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烏油之鄉:
概述
清末政治勢力之一,極度保守復古派。多得八旗子弟假擁護。
1860年左右,清政府面臨一系列內憂外患的事件,王朝內外交困、統治岌岌可危。為保住愛新覺羅的江山社稷不丟,慈禧太后在改革派大臣李鴻章、張之洞的推動下實行改革。改革之初,慈禧太后首先定下了“四個不能變”:即三綱五常不能變;祖宗之法不能變;大清朝的統治不能變;自己的最高皇權不能變。
這“四個不能變”把改革牢牢限定在經濟領域,不能在政治領域越雷池一步,損害當權者任何既得利益。於是中國只能搞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的“洋務運動”,也就有了與之相適應的理論體系——“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恭親王奕訢,文祥、沈桂芬,曾國藩等體制內勢力對經濟體制進行了改革,被稱為洋務派。
隨著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的指導進行,洋務派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大批紅頂商人出現,風光一時。而保守派則在皇陵附近結社,成立“烏油之鄉”,拜皇太極為“四面八方巨無霸神”,指責洋務派實為貪腐、洋奴,企圖在政治經濟上全面恢復康熙盛世時的制度。在清末聯合“義和團”①效仿摧毀王安石變法的手段,對洋務派的改革和“維新派②”的主張進行了狂犬式的打擊。
兩派的共同特點:都反對政治體制的改革,打著國家朝廷民生康熙大帝思想的旗號,維護或爭取自己的利益地位。
兩派的不同點:洋務派用語生硬,死板,儼然是穿上西服的殭屍模樣。“烏油之鄉”派,用語激烈,帶有極強的煽動性,仇恨色彩,仿佛西伯利亞老家的狼群一樣。
洋務派屬於拜金主義者,烏油派則屬於拜神主義者。
洋務運動後期,兩派達成隱形聯盟,對維新派進行了圍剿,反對西化的政治體制改革,維護自己宣稱大清特色的特權。
戊戌變法,百日維新失敗,光緒皇帝被軟禁至死,戊戌諸君子被砍頭的砍頭,流亡外國的流亡。富有戲劇色彩的是,後戊戌舉子被洋務派、烏油之鄉派齊指漢奸洋奴。
附錄----清末政治派系簡介:
洋務派--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烏油派--主張一切恢復舊制,對現狀進行鬥爭
八旗黨--混雜與洋務派與烏油派之中。
①義和團--被愚弄的草民,擅長拔電線桿子,抓洋奴
白蓮教--騙子紅紙大師創立的邪教,行事帶有很強的神經色彩。宣傳方式與烏油派相似
②維新派--主張現代憲政民主制度,尋求文明政治,也被清民義和團罵為洋奴,漢奸
革命黨--主張推翻一切帝制,打破重來。清人指責其為瘋子,漢奸。多為僑民或流亡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