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河[黃海水系河流(江蘇省)]

灌河[黃海水系河流(江蘇省)]

灌河,古稱北潮河,灌南、響水兩地的母親河,當地人稱大潮河,明代作家吳承恩曾乘舟順灌河而下,渡黃海至花果山一路實地採訪。灌河口與花果山近在咫尺,吳承恩於是在《西遊記》中便寫出了“二郎神大戰灌江口”這一段。 灌河位於蘇北沿海中北段、海州灣南緣,西到三岔河,東到灌雲縣燕尾港流入黃海,流經淮安、鹽城、連雲港三市,與京杭大運河連線,流域面積8000平方公里。灌河是蘇北唯一在幹流上沒有建閘的天然入海潮汐河道。

基本信息

幹流概況

灌河[黃海水系河流(江蘇省)] 灌河[黃海水系河流(江蘇省)]

灌河一名潮河,相對於南潮河,又名大潮河、北潮河。在灌南、響水兩縣交界處。南宋為沭河入海河道,元末沭河改從薔薇河入海,沂、泗洪水一度經此由響水口入海。黃河奪淮後大量泥沙沉積,海岸東移,上承南、北六塘河、鹽河、柴米河、沂南河等來水。自灌南縣東三岔起,至響水鎮南有一帆河、唐響河、甸響河和坎響河來匯,至陳港南潮河匯入,在灌雲縣燕尾港入黃海。長60公里,河寬200~500米,流域面積6200平方公里。1970年在響水鎮附近各河口建閘四座,形成鹽河以東蓄水灌溉控制線,是新沂河以南地區重要排水河道和通海航道。

航道航運

灌河航道西起於灌南縣北與鹽河交會處,循武障河東流經大三岔、大埝口、響水、雙港、堆溝(黃莊)抵陳家港,再折北至燕尾港入海,全長77公里,其中灌南鹽河口至響水陳家港65.5公里,屬內河通航範圍;陳家港至燕尾港11.5公里,為出海水道。

灌河又名潮河,是在古海灣瀉湖沖積平原基礎上發育起來的自然河道。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黃河奪泗奪淮初侵蘇北時,尚無灌河下游地面,後經六七百年的黃河沖刷,大量泥沙淤積,海岸線不斷向東延伸,至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灌河入海河道始基本形成,入海口曾達開山島。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決口,北遷渤海入海,海灘即不再淤漲。後在強大海浪和弱潮流的侵蝕作用下,海岸反而西退7.5公里,灌河河形即基本定型。

灌河舊時以木船運鹽為主,民國6年(1917年)始有大源製鹽公司用小型輪船裝鹽海運,而後逐漸有大型輪船逆流而上。據民國26年資料,1400噸級的輪船可達響水,4000噸級的輪船可達堆溝、陳家港,建國前3000噸級的海輪曾直達響水。

灌河屬淮、沂水系,上承沂南河、柴米河、鹽河、南六塘河、北六塘河等 來水下注入海,又是感潮河流,潮頭可遠達鹽河蔡宮,每天二漲二落,最大潮差4.98米,一般3~4米,漲潮與落潮流量相近。據陳家港1963年實測,平均流量分別為2636立方米/秒和2016立方米/秒,大進大出,且主向與航道走向一致,除大三岔至一帆河口河道彎曲較大,有一定淤積外,響水以東主幹道寬直,沖淤變化不大。大汛潮期(農曆初三、十八),東北風勁,還會出現奔涌的“虎頭潮”。

灌河是蘇北惟一沒有臨海建閘的通海乾流,主幹流長,自西向東逐漸向寬、深、直發展,除大三岔以西13公里,因河床淤高,水深2米左右,底寬100米左右外,大三岔以東水深5~9米,底寬80~300米。響水大堰以西支流眾多,灌河水量豐富,每年約有100億立方米的淡水下泄入海。灌河本與鹽河直接通運。1977年,水利部門興辦鹽東控制工程,相繼修建了六塘河節制閘、武障河節制閘、龍溝河節制閘、義澤河節制閘,其中溝通灌河與鹽河的武障河節制閘通航孔淨寬僅8米,每日兩次平潮開閘通航,影響兩河運輸。灌河每年3~5月為鰻魚苗汛,9~11月為鰻魚汛,屆時大小漁船遍及航道,泊於主流,布設漁具,趁潮捕魚,給船舶運行造成很大困難。

