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座落在東亞大陸橋結合部、312國道北側的“金三角”地區,醫院現占地面積3.6萬平方米,現擁有註冊床位310張(其中急救中心50張),職工423人(包括聘用人員),其中衛生技術人員368人,占全院職工人數的86.9%,大專以上學歷達70%,正高職稱2人,副高職稱30人,中級職稱78人,初級200餘人。醫院設12個職能科室,21個臨床、醫技科室,5個社區醫療服務站,另烏蘇市殘疾人康復理療中心、烏蘇市120綠色急救通道均設立在人民醫院。沿革
1940-1948年為一衛生所有職工6人1949-1951年定名“烏蘇縣人民醫院衛生所”1952-1956年改名為“烏蘇縣人民衛生院”1957年改名為“烏蘇縣人民醫院”1958年醫院黨支部團支部成立在原有70平方米門診的基礎上擴建病房89.7平方米擁有職工45人黨員3人團員5人1959-1964年醫院工會成立 63年被自治區衛生廳列為第一批縣級重點醫院有職工71人黨員6人團員7人工會成員37人1964-1969年醫院革委會成立1970-1971年改名為“烏蘇縣人民醫院革委會”1972-1978年增加病床至100張成立血庫1976年修建面積各約900平方米的門診部和病房1979-1980年改名為“烏蘇縣人民醫院” 80年再次被列為自治區重點縣醫院1981-1992年新建了750平方米的病房大樓和200餘平方米的鍋爐房及洗滌室1985年被地區評為“文明醫院”“精神文明先進單位”; 1990年被評為“自治區文明醫院”1993-1994年醫院有職工216人契約工28人黨員38人團員22人工會會員173人固定資產約1000萬元年收入469萬元1995-1996年通過國家衛生部“愛嬰醫院”自治區“二級檔案管理單位”自治區“二級甲等單位”的評審及“自治區精神文明單位”的驗收1997年通過了“二級甲等”醫院的複審1998-1999年醫院被授予自治區“十佳醫院”自治區“模範職工之家”和“塔城地區先進基層黨組織”“地區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2000年連續五年保持了自治區精神文明單位被命名為“塔城地區衛生系統改革先進集體”
2001年榮獲地區先進集體先進基層黨組織參加婦女建功活動榮獲“全國文明示範崗”稱號2002年醫院被自治區總工會授予“開發建設新疆獎狀單位”並通過自治區文明單位的屆滿復驗。
醫院設備
醫院現擁有9000餘萬元固定資產,其中萬元以上設備200餘台件,包括GE核磁共振、美國匹克全身低壓滑輪CT、GE片庫式胃腸機、C型臂、日本產彩色都卜勒、頸顱都卜勒、全自動生化分析儀、24小時動態心電診斷儀及電腦活動平板分級實驗儀、高壓氧倉、碎石機、鉬鈀機、24小時動態心電圖、氣動性自動呼吸麻醉機、電腦自動脫水機、切片機、電視腹腔鏡、關節鏡、顯微外科手術顯微鏡、前列腺電氣化切割手術鏡、瑞士產腦幹誘發、聽力檢測儀、中乾分析儀、美國產眼科手術顯微鏡等。醫院布局
醫院有四層門診樓一座;住院部劃分為內科標準病房樓,外、婦、手術麻醉綜合病房樓、五官科病房樓和傳染科病房樓;急救中心、東郊社區均設有病區。所有病房內均設有閉路電視、外線電話、對講呼救系統和輸液天軌等,新建樓還配有中央空調、中心供氧、中心負壓系統及ICU、CCU監護病房、標準病室和套間病室。滿足了烏蘇及周邊地區20萬各族人民民眾不同層次的醫療需求。2006年醫院門診診療14萬餘人次,出院總人數萬餘人次,平均住院日控制在11日以內,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85%。總收入4000餘萬元(包括財政補助),藥品收入占醫院總收入平均比率36%。業的蓬勃發展,人民醫院堅持科技興院的戰略方針,實行了全院電腦網路化管理,開通了遠程會診系統,實施各類人才引進和培養計畫,重視醫學科研和新技術的套用,全面推行全員全程規範管理、全員全程質量管理、全員全程優質服務,在全疆率先推行了為病人免費供應早餐、病區整體護理模式及護工護理等措施。同時又與自治區人民醫院、兵團醫院、新疆醫學院一附院、石河子醫學院一附院、伊犁州奎屯醫院及南京醫科大第二附屬醫院、徐州第一人民醫院等建立了長期的業務關係或達成對口支援協定,不定期選派年輕業務骨幹赴自治區和內地考察、進修、短訓,外聘上級醫院高年資專家來院長期坐診,使醫院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得以迅速提高。自2000年起醫院信息化網路建設累計投入資金200多萬元,現已建成主幹千兆光纖、分院無線連線、80台計算機聯網的區域網路,覆蓋了門診病人管理、住院病人管理、檢驗信息管理、檢查信息管理、藥品管理、器械管理、經濟管理、後勤總務、設備管理等各個環節。同時,醫院還與社保實現寬頻24小時連線,與銀行24小時POS結算,實現醫療、藥品收費電子顯示屏與資料庫連線,保證各類收費與電子顯示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