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中醫學史上,脈學的發展,最早是由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首先確立了三部九候的診脈方法,之後經過《難經》的修訂,更加豐富了脈學理論,之後又借東漢末年張仲景所撰《傷寒雜病論》,將診脈實際運用於臨床上的辨證論治;一直到漢末王步和所撰《脈經》,才確立了“浮、芤、洪、沒、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等24種脈象的名稱,《脈經》也因此成為中醫史上第一部的脈學專著。
本書的編輯,是在《瀕湖脈學》的基礎上,更加詳細說明二十七種脈象的脈理(註:《瀕湖脈學》並無疾脈),同時加強解說不同相兼脈的主病,使讀者可以輕鬆地明白脈學的精華。
除此以外,筆者節錄清代名醫鄭重光所撰《素圃醫案》,《素圃醫案》對於各個病證脈理的解說極為透徹,為歷代醫書中,不可多得之作。醫案中詳細記載許多疑難危篤的病證,乍看似乎已經病入膏肓、束手無策,最終卻又能以脈證合參、慎思明辨,因而能起死回生。筆者讀來,如同玄疑詭譎的偵探小說,峰迴路轉,引人入勝,中醫脈理的奧妙,盡在不言中。
作者簡介
林政宏博士,學歷:台灣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碩士,中國國際針灸師,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
著作:《中醫入門一學就通》、《黃帝內經一學就通》、《脈診一學就通》、《瀕湖脈學一學就通》、《圖解針灸一學就通》、《針灸甲乙經一學就通》、《一目了然學方劑》、《中醫養生洞悉肥胖症與高脂血症》、《99味常用中藥入門》、《圖解中醫診斷入門》、《圖解傷寒論》、《金匱要略一學就通》、《續99味常用中藥入門》。
目錄
《七言訣》
【一】浮脈
【二】沉脈
【三】遲脈
【四】數脈
【五】滑脈
【六】澀脈
【七】虛脈
【八】實脈
【九】長脈
【十】短脈
【十一】洪脈
【十二】微脈
【十三】緊脈
【十四】緩脈
【十五】芤脈
【十六】弦脈
【十七】革脈
【十八】牢脈
【十九】濡脈
【二十】弱脈
【二十一】散脈
【二十二】細脈
【二十三】伏脈
【二十四】動脈
【二十五】促脈
【二十六】結脈
【二十七】代脈
《四言訣》
【一】血脈的功能
【二】脈氣的形成
【三】寸口脈診的意義
【四】寸口脈診的要點
【五】寸關尺三部脈的診候
【六】診脈的方法
【七】五臟的正常脈
【八】表里寒熱的脈學提綱
【九】脈象總論
【十】諸脈的主病
【十一】雜病的脈象
【十二】論婦人之脈
【十三】論小兒之脈
【十四】奇經八脈的主病
【十五】真髒脈的主病
《索圃醫案》
【醫案1】脈弦而緊
【醫案2】脈細如絲而弦緊
【醫案3】脈弦澀傳變為脈散大
【醫案4】脈細緊
【醫案5】脈虛大而濡
【醫案6】脈弦數傳變為脈細疾
【醫案7】脈際細如絲,兩尺全無
【醫案8】脈細數,重按則滑而有力
【醫案9】脈細緊而近於疾,傳變為數大無倫
【醫案10】脈浮大,惟重按無力傳變為脈細沉緊
【醫案11】脈大而數,按則無力
【醫案12】脈反細緊
【醫案13】脈浮細而緊
【醫案14】脈弦長有力
【醫案15】脈細如絲,尚不及三至
【醫案16】浮弦有力
【醫案17】脈浮而數傳變為脈雖平,而虛數不斂
【醫案18】六脈雖大,而尚有力
【醫案19】脈弦而無力,兩尺細緊
【醫案20】脈雙弦緊硬,兩尺尤甚
【醫案21】脈虛大而參伍不調,兩寸脈寸數至一歇,但止教不齊
【醫案22】脈初診則細,重按反滑而有力
【醫案23】脈弦滑有力
【醫案24】兩關虛大無力
【醫案25】脈細濡無力
【醫案26】兩關沉滑有辦
【醫案27】數大之脈
【醫案28】脈大而芤
【醫案29】脈弦而沉緊
【醫案30】脈細而數,兩尺尤甚
【醫案31】兩寸澀而數
【醫案32】六脈散大
【醫案33】脈散大無倫
【醫案34】脈虛大而遲
【醫案35】脈虛大無倫
【醫案36】脈沉細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