灘頭雅羅魚

灘頭雅羅魚

灘頭雅羅魚分布於黑龍江及圖們江水系,為大型生殖洄游性魚類,每年5月從近海進入淡水河流中產卵。

基本信息

介紹

灘頭雅羅魚灘頭雅羅魚
灘頭雅羅魚(L.brandti(Dybowski);FarEasterndace)又名灘頭魚、三塊魚、遠東雅羅魚,俗稱大白肚,是鯉科中唯一溯河性洄游魚類。地理分布為北太平洋日本海的淡水河流。在我國僅分布於綏芬河、圖們江流域,是我國稀有的經濟魚類之一。它體側有數條桔紅色的縱帶,艷麗多姿,肉質細嫩鮮美,漁汛集中,漁獲量高,成為綏芬河流域的主要經濟魚類之一。

灘頭雅羅魚於珠星雅羅魚在形態上極為相似,曾歸為一種,但後來根據其形態的一些明顯差異確認為兩個不同的種。

形體結構

灘頭雅羅魚灘頭雅羅魚
灘頭雅羅魚體長而側扁,體長為體高的4.0—4.5倍。側線鱗72,背鰭前鱗37—41,鱗片無放射肋。鰓耙12—15;頭部的眶上管與前鰓蓋的下頜管相連,背腹鰭起點相對。背側灰棕色,腹側棕黃色。為生活於鹹水和鹹淡水的唯一鯉科魚類。頭長,呈圓錐狀。吻長而鈍,上頜突出,口亞下位,呈馬蹄形。下唇兩側葉寬圓。無須。側線完全,叉型尾。常見體長100—300mm。

群體結構

1.年齡與生長

灘頭雅羅魚以鱗片環紋上明顯的疏密形態特徵為鑑定年齡的依據。最小成熟個體:雌魚體長235毫米,體重200克,3+齡;雄魚體長175毫米,體重200克,2+齡。

群體年齡由4個年齡組組成,即2+—5+齡,以3+齡為主(69.3%),其次為4齡(17.9%),其中雌群由3-~5+齡組成,以3+齡為主(59.7%);雄群由2+~4+齡組成,以3+齡為主(75.3%)。生長速度各年齡組呈現遞減狀態,雌魚快於雄魚。

2.體長、體重

灘頭雅羅魚群體的體長範圍為225—423毫米,平均為293毫米,以261—300毫米為主(66.4%);雌群體長範圍230—423毫米,平均為307毫米,以300~320毫米為主(30.1%);雄群體長範圍225—355毫米,平均為283毫米,以260~280毫米為主(42.9%)。群體的體重範圍175—1600克,平均為450克,以251—500克為主(76.5%),其中雌群體重範圍200—1600克,平均為530克,以250—500克為主(57.3%);雄群體重範圍175—650克,平均為395克,以500—750克為主(93.4%)。雌群個體明顯大於雄群個體。

生長特點

生活于海里的唯一鯉科魚類灘頭雅羅魚平時生活在沿海,每年5月末進入河口,在水質清澈的礫石灘中產卵。產卵期的長短與河水溫度、流量(降雨是)有關。

生活習性

灘頭雅羅魚屬廣鹽性魚類,棲息生活在鹹水域的海灣、河口區域,在性腺發育成熟期溯河而上,在急灘哨口處產卵,故此得名“灘頭魚”,產卵後隨即返回近海區。

地理分布

灘頭雅羅魚分布於北太平洋日本海的淡水河流,北限黑龍江,南限朝鮮半島,即俄羅斯的黑龍江、薩哈林、濱海州,日本的北海道本州四國九洲朝鮮半島水域。我國分布綏芬河、圖們江流域。

相關種類

雅羅魚亦稱江魚、滑魚。全世界的雅羅魚20餘種,僅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前蘇聯東部等地。我國雅羅魚約10種,主要分布於我國北方水域。品種因不同的地區而異,養殖技術成熟且經濟價值較高的品種有:

貝加爾雅羅魚

主要分布在我國新疆布爾津地區,此魚為中小型名貴魚類,體重100克~200克,肉味頗佳,繁殖力強,產量高。

東北雅羅魚

多數分布在黑龍江松花江嫩江、海拉河、鴨綠江遼河及呼淪池等水域,體重500克~700克,是一種高效養殖品種,現己在全國推廣養殖。

圓腹雅羅魚

原產於歐洲北部河流中,生長速度較快,最大體重可達4000克,現已開始馴化養殖。

灘頭雅羅魚

分布於黑龍江圖們江水系,為大型生殖洄游性魚類,每年5月從近海進入淡水河流中產卵。

珠星雅羅魚

產於圖們江水系,體重多數為1000克~1500克,因該魚經濟價值較高,已作為人工養殖對象在全國大面積養殖。

雅羅魚是一種生活在水流較緩、水質清新的江河、湖泊中的上中層魚類,主要食物為水生昆蟲、軟體動物和大型浮遊動物,其次為水生植物、藻類、小魚蝦等。幼魚時期的食物主要是浮遊動物。雅羅魚適應性較強,在海水、鹹水、淡水和pH值9以上的鹼性水中均能生活,但捕撈後極易死亡,因而養殖技術難度較大。

雅羅魚對養殖條件要求較高,池塘面積以0.3公頃~0.5公頃為宜,最大不超過1公頃。水深應達到2.5米以上,還必須注排水方便和安裝增氧設施。在魚种放養前用生石灰徹底清塘,無論是投放越冬魚種還是夏花魚種,水中溶氧應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一般不宜施用有機肥培育天然餌料,否則,會降低養殖成活率。每667平方米放養越冬魚種300尾~400尾,若投放夏花魚種,則放養1000尾~1200尾,同時放養夏花鰱鱅魚種200尾~250尾。

雅羅魚對飼料蛋白質要求較高,投餵飼料蛋白質含量不應少於30%,其中動物蛋白質的比例不應低於35%,整個飼養期要加強水質管理,為魚類創造良好生態環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