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濰坊街道地處上海市浦東新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東至源深路,西臨黃浦江,南抵張家浜河,北達張楊路,
轄區面積3.89平方公里,居民3.51萬戶,常住人口 9.81萬,流動人口近2萬。街道下轄駐福山路317號,轄濰坊一村;濰坊二村;濰坊三村;濰坊四村;濰坊五村;濰坊六七村;濰坊八村;濰坊九村;濰坊十村一;濰坊十村二;嶗山東路;竹園;福竹;源竹;竹南;張揚;香榭麗;王家宅;泉東一;泉東二;朱家灘;東南新村;楊家渡;陳家宅;謝家宅;張家浜和世茂濱江27個居委會。27個居委會,擁有市、區級文明小區27個,文明小區覆蓋率達96%以上,是上海市第一批文明。濰坊資源豐富,擁有事務受理中心、服務中心、科普中心、文化中心等各類服務設施,駐有區職能部門派出機構6家,有各類商務樓宇44幢,學校20餘所。在內註冊經營的企業達4000多家,寶鋼、浦項鋼鐵。上海期貨交易所、華潤上海有限公司、阿爾卡特、上海匯眾汽車等一大批著名企業及紫金山大酒店、瑞吉紅塔大酒店等星級酒店均在此落戶。交通便捷,軌道交通2號線、4號線、6號線貫穿其中,復興路隧道連通浦江兩岸。街道工作
按照“百姓得實惠、管理出成效、基層有活力”的總體要求,濰坊黨建、建設亮點紛呈:政府服務轉為一門式,
上海市市長韓正到事務受理中心實地視察並給予高度評價;著力推進綜治工作全覆蓋,綜合治理評比連續16年獲市先進;樓宇黨建有拓展,繼續發揮“支部建在樓上”的黨建品牌優勢,探索“總支建在片上”;資源雙向開放,與洋恆高級中學等15所中國小校及源深體育場等5個文化體育單位簽訂資源共享共建協定;市容環境顯實效,多網協同逐步實現長效常態管理;稅收經濟總量有突破,2005年稅收總額達到3.3億元,引進各類企業 363家,註冊資本21.78億元,為進一步“打造和諧,建設溫馨家園”夯實基礎。濰坊街道黨工委、街道辦事處作為首批上海市黨建和建設的六個試點街道之一,按區委、區政府的要求,紮實推進各項工作。2004-2005年度榮獲全國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幫教工作先進集體、全國第一次經濟普查先進單位等國家級榮譽兩項,榮獲上海市先進街道辦事處、上海市建設模範街道、上海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上海市愛國衛生先進集體、上海市科普示範街鎮、上海市學習型創建獎等多項市級榮譽。歷史沿革
濰坊新村街道地處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是浦東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也是最早完成城市化進程的社區之一。濰坊新村街道始建於1986年7月。區域範圍東至文登路(現名東方路),南至張家浜河,西至浦東南路,北
至張楊路。區域面積為1.4平方公里。隸屬於黃浦區,管轄17個居民委員會。街道辦事處設在濰坊六村627號。1993年3月,濰坊新村街道整建制地從黃浦區劃出,歸屬浦東新區。1995年4月,經浦東新區管理委員會批准,濰坊新村街道的行政區劃東以源深路為界。1998年3月,濰坊新村街道的區劃再作調整,原陸家嘴街道轄區內的浦東南路至張楊路以南的區域,劃入濰坊新村街道,調整後的濰坊新村街道管轄區域東起源深路,西臨黃浦江,南沿張家浜河和楊高南路,北靠張楊路。轄區面積3.89平方公里。2002年6月,街道辦事處遷址福山路317號。2009年底,居民戶數為3.8萬戶,常住人口9.3萬人,來滬流動人員2.4萬人,下設27個居民委員會。原境內地勢平坦,河浜縱橫,促進了地區經濟發展和居民點的形成。上海開埠前,已陸續形成了張家樓、朱家灘、馮家宅、王家宅等10多個自然村落。楊家渡一帶更是因臨江傍浜而成了船民、裝卸工的定居點,形成了張家浜、老白渡、楊家渡等10多個居民點。上海開埠後,境內人口逐漸增多,自然村落普遍擴大。至上海解放前,居民住房除少數舊里弄和磚木結構矮平房外,還有是依浜近塘搭建的“滾地龍”、“水閣子”,也有居民常年在小木船上泊居。社區服務
全面推進以養老為重點的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致力於構建面向社區全體老人的廣覆蓋、多類型、可銜接的養
