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背鶇

灰背鶇

灰背鶇(學名:)是中型鳥類,體長20-23厘米,體重量50-73克。上體石板灰色,頦、喉灰白色,胸淡灰色,兩脅和翅下覆羽橙栗色,腹白色,兩翅和尾黑色。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帶的茂密森林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春秋遷徙季節亦集成幾隻或10多隻的小群,有時亦見和其他鶇類結成鬆散的混合群。以鞘翅目步行蟲科、叩頭蟲科、埋葬蟲科、以及鱗翅目和雙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繁殖於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南部、遠東、中國和朝鮮,秋冬季節偶見於越南和日本。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灰背鶇 灰背鶇

灰背鶇雄鳥上體從頭至尾包括兩翅表面概為石板灰色,頭部微沾橄欖色,頭兩側綴有橙棕色,眼先黑色,耳羽褐色具細的白色羽乾紋。飛羽黑褐色,外翈綴有藍灰色,尾羽除中央一對為藍灰色外,其餘尾羽為黑褐色,外翈綴有藍灰色。頦、喉淡白色微綴有赭色,具黑褐色羽乾紋,兩側具黑色斑點;胸淡灰色,有的具黑褐色三角形羽乾斑;下胸中部和腹中央污白色,下胸兩側、兩脅、腋羽和翼下覆羽亮橙栗色,尾下覆羽白色而綴有淡皮黃色。

雌鳥與雄鳥大致相似,但頦、喉呈淡棕黃色具黑褐色長條形或三角形端斑,尤以兩側斑點較稠密,胸淡黃白色具三角形羽乾斑。

幼鳥上體橄欖褐色,頭和翕具淡色條紋,翅上覆羽具棕色端斑。下體污白色具暗色縱紋,胸或多或少具有斑點。

虹膜褐色,嘴雄鳥黃褐色,雌鳥褐色,腳肉黃色或黃褐色。嘴短健,上嘴前端有缺刻或小鉤,頸椎15枚。鳴肌發達。離趾型足,趾三前一後,後趾與中趾等長;腿細弱,跗跖後緣鱗片常癒合為整塊鱗板;雀齶型頭骨。

大小量度:體重♂50-73g,♀52-69g;體長♂206-225mm,♀201-228mm;嘴峰♂17-20mm,♀16-21mm;翅♂107-128mm,♀109-120mm;尾♂78-92mm,♀75-88mm;跗蹠♂27-34mm,♀29-33mm。(註:♂雄性;♀雌性)

(註:灰背鶇圖冊網址 )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帶的茂密森林中。 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和楊樺林中,尤以河谷等水域附近茂密的混交林較常見,遷徙和越冬期間也見於常綠闊葉林、雜木林、人工松樹林、林緣疏林草坡、果園和農田地帶。

生活習性

遷徙

在中國北方為夏候鳥,南方為旅鳥或冬候鳥。每年4月末5月初遷來東北繁殖地,9月末10月初南遷。

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春秋遷徙季節亦集成幾隻或10多隻的小群,有時亦見和其他鶇類結成鬆散的混合群。多活動在林緣、荒地、草坡、林間空地和農田等開闊地帶。地棲性,善於在地上跳躍行走,多在地上活動和覓食。繁殖期間極善鳴叫,鳴聲清脆響亮,很遠即能聽見,常常固定在一處地方從早到晚不停地鳴叫,尤以清晨和傍晚鳴叫最為頻繁。每日活動時間甚早,有時在早晨2:50左右即開始鳴叫,鳴叫時多站在樹下小樹枝頭,發現人後立即飛到地面,在地上通過急速跳躍前進。

食性

主要以鞘翅目步行蟲科、叩頭蟲科、埋葬蟲科、以及鱗翅目和雙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此外也吃蚯蚓等其他動物和植物果實與種子等。

分布範圍

灰背鶇分布圖 灰背鶇分布圖

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韓國、俄羅斯、越南。繁殖於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南部、遠東和朝鮮,秋冬季節偶見於越南和日本。

繁殖分布於黑龍江小興安嶺、大興安嶺、完達山、張廣才嶺、山河屯、帽兒山、帶嶺,吉林長白山、撫松、長白、和龍、安圖、敦化、吉林,遼寧清原、新賓、桓仁、寬甸、丹東、本溪、東溝、莊河、大連、鞍山、瀋陽、朝陽等地;越冬於江蘇南部、湖南、浙江、福建、廣西、廣東、香港等地,偶爾也有少數個體到雲南思茅、海南島和台灣越冬,遷徙期間經過河北、北京、山東、江蘇等地。

繁殖方式

灰背鶇繁殖期5-8月,通常在遷到繁殖地後不久即開始占區和配對。在長白山從5月中旬到7月中旬都見有正在營巢的對。營巢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常常邊營巢邊追逐交尾,有時雄鳥站在巢附近小樹上鳴叫,雌鳥築巢。通常築巢於林下幼樹枝杈上,距地高0.7-2.0m,巢的大小為外徑12.5-15.0cm×12.0-14.0cm,內徑8.5-9.6cm×9.4-10.0cm,高9.2-13.0cm,深5.1-6.5cm。巢外層主要由樹枝、枯草莖、枯草葉、樹葉、苔蘚和泥土構成,多是採用一層乾草、一層泥土的結構,內壁亦全糊的是黃泥,結構較為精緻,巢內墊有草根和松針。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1年繁殖1窩,每窩產卵3-5枚,偶爾也有少到2枚和多至6枚的,通常一天產1枚卵,也有間隔1天才產第二枚卵的,產卵時間多在9:00-10:00。卵鴨蛋綠色、被有紅褐色和紫色深淺兩層斑點,表層斑點較大,為紅色,深層斑點較小,為紫色。卵為卵圓形或長橢圓形。大小為24.5-29mm×17-21mm,重4.4-6.0g。

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4天。剛孵出的雛鳥體重6.4g,體長53cm,全身除眼泡、頭頂、背中心和翅上各有一小撮淡黃色絨羽外,其餘赤裸無羽,裸露皮膚為粉紅色。雌雄親鳥共同育雛,經過親鳥約11天的餵養即可離巢。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灰背鶇主要在中國東北和鄰近的俄羅斯遠東地區繁殖,在中國南部越冬,遷徙期間經過中國東部大部分地區,是中國較常見的一種區域性候鳥,種群數量較為豐富。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