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桕壩古祠

烏桕壩古祠

烏桕壩古祠(李氏宗祠)位於江西省全南縣烏桕壩,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1573-1619年)距今約有四百年之久。古祠集中、西建築特色於一體,是具有客家風貌的宮廷式建築特點的歷史藝術珍品。古建築氣勢宏偉,棟宇輝煌,外觀內觀極其壯麗。整座祠堂由上、中、下三廳組成,主體建築採用中軸線對稱的宮廷布局。整體為磚、木、石結構,主體及支撐部件均由木榫卯眼連線,無絲毫鐵釘、鋼筋、水泥。祠堂豎造精良,精雕細琢,棟宇輝煌。其中:祖座仙人橋1座,祖座柱、包角柱各2根,四角廂房4間,下天井園石柱8根,左右壁柱24根,堂柱28根,方牌畫梁60根,柱架上面短柱64根,上下瓦梁365根,門堂左右立石柱各1根,石柱上的燕巢有龍頭60個,石柱旁蹲立雄、雌獅子一對,大門左右配有石鼓兩面,此象徵陰陽相合,日月同輝。綜觀整座古祠,重檐歇山形式,兩側山牆由青磚砌成牆上雕有伸出屋檐的龍頭左右側門有篆體“文魁”“忠武”四字。正門前堅有兩根正方形石柱,每柱一聯,上聯為“歷明室清代以來紹述伯陽數典不忘柱史”,下聯為“攬南嶺川之勝昭垂忠武建祠長耀中州”。

簡介

“李氏宗祠”位於江西全南縣烏桕壩鄉,與烏桕壩鄉政府僅有一牆之隔。

祠宇結構

“李氏宗祠”,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占地面積約有一千五百平方米,外形與結構均為龍南、全南、定南縣三縣褚祠之冠。整座祠堂分上、中、下三廳,內有兩個天井,青磚灰瓦,雕樑畫棟,祠堂兩側牆上雕有伸出屋檐的龍頭。左右側門分別有篆體“宗親”、“居祥”四字。正門前豎起兩根四方型石柱,每柱一聯,上聯為“歷明室清代以來紹述伯陽數典不忘柱史”;下聯為“攬南嶺桃川之勝昭垂忠武建祠長耀中州”。據說此聯繫一九三O年修葺時所刻。石柱前有一對笑容可掬,呈調皮狀的石獅,可分雄雌,那雄根裸露的樣子令人忍俊不禁,這種模樣的石獅,筆者還是頭一次見到。大門旁分立兩隻石鼓,象徵著李氏曾出過高官。門頂上橫掛著“李氏宗祠”大匾,匾下懸掛著長方型“西平忠武第”的匾牌。正大門上畫有栩栩如生的關公、張飛兩將,兩個小門也各有兩個武將的畫像。仰望門庭天花板,不但造型多樣、結構嚴謹、做工精細,而且上面畫滿了形態各異十分逼真的人物圖像、花鳥蟲草、飛龍鳳舞,令人驚嘆叫絕。特別是幾幅主母教子、子聽母訓的圖畫,更令人擊掌稱好,看後難忘。

縱觀整座祠堂,從各種圖畫無不突出鳳凰、荷花等女性特徵。據一位老人介紹,這座祠堂就是為頌揚李氏老主母楊氏育子有為而建的。據全南縣誌記載,明代洪武年間,李氏家族李有言李有教李有敏等分別榮任南潭州知州、常德府同知、邵武府經歷等官職,曾為李氏光宗耀祖,後人引以為榮。

的彩雕,十分好看。尤其是上廳的天花板上除了各種圖畫外,還書有不少李氏名人的古詩,充滿著十足的文化韻味。另一位七十一歲的老人,在閒談中,說起“文革”期間一件很有趣的事:祠堂門口的兩尊石獅,不知被誰看中,派人來到烏桕壩,準備將石獅搬運到全南縣城,可是任人怎么吊也絲毫不動,只好作罷。有人說這是神靈在保護。後來有人猜想,恐怕建祠時,石獅已同地下建築物連成一體,不然怎么就吊不起來?

歷史

烏桕壩李氏祖先,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從廣東仁化石塘徒居桃川之源一烏桕壩開居創業。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選址在空曠的“烏桕壩”建造李氏宗祠。占地總面積約2608.5平方米,建築實用面積698.2平方米,高度分別為大廳9.91米,中廳9.18米,下廳8.81米,大門屏風高6.9米。左邊原有廂房七間,約200平方米,門坪461平方米,池塘244.8平方米,左、右內院有空地及其他建築約728平方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