灌河航線有1座灌河大橋,位於響水鎮一帆河西,1987年9月建成,為鋼筋混凝土T型結構,主橋3孔,每孔淨跨90米,淨高7米。全線有過河線4處、航標5座,其中大三岔南岸角嘴設鐵塔框架示位標1座,利用太陽能發光。

灌河以鹽河為紐帶,北通連雲港,西南通淮陰與京杭運河相接,過洪澤湖與淮河相通,沿線尚有一帆河、坎響河、南潮河相連。據響水觀測點統計,1987年船舶通過量為6.87萬艘、287.4萬總噸,其中重載為3.71萬艘、158.61萬噸,主要運輸物資有食鹽、煤炭、砂石建材等。

灌河口港

1.港口碼頭、庫場設施

燕尾港位於灌河口北岸。民國5年(1916年),公濟公司在燕尾港建成2880平方米的鹽坨和木結構碼頭1座。民國18年改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的“T”型碼頭,棧橋長110.45米,寬3.65米。碼頭長43.50米,寬7.10米,稱公濟碼頭。

陳家港位於灌河口南岸,是大源、裕通、慶日新3家公司的原鹽儲運地。民國7年,大源公司建成的碼頭長33.7米,寬8米;棧橋長70.9米,寬5米,稱大源碼頭。

堆溝港位於灌河口北岸,是裝運大德、大阜、大有晉3家公司的原鹽儲地。民國8年,3家公司合資建碼頭1座,長46.45米,寬9.05米;棧橋長34.95米,寬4.95米,稱德阜晉碼頭。堆場容量500噸,堆場與碼頭之間用直軌鐵路聯接。

民國9年,裕通、慶日新2家公司合資在燕尾港建碼頭1座,長33.40米,寬7.8米;棧橋長72.4米,寬8.75米。稱裕慶碼頭。

小蟒牛港位於灌河口南岸,裝運大有晉公司的鹽。大有晉公司於民國14年投資建碼頭1座,長43.2米,寬8米;棧橋長101.75米,寬3.65米。

民國22年,響水口地方商會與上海合眾公司合建碼頭1座,建倉庫21300平方米,響水港商業繁榮。本世紀20~30年代,青島、煙臺、大連等地的泰生、華安、瑞祥、亨太等千噸級貨輪,頻繁來往,日、美、英、德、意、葡、荷7國商船亦曾到響水港貿易。這一時期灌河口港口,以輸出鹽為大宗貨源。

民國28年農曆七月十六日,一次前所未有的海嘯,使灌河流域諸港經歷了一次浩劫。堆溝港、沿途公路全被沖毀,坨地存鹽淌化2.5萬餘擔。德阜晉碼頭全部被大浪衝倒,淌化鹽3萬餘擔。燕尾港公濟碼頭沖壞,堆存鹽1300噸全部沖化。淮北鹽場遭受海嘯浩劫之後,港口貨源減少,進入蕭條時期。

民國35年,國際救濟總署的“萬民”、“母佑”號貨輪裝運貨物至響水港卸載。以後蘇聯的“友誼”號51300噸級貨輪也曾到陳家港裝運原鹽。

建國後,1951年11月27日,連雲港港務局接收了灌河口的燕尾港、堆溝港和陳家港的3座碼頭,除燕尾港碼頭外,其他已破爛不堪。當年12月26日,中國鹽業公司華東區公司就函請連雲港分局,要求提前改善碼頭設施以利海輪停泊,鹽斤得以大量輸出。

1954年11月18日,陳家港新建碼頭工程竣工,該碼頭長50米,寬6.5米;引橋48米,寬4米,設計負荷為每平方米1.5噸,可靠泊3000噸級海輪1艘。工程投資38萬元。

1957年,灌河口港貨物吞吐量33.12萬噸,為1952年的151%。

1982年,原灌河口燕尾港碼頭報廢,新建的燕尾港碼頭於當年1月7日竣工交付使用。該碼頭長130米,寬15米,為31300噸級海輪泊位。其配套工程和輔助設施:新建倉庫1440米,堆場5725平方米。配有輪胎式起重機和拖車等裝卸搬運機械。

