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候
口瘡周紅而腫,上披白苔;或滿口糜爛,顏色鮮紅,上覆白色腐膜,創面疼痛,口渴不欲飲,不思飲食,小便黃,大便偏千;舌淡