濼口黃河橋
濼口黃河橋位於今京滬線濟南市北濼口鎮,全長1255.2米,共12孔下承鋼桁梁。設計預留雙線,單線鋪軌通車。1909年7月開工,1912年11月29日竣工。由德國孟阿恩橋樑公司設計和監造。濼口黃河橋是津浦鐵路最大的橋樑,其164.7米跨度的懸臂樑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跨度最大的鋼桁梁。結構
橋樑下部結構按雙線橋設計,墩、台基礎有三種類型:第1~7號墩和兩個橋台採用五角等邊形鋼筋混凝土樁基,第8、9、11號墩均位於主流,採用氣壓沉箱加樁基礎。
全橋墩、台基礎以上均用混凝土澆築,並以料石鑲面。上部12孔鋼樑均為三角形鉚接梁,桁高除在第9、10號墩上遞增至20米外,其餘均為11米。主桁中距9.4米,設計預留了可改鋪雙線的淨空。在主流處的第9~1l孔鋼樑具有特色,第9和第11兩孔為錨臂128.1米,並各向中間第10孔展延伸臂27.45米,第10孔的懸樑為109.8米,懸樑與伸臂梁以擺柱聯結。其餘9孔為簡支鋼桁梁。全橋鋼樑共重8625噸。
本橋建成後,為防止沖刷,在各墩基礎周圍均加打了護樁。1958年,經歷了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洪水後發現第10號墩的護樁底遭到沖刷,就拋投石籠進行了防護。1959年又進一步加固了護墩。此外,本橋也曾經歷了多次大凌汛的威脅,1947年當地曾被冰排衝決護堤,1970年,冰排阻塞河道,由人民解放軍開炮炸開河道,戰勝了特大凌汛,故均未給本橋造成損害。
由於本橋多次遭受戰爭創傷,第l0孔又留有下撓度,故解放後曾採取限速措施,1951年,經檢定取消了緩行,但還是限制雙機聯掛。以後,又於1960和1966年對本橋並行了測試,各項指標還能符合《橋規》要求。1980年再次複測時,發現縱橫樑聯結處的鉚釘鬆動較多,第10孔梁的下撓度也有增大。濟南曹家圈黃河新橋建成後,本橋只擔當部分客貨運輸任務。
本橋橋址的選擇、橋跨的布置和橋基的建築都是成功的。上部懸臂大跨度鋼桁梁採用了擺柱傳力裝置,設計構思頗具特色。大橋在設計時就考慮了遠期雙線行車,以後雖未實現,在當時也算具有遠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