1982年,響水縣港務局又在陳家港建成千噸級泊位和500噸級泊位。

1987年,灌河口碼頭總延長465米,泊位7個,最大靠泊能力3(110噸級,貨物吞吐量85.28萬噸。在進出港主要貨物中,鹽占45.5%,礦建材料占35.46%,煤炭占10.13%,化肥及農藥占2.2%,糧食占1.94%。

地理位置

灌河圖冊 灌河圖冊

位於江蘇省鹽城市北部、連雲港市南端,是蘇北地區最大的入海潮汐河流,唯一在幹流上沒有建閘的黃金入海通道。幹流全長174.5千米,一般河寬350米,水深7-11米。流域面積大約8000平方公里,包括連雲港、鹽城、淮安、宿遷四市的灌南、灌雲、響水、漣水、沭陽、濱海、阜寧、淮陰、泗陽、宿豫等10個縣區,約1000萬人。

西接六塘河諸水,內可以經鹽河、京杭大運河通達長江、淮河,外可以直通黃海、東海、渤海、南海四大海域與日本、韓國通航,具備海河相通、河河相通、江河相通、河陸相通的良好集疏運條件。

灌河口物產豐富,景色獨特,是蘇北沿海一處風格獨特的旅遊勝地,尤其是“灌河口三奇”更令人稱道。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灌河

灌河大橋 灌河大橋

英文名稱:The Guanhe River

古稱:北潮河

所在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

所在省份:江蘇省

所在地區:灌南(連雲港)、響水(鹽城)

