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中國廊橋網上一篇題為《慶元濛淤橋重建構想》的論文也說:“濛淤橋原橋位於慶元縣五大堡鄉濛淤村,始建於元至元間,久廢。明嘉靖五年(1526年)邑人葉亨重建,後坏於水。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邑人吳昌興倡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重建 。1986年重修,1992年毀於火災。
重建

濛洲橋重建工程位於浙江省慶元縣松源鎮東部,橫跨松源溪,南接橫城北路和溪沿路,北接55省道。建築形式為浙南傳統木拱廊橋,兩墩三跨(不等跨),工程主體構架廊屋部分採用木構,橋墩及橋台採用鋼筋混凝土框架和石構相結合。是一座橋形傳統古樸,體現傳統木拱廊橋技術特色,集亭、台、樓閣於一體的仿古景觀廊橋。
全橋總長114.67米,淨跨80.80米,橋兩端設橋亭,中設三重檐樓閣。採用淺基礎重力式橋墩,墩寬3.00米,淨跨29.60米,兩邊跨23.40;廊屋寬5.40米,九檁四柱兩面坡屋頂;橋木拱架按傳統手法製作,分別用9組三節苗,8組五節苗,2組剪刀苗,端豎排架伸入橋墩0.5米。浙江勻碧文物古建築工程有限公司根據設計方案,精心組織施工。重建後的濛洲橋將能抵禦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抗震能力提高到六級;合理使用年限為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