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笏園位於濰坊市濰城區胡家牌坊街,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原為明嘉靖年間刑部侍郎胡邦佐的故宅,後經丁善寶於光緒十一年(1885)改建為內宅花園。現在的十笏園古建築群由十笏園、古代民居、關侯廟和孔相祠組成,總占地面積10400平方米,1988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如果從園中的主體建築—硯香樓的歷史算起,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近百年的歷史已足夠波瀾壯闊,遑論五百年歷史的滄海桑田。
粉牆黛瓦的十笏園,東與白浪河為鄰,西與城隍廟隔路相望,南是東風街,西北角有關侯廟、孔融祠與之相伴。百年風雲,她只是笑看;車水馬龍,只增添一抹雲煙;聽那白浪河,仍是濤聲依舊;暮鼓晨鐘,香火繚繞中她只是靜悄悄的無言。靜默中,時間在流逝;滄桑間,世界已是地覆天翻。“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走進十笏園,能感受到世事的變遷,文化的脈動。
以“十笏”命名,見於園主人丁善寶自撰的《十笏園記》:“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曰“十笏園”,亦以其小而名之也”。十笏園以布局新巧、匠心獨運譽冠北國小園之首,中國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教授在他的著作《說園》中讚譽說:“濰坊十笏園、清水一池、軒榭浮波……北國小園,能饒水石之勝者,以此為最。”他遊園後觸景成吟:“老去江湖興未闌,園林住處說般般。亭台雖小情無限,別有纏綿水石間”。
近代“達官、名士、騷人、墨客過濰者,無不以得游斯園為幸”。
整個園林建築分布在三個平行的軸線上,在中軸線上的園林—十笏園是古建築群的精華。全園占地3430平方米,共有大小建築物34處,房屋67間,園內布局嚴謹、疏密有致,假山、池塘、曲橋、迴廊、亭榭、書齋、樓宇、客房等精巧地結合在一起,緊湊而不擁塞,錯落而有主從,有南方園林的韻致,又具北方建築的特色,可謂我國古典造園藝術的奇葩。入園即是忘憂客,到此無非畫中人。清末詩人白永修當年游十笏園曾贊道:“赤欄橋畔水亭西,亭下微風揚釣絲。荷葉染衣花照眼,令人錯認鐵公祠”。
歷史風雲變幻,留下一抹滄桑;園林與時俱進,重煥勃勃生機。濰坊十笏園博物館成立以後,園林日益恢復盛時風貌,彰顯時代丰采。勝景美文,相映成趣;一步一景,時換景異,令人心醉神怡。
一芳池春水
園林以水為魂。小池一方,清波蕩漾,萍草扶風,游魚成群,園林亦隨之靈動明媚。
二亭舫濤音
池內有亭,曰“四照亭”,上題“濤音”。池東北建有船形石舫“穩如舟”,猶如遊艇泊岸,似聞濤聲依依。
三詩情硯香
園內正面以“硯香園”做主體,為原主人藏書之所,意在詩書傳家,文墨相承。
四小樓春雨
“硯香樓”西側建有重檐圓窗的“春雨樓”,俏麗典雅,古色古香。
五風雅草廬
池水南側建“十笏草堂”,做宴客之用。
“硯香樓”與“十笏草堂”南北相對,中間夾一“四照亭”,形成一條中軸線,從南到北將“十笏草堂”、“四照亭”、“硯香樓”貫穿起來。整個建築,穩健古雅,屬於北方傳統營造方式的建園特點。
六廊橋遺韻
園林以西迴廊曲折,有小橋通四照亭,廊內題刻皆與板橋先生有關,看後回味悠長。
七翠山秀亭
院中挖池疊石於東側堆成假山,上建可覽園景全貌的“蔚秀亭”。
八園中有園
園林西院被稱為“園中園”,西廂房分別為“靜如山房”、“秋聲館”。靜如山房,取其安閒潔淨之意,為園主人接待貴賓佳客下榻之處。1925年7月,康有為曾在此題詩一首“峻岭寒松蔭薜蘿,芳池水面立紅荷。我來桑下幾三宿,畢至群賢主客多”。秋聲館取歐陽修《秋聲賦》而名,為丁善寶孫丁錫田著書立說之處。
靜如山與秋聲,一靜一動,與園中山水相依,白日觀景,夜晚聽聲,留宿於此,意趣非凡,豈不是難得的享受?
院北面過廳為“深柳讀書堂”,過廳北院廳房為“頌芬書屋”,廳內畫棟雕梁經百年而色猶艷,後院正廳為“雪庵”,康有為來此園時改題為“小書巢”。
九丁氏故居
東軸線即丁四宅、丁二宅民居建築群,系明、清時期濰縣四大名門望族之一的丁氏一族的兩處宅第。丁氏的始祖丁山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遷來濰縣,到十四世丁廷模時,丁氏逐漸發跡為濰縣首富。兄弟四人:廷模、廷舉、廷選、廷珍,其中老四廷珍的家業最大,時稱“丁半城”。丁四宅、丁二宅便分別是廷珍、廷舉的宅第,十笏園主丁善寶是丁廷珍之子。
這個民居建築群具有我國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築風格。建築年代依次為明代、清代早中期和晚期;十笏園博物館目前的陳列也蔚為大觀,與古民居互為映托,相得益彰,訴說著歷史的演進和物質文化的傳承。
(一)碧雲易主,板橋復來
書生老去,民意猶存。原為主人起居之所,現為鄭板橋陳列室。
(二)留餘一念,袖裡乾坤
賬房。曾以錢財倡大義,贏得美譽世間存。
(三)芙蓉如面,世家姻親
喜堂,丁叔言結婚之所,世家姻親,門當戶對,為當時定式。
(四)外事造化,中得心源
徐培基藝術陳列館。與園林書畫交相輝映,風物才情,一脈相成。
十廟祠為鄰
(一)關侯廟
聲跡日隆人去後,千載忠義世人心。
(二)孔融祠
讓梨一念敦孝友,文採風流今尚存
十笏園因地制宜,鑿池疊山,曲徑通幽又豁然開朗,“雖由人工,宛若天成”。園內詩情畫意,南北園林藝術之精萃在這裡交匯、融合,暢遊於此,仿佛是怡情冶興的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