灌河 灌河

流域面積:8000平方公里

流域人口:1000萬人

著名神話人物:二郎神、梅山六兄弟、哮天犬

流域城市:灌南、灌雲、響水、漣水、沭陽、濱海、阜寧、淮陰、泗陽、宿豫等

鯨拜龍王

灌河歷史上就是鯨魚經常出沒之地,古有“大魚拜龍王”的民間傳說。

每年春季,常有“大魚”(即鯨魚)由大海游入灌河,更是出入頻繁,尤其是偽虎鯨堪稱這裡的常客,成為灌河口一大奇觀。

2001年5月23日,一群鯨魚嬉遊灌河,或翻滾,或游弋,或吐水,景象頗為壯觀,使得灌河兩岸的居民與遊客大飽眼福。

2002年4月15日凌晨,又一群偽虎鯨沿灌河逆流而上,如一群黑色的鐵桶隨浪花上下起伏,暢遊嬉鬧。

這20多條鯨魚大的有2米多長,壯如水牛,小的有1米見長,形如肥豬。

魚群一直游入新開鑿的通榆運河,在運河徜徉了40多分鐘後又返至灌河。

2002年7月15日,灌河口又迎來了一大批不速之客,其數目多達200多條,其中最大者長達20多米,小者亦長數米,前後形成了1千米多長的鯨群長龍。

鯨群溯流而行,一直游至陳家港海安集,方才東回大海。所經之處,水柱凌空,浪濤拍岸,蔚為壯觀,使兩岸遊人嘆為觀止。

專家指出,春季正是鯨魚交配產仔期,灌河水深河闊,水質較好,又無涵閘阻擋,是鯨魚成群前來交配產仔的理想之地,“鯨魚拜龍王”即成了當地一大奇觀。

四鰓鱸魚

灌河口資源豐饒,品種繁多,鰻魚、對蝦、螃蟹等皆負有盛名,而最令人傾倒的美味當數享譽海內外的“四鰓鱸魚”。

四鰓鱸魚,自古以來被稱為珍品,其形態獨特,鰓蓋上有一條折皺,外觀似四個鰓,故名。

四鰓鱸魚一般為3至5斤,大的可達數十斤,每年芒種前後是大量上市季節。

四鰓鱸魚肉質潔白肥嫩,烹調後,肉似蒜瓣,湯汁呈乳白色,濃稠粘唇,其色香味可與“松江鱸魚”媲美。

灌河沿海水質清潔,餌料豐富,是蘇北沿海重要的漁場之一,也是四鰓鱸魚的主要產地。來灌河口觀鯨賞潮,若再品嘗一下名貴的四鰓鱸魚,方可算是不虛此行。

觀虎頭潮

灌河自古以來就是蘇北觀潮勝地。河口外寬內狹,潮汐差大,潮波起落,分外壯觀。

潮起潮落形成的跌水轟鳴之聲,勢如驚雷,氣魄宏大,聲震數里之外,使地處河口的響水鎮因之得名。

灌河高清組圖 灌河高清組圖

灌河口特殊的輪廓形狀及其地理條件形成了名聞遐邇的“虎頭潮”,每逢觀大潮佳期,數以千計的觀潮者匯聚河口岸堤,觀賞這一自然奇景:遠處潮水呈一條條白練,由遠及近,呼嘯而來,形如滾龍;及至近河口處,潮水前呼後擁,形成了一道道浪牆;進入河口則勢如排山倒海,洶湧澎湃,不可阻擋。

數米高的潮波一浪推一浪,一瀾高一瀾,奔涌而來。潮水如一隻只下山的猛虎,向河口兩岸撲來,“虎頭潮”因之而得名。

灌河起源

灌河、一帆河等河流都是王彥章鐵船犁鑿的河流,她給我們兩岸的人民帶來豐衣足食的生活。

很久以前,蘇北沿海一帶沒有河流。只有蘆葦盪,雜草地,水的沼澤,蟲蛇肆虐。當地人民只能選擇河畔,堤壩高處搭建草棚,砌泥灶,開荒種糧,生活非常艱苦。

每逢雨季又積水成災,種不了五穀,收不了莊稼。

有位神仙,名叫王彥章,身高一丈有餘,頭大如巴斗,掌有扇大,臂大腰圓,足力千鈞,號稱“水頭王”。他決心效仿大禹疏導九河之法,開鑿海濱河道,疏水入海,為民造福。

後來,王彥章從玉皇大帝兵器庫里盜來十八般兵器,放在神爐中冶煉了七七四十九天,鑄成一艘嶄新的鐵船。舵、錨、檣、篙等家什樣樣備好,皆為鐵鑄。

王彥章神力非凡,擎鐵篙,撐鐵船,陸地行舟。鐵篙點地,鐵船如飛,只見那泥沙翻滾,泥霧排空,大地轟鳴。

鐵船過後,即出現深深的小河,兩旁的積水迅速歸洪,順著小船嘩嘩地流向大海。

一日中午,烈日當空,王彥章撐鐵船駛至海州伊蘆山前,正在山上納涼的山神李成孝聞得山南隆隆作響,地動山搖,急忙起身前去觀看,只見王彥章揮舞鐵篙,駕著鐵船,急駛而來。仇敵相見,分外眼紅。聽說他們兩人曾在東海前較量過,李成孝敗於王彥章。

今日相見,怎么放過,說時遲那時快,他大喝一聲,好一個大膽的王彥章,你是繞山過,還是穿山過?王彥章說:誰也不要阻礙我開河,再大的山,我也要把它鑿通。話音剛落,只聽霹靂一聲巨響,伊蘆山腳塌下半邊。

那李成孝也不是好拔的蔥,他力大無比,有拔山掘地的本領,慌忙將山提起向王彥章壓去,王彥章感覺不好,一縱身躍出山外,鐵船被壓在山底……從此以後,便有了美麗、富饒的灌河。

灌河八景

灌河全長174.5公里,東連黃海,西接運河。由於每日兩次潮水漲落,當地人又稱“潮河”。灌河是一條古老的天然河道,沿岸風光綺麗,古今文人墨客詩頌文贊,丹青描繪者不乏其人,留下的詩畫佳作美不勝數。“灌河八景”詩在眾多作品中甚享美譽,流傳也較廣泛。

灌河八景詩的作者是民國初年響水口的曹西園。據《淮安府志》記載:“曹應熙,號西園,清光緒乙卯科舉人。”曹西園祖籍灌南縣九隊,後遷居響水,晚年住響水雙港姚灣,死後亦葬於此。因他久居灌河兩岸,對灌河體察較深,依據灌河當年景象,寫成一組吟詠灌河的詩,從八個方面寫出了灌河的景色,故後人稱其為“灌河八景”詩。

淮河幹流水系的河流

淮河幹流發源於河南省桐柏山,全長1000km,總落差196m,平均比降0.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