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湏

濡湏,讀rú huì。有人說它是一個因為戰爭而產生的地名,它是當年孫權為從淮南進攻曹操而設的一個據點,大將呂蒙建議“又勸(孫)權夾水口立塢”,以防曹軍猝至而措手不及。

名稱來歷

濡湏,讀rú huì。有人說它是一個因為戰爭而產生的地名,它是當年孫權為從淮南進攻曹操而設的一個據點,大將呂蒙建議“又勸(孫)權夾水口立塢”,以防曹軍猝至而措手不及。《吳錄》說了這件事,當時還有不同意見,“權欲作塢,諸將皆曰:‘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呂蒙曰:‘兵有利鈍,戰無百勝,如有邂逅,敵步騎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權曰:‘善。’遂作之。”那裡原來只是河岸,是東吳君臣為卡住水口而拒曹,人為建的一座城,名叫濡湏塢。這條濡湏河,發源於巢湖,向東入於長江,河流很短。一說,濡湏因濡湏河而得名。據《中國歷史地圖集》標註,濡湏塢是在含山縣城西南與無為縣城東北之處。

就這么一個人造的據點,演出了一幕幕波瀾壯闊的歷史劇,塑造了一個個英雄,而且演出的極為出色,我們應為濡湏的歷史感動,叫好。濡湏因歷史上的戰爭而產生,後來也因戰爭的轉移而消失,至今地圖上已找不到濡湏這個地名,它的故址在哪裡,也眾說紛紜,有的說,在無為縣,另有人說在巢湖市,蕪湖日報說,濡湏在蕪湖市的鳩江區,濡湏口就是裕溪口,因為按吳語濡湏和裕溪的讀音是一樣的。

這裡所說的戰爭,主要是指《三國演義》第六十八回孫權與曹操在濡湏口發生的“濡湏之戰”。(具體三次:213年正月,曹操攻孫權濡湏口之戰;217年2月,孫權與曹操第二次濡湏口之戰;223年,曹仁與朱恆濡湏口之戰。亦說215年11月,曹操進攻濡湏。)

歷史文化

濡湏塢,又稱濡湏城、偃月城,簡稱濡湏。濡湏塢建在濡湏水口東岸的龜山(又稱濡湏山),此謂東關;西岸是七寶山,又建有西關。相傳,夏禹治水“鑿東關石樑為渡漕”,巢湖水得以東流入江。濡湏水,在濡湏塢的向南約二公里處,分為兩支,就是石蓮先生說的濡水和湏水。濡水向東南再折而東流,又稱濡湏河、天河、峪溪河、裕溪河。湏水流向東偏南,稱牛屯河,在含山縣境內又分為兩支,一支東流而南與濡水匯合,東流入長江;一支轉而流向東北,經和縣境內於西梁山北入江。可見,濡湏就是濡湏,就是濡湏塢(或稱濡湏塢)的所在地,因此,其下流的兩支流才被稱為濡水和湏水;或者因其下流不遠處分有濡水和湏水,所以其地才稱為濡湏(或濡湏城)。現在這個地方應是今東關鎮所在地西邊約三公里的裕溪河岸的東關故地,屬含山縣。裕溪河,成為無為縣與含山縣的界河。

當然,濡湏當時只是一個軍事據點,不是明確的行政機構。連同周邊的無為、含山、巢縣部分地區,史上也被稱為孫吳濡湏。比如,現在巢湖市有濡湏橋,無為、含山有濡湏賓館等地名、稱謂。更為值得注意的是,濡湏二字,古往今來,在無為縣被廣泛使用於教育、書畫、詩詞、地名、店名、人名字號、家譜、書籍、匾牌、楹聯等方面,現在無為的人文墨客大都知道濡湏古為濡湏。濡湏已成為無為的代名詞了。清末民初的無為著名詩人方六岳(名澍)就著有《濡湏詩選》。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三野24、25、27軍在無為沿江一帶橫渡長江後,陳毅詩興大發,揮筆寫道“春水方生濡湏口,大軍從此過江東。”這裡借用了孫權“春水方生”的典故,用古戰場濡湏口代稱無為大地,顯示出大軍揮戈南下的英勇氣概;無為也因此湧現了馬毛姐、車勝科、王德金、周德太等一大批渡江英雄模範。

有趣的是,濡水與湏水分流後,折向東南約四公里處,無為境內北向流入一支小河,匯合主流後筆直向東流去,經過運漕古鎮,故這段濡湏河又稱運漕河。無為境內的這條支流,源於廬江縣境內,東流經千年古鎮襄安,再折而向東北,與無為境內西來的另一支流,繞無為縣城而下,合而向東,在倉頭鎮下流又折向東北,流入濡湏河,全流稱為西河。亦與濡湏諧音。這其中有何因緣,暫無答案。

至於濡湏河與蕪湖市的關係,是這樣的:濡湏河因歷史等原因,又稱為天河、運漕河、峪溪河、裕溪河等。濡湏口,指濡湏水口,是古代的濡湏塢河岸,在現在的裕溪河上游;而今天的裕溪口,是裕溪河的下游尾部入江處,這個河口北岸有個地方叫裕溪口,這是江東蕪湖市的行政飛地,是蕪湖市鳩江區的裕溪口街道。蕪湖歷史上與無、含、和三縣政治、經濟、人文關係密切,相濡以沫。所以,借用一下濡湏的美譽,還是可以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