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信息
詞語濡口
拼音rúkǒu 注音ㄖㄨˊㄎㄡˇ
引證解釋指濡須口。清吳偉業《八風詩·東南風》:“捩柁引船濡口利,禡牙揮扇赭圻功。”參見“濡須”。
詞語濡口
拼音rúkǒu 注音ㄖㄨˊㄎㄡˇ
引證解釋指濡須口。清吳偉業《八風詩·東南風》:“捩柁引船濡口利,禡牙揮扇赭圻功。”參見“濡須”。
濡須口,建安十七年,曹操起軍四十萬欲報赤壁之仇,孫權大驚商議拒敵之策,人報長史張紘病故有哀書勸孫權遷居秣陵,言秣陵山川有帝王之氣,遂命遷至建鄴(今南京)...
簡介 傳說濡須口之戰為三國魏黃初四年(223年),在曹丕首征東吳之戰中,魏大將軍曹仁圍攻吳裨將軍朱桓據守的濡須城(今安徽無為北)的作戰。
雙方主將 過程濡湏,讀rú huì。有人說它是一個因為戰爭而產生的地名,它是當年孫權為從淮南進攻曹操而設的一個據點,大將呂蒙建議“又勸(孫)權夾水口立塢”,以防曹軍猝...
名稱來歷 歷史文化濡須,三國時古城,現安徽省無為縣城北邊,東南孫權曾建有濡須口,為戰時港口,吳太守朱然曾鎮守此地,現無為縣內仍建有濡須賓館,以紀念曾經的輝煌時刻。無為縣人...
三國古城 關於濡須的來歷 濡須之戰 無為濡須劉氏濡須之戰是發生於東漢末年至三國中期,吳國與魏國之間前後總計四次的戰爭。因戰場主要在濡須附近而得名。
背景 戰爭序幕 第一次濡須之戰 第二次濡須之戰 第三次濡須之戰都濡鎮位於貴州省遵義市務川自治縣行政中心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中心。全鎮國土面積273平方公里,轄12個村和3個社區,常住人口71069人,...
歷史變革 名勝古蹟 自然資源 經濟發展 名特新優濡須水,上承巢湖水系來水。 至此,巢湖的通江河道變為兩條,即南流的濡須水和東流的裕溪河。 濡須水出關口,東流注於江。
濡須口實指濡須山和七寶山之間的水口。濡須山在今含山縣東關鎮境,臨河設關謂東關;七寶山在今無為縣黃龍鄉境,臨河設關謂西關。兩山對峙,形勢險要,為巢湖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