烀豬頭

烀豬頭

烀豬頭是一個漢語辭彙,意指蒸煮豬頭,或睡大覺。

基本信息

詞語解釋

詞目:烀豬頭

拼音:hū zhū tóu

方言:東北方言

基本解釋

①蒸煮豬頭。

②睡大覺。

詳細解釋

①東北人喜歡吃豬頭肉,尤其是每年的二月二,家家都吃豬頭肉。吃豬頭肉,首先得燎豬頭、烀豬頭。把豬頭化凍,接著,在院子裡旺旺地生上一堆火,把豬頭架在鍋撐子上,“吱啦吱啦”地燎豬頭上殘留的豬毛。還要操著鐵烙鐵,在火中燒到幾乎紅了的時候,去“吱吱”地燙豬頭上一條條深溝里藏著的毛。烙鐵尖上,不時地冒著一股股的煙氣,空氣中散發著一股糊焦味。燎好了的豬頭再用清水洗刷乾淨,然後放到煮沸的開水裡氽一下,再撈出豬頭倒掉開水。把鍋刷淨重新倒入涼水並放入豬頭和調料包,這時,真正的烀豬頭才算開始。烀豬頭大開十分鐘後改用文火,這樣肉烀得爛、味道好。

②東北人喜歡把睡覺叫做“烀豬頭”,是因為豬喜歡貪睡,每天吃飽了就睡,睡完再吃。東北人生性幽默,就把貪睡或者呼呼大睡叫做“烀豬頭”

烀豬頭

在現實中,烀豬頭好象是對上班睡覺的一種稱呼,但在我家鄉,每年農曆的二月二,都要烀豬頭吃。

豬頭是年前殺的年豬,放在外面凍了一個月。我一直奇怪為什麼年豬比如肝啊,血腸啊什麼的,過年時就基本吃完,為什麼單單一個豬頭要等到正月過了才吃。

現在,想了很多年,終於想明白了:其一是豬頭肉沒瘦肉好吃,儘管這世上有很多人喜歡豬頭肉,但確切地說,其味道確實一般。所以,一般不會在年前吃。其二呢,正月里,到元宵節前,基本上天天都在吃過年準備的東西,過了二十,基本上算是吃完了。到了二月二,再用豬頭肉來補貼一下,要想再吃肉,就等到下一年了。

農村過二月二有很多講究。其一叫扎龍尾,是用彩色的布和大蒜莖做成龍尾的形狀,別在小孩子的胸前,還有,當天不能理髮,不能騎車,否則叫剃龍頭,壓龍頭了,一年運氣要差的。我小時一直不明白為什麼二月二叫龍抬頭,現在知道,這民俗中也有很多科學道理啊。

豬頭燜子來歷

在龍菜系列中,有一道地道的北方菜叫“豬頭糕”,俗稱“豬頭燜子”,是鄭興文在道台府事廚無意中留下的。 有一年臘月,府內廚房殺了幾頭豬,以備過年之用。廚役們忙了一天,還剩豬頭沒有烀,第二天道台請客吃“殺豬菜”,現做又來不及,只能連夜把豬頭烀好。鄭興文囑咐一個廚師,記得晚上把豬頭烀好。廚師滿口答應,可是過於勞累,烀豬頭時不小心睡著了。第二天早晨鄭興文來到廚房,看到烀得一塌糊塗的豬頭,又生氣又害怕。為了補救,鄭興文試著將豬頭肉和少量烀豬頭的湯放在一起冷卻,凝固後切成塊,又調了兩種蘸汁,提心弔膽地端到道台面前。沒想到這位道台吃後連連稱讚,說這道菜清涼爽口,鄭興文懸著的心才落了地。道台問這道菜的名字,鄭興文隨口回答:豬頭燜子。這道菜自此成了道台府廚房的保留菜,後來覺得名稱不雅,改為“豬頭糕”,民間依舊稱“豬頭燜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