老服務體系,推進實施“十二五”社區養老服務規劃提出的各個項目。抓緊工期,確保質量,完成濰坊敬老院擴建裝修工程,增加30張養老床位,並進一步提高敬老院管理水平。將原濰坊第二敬老院改造為社區老年人綜合服務中心,提供助餐、康復、心理諮詢、文化娛樂等多種為老服務,打造社區養老服務“一門式”站點。研究制定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標準化服務規範,完善評估機制,提升日托機構服務水平。實施“科技養老”項目,建立社區居家養老信息服務平台,通過熱線電話和網路,實現社區老人的需求與為老服務資源及時有效對接。繼續深化推進社區老年互助關愛計畫,在25箇舊住宅小區普遍推廣這一模式,讓更多高齡獨居老人受益。推進開展退休適應項目、喘息服務項目、過渡性補貼項目等,完善運作機制。大力加強為老服務隊伍建設,為護理員、關愛員等開展專業培訓,辦理意外保險,提高福利待遇,激勵他們更好地為社區老年人頤養天年服務。城市管理
加強市容頑症治理,完善城市管理長效機制,抓緊建設濰坊社區城市格線管理指揮中心,從硬體上建立信息化視
頻監控設備,與相關部門資源共享共用,在重要路段、城市管理難點區域增設視頻探頭,實現全方位監控;從軟體上完善城市管理問題發現、處置和反饋機制,快速、高效處置相關問題。以門責制為抓手,對街面商鋪強化市容環境責任區管理,通過公示、評比等形式,增強業主自律意識。進一步完善多隊聯動機制,實行日常信息通報與重點集中整治相結合,整合街面執勤力量。健全城管分隊績效考核機制,實施定點包乾的崗位責任制,嚴格管理,獎勤罰懶,激勵城管隊伍提高效能。對於影響市容的無證經營、跨門營業、破牆開店等頑症,按照控制新的滋生、老的逐步消除的原則,下決心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整治。對於居民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採取聯合整治的方式予以取締;對於一時無法取締的,要從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環境衛生等方面加大檢查力度,實行整治、管理、疏導多管齊下,創造條件解決問題。社會保障
加強就業聯動,以創業帶動就業,充分發揮就業聯動長效機制,溝通信息、整合資源,力爭與社區50家企業單位
建立就業服務雙向合作,挖掘社區就業潛力,拓寬就業渠道。完善企業安置街道推薦就業困難人員的補貼方案,用活促進就業專項資金,積極鼓勵企業多吸納社區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充分發揮街道就業托底安置基地作用,拓展業務,儘可能安置身患重大疾病及生活困難人員。進一步開發社區公益性就業崗位,按照規範運作的原則,吸納社區困難人員就業。加強職業培訓,注重對青年失業人員的技能培訓,加強與用人單位、職業培訓學校或技能培訓基地的溝通聯動。總結開業園區三年來的運作情況,不斷完善聯合管理機制,限制非正規組織入駐園區,有針對性地舉辦適應不同需求的講座,宣傳各項優惠政策及創業前應注意的事項,大力扶持小企業,實現以創業帶就業。積極探索“4+4”居民區管理模式,在居民區黨總支領導下,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城管隊員、社區民警、外口辦、安全辦等各支力量加強協同,及時處置和解決民眾關心的問題。根據各居民區的基礎條件,對小區環境、治安、消防等工作實行差別化管理和分類考核,激勵居民區因地制宜加強小區管理。社區建設
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增添社區建設活力,提出的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思想,為我們加強社區
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今年要進一步整合資源、豐富內涵、提升品味,以四大節為活動載體,推進社區公共文化體系建設。開展更加豐富、更多民眾參與的科教文體活動,完善活動運作模式,使活動成為凝聚人心、展示社區建設豐碩成果和社區民眾良好精神風貌的重要視窗。進一步加強社區文化陣地和基礎設施建設,改造竹園休閒中心,完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科普中心運作機制,加強內部設施管理,豐富活動內容,延長開放時間,更好地適應民眾需求。加強文體團隊建設,規範對文體團隊的扶持措施,培育文體團隊特色品牌,促進團隊橫向互動交流,鼓勵更多團隊活躍在社區文化舞台上。進一步推進科普工作,試點建設“社區創新屋”,力爭市科普示範社區“十連冠”。更加注重完善工作機制,努力爭創全國和諧社區示範街道,爭創國際安全社區,確保區域經濟繼續位居新區前列,確保社區和諧穩定,爭當新區社區建設的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