同時開始醞釀建造第四代大型核動力航母“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涅夫斯基工程設計局於1984年12月開始設計第四代重型載機巡洋艦,計畫號碼為“計畫1143.7”。在1986年完成了初步的設計。1988年11月25日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廠負責建造,名為烏里楊諾夫斯克的“定單107”移動至造船台。在動工的同一天,“瓦良格號”航空母艦也同時下水。
由於蘇聯解體的原因,1991年11月徹底停工,由烏克蘭所有。停工前實際完成45%,當時其同級2號艦也已經開始開工建造(但沒有命名)。1992年2月4日,俄羅斯和烏克蘭政府聯合決定,為給建造出口船騰出0號船台,將“烏里揚諾夫斯克”艦拆解為廢鋼。
彈射起飛裝置
“烏里揚諾夫斯克”號首次使用彈射起飛裝置,它不但代表了蘇聯海軍的高峰時代,而且也是蘇聯工程科技人員對航母關鍵技術掌握的終極展示。“烏里揚諾夫斯克”號的防護設計、反應堆、彈射器發展情況、阻攔降落及相關係統代表著前蘇聯航母建造的最高水平。蘇聯曾在二戰前引進過德國的蒸汽彈射滑架系統,擁有過短暫的彈射技術套用的經驗,但是這些所努力因二戰的爆發而被全部中斷,所以在航母彈射器技術上的積累幾乎為零。
1982年,蘇聯開始研製航母彈射器。當時蘇聯對彈射器的官方稱謂為“助推設備”,研製這一“助推設備”的任務被交給了一個工廠。為了驗證相關的技術問題,該工廠製作了1:10的彈射器模型,1983年中期開始建造第一台實物彈射器。
經過幾年的努力,最終在1986年將這台彈射器安裝到了“尼特卡”航母陸上試驗系統。在“尼特卡”系統上連續2年進行了各種試驗,中間也進行了改進和調整後,彈射器最終於1988年通過了國家跨部門的聯合驗收試驗。
幾經爭論,決定在“烏里揚諾夫斯克”號上裝備2部彈射器,但是由於沒有任何彈射試飛,所以對該型彈射器到底性能如何不被世人所知。
電子信息及相關係統
“烏里揚諾夫斯克”號配備了各型當時先進的雷達電子偵測設備,包含“神話”衛星偵察系統。“烏里揚諾夫斯克”號作為蘇聯海軍第一艘具備攻防兼備作戰能力的航母。不但配備了威力巨大的艦載武器,而且其搭載的大量艦載航空兵力量在彈射器的幫助下,能真正執行遠距離攻擊作戰。技術參數
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重型防空巡洋艦
排水量:80,000-85,000噸(滿載),60,000噸(標準)
艦員:2300名船員;1500名飛行組員
尺度:332x75x11.6米
動力:蒸汽輪機,4座KN-3核反應堆,4軸,200,000馬力,航速30節;
武器:12座SS-N-19艦艦飛彈,SA-N-12艦空飛彈,8座CADS-N—1進程防空系統,8座AK-630自動防空速射炮
載機:70架,含27架Su-33戰鬥機或米格-29戰鬥機,10架Su-25攻擊機,4架Yak-44垂直起降飛機,15到20架KA-27直升機。
解體拆賣
蘇聯的解體徹底切斷了該項目的資金供應,擱置在船台上的巨大艦體又妨礙其他船隻建造,1992年2月4日,烏克蘭政府只得下令將其廢棄,船廠次日即展開拆解工作。當年11月,拆解工作宣告完成。因此,烏里揚諾夫斯克號不僅是蘇聯最先進的核動力航母,也成了該國最後一艘航母。尼古拉耶夫船廠以150美元一噸的價格將拆解後的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賤賣。
傳中國獲得其圖紙
對於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謀劃發展航空母艦的中國海軍來說,早就制定了一份長期發展計畫。據美國軍事專家理察·費舍爾透露,早在“瓦良格”號航母被中國購入的2002年,前蘇聯唯一一艘計畫建造的“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的圖紙落入中國手中。因此,中國完全有可能以“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母圖紙作為參考,設計中國自己的核動力航空母艦。由於“瓦良格”號和“烏里揚諾夫斯克”號在結構上類似,中國完全可以作為最佳的設計參考。
香港《亞太防務》雜誌報導:
儘管中國在核潛艇發展上有多年經驗,建造核動力航母畢竟是頭一遭。在無法從歐美取得技術資料的情況下,俄羅斯和烏克蘭仍將扮演中國核動力航母的技術“外援”。20世紀80年代,蘇聯的確曾在烏克蘭黑海造船廠建造過核動力航母“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該艦在設計建造過程中的經驗教訓,或可供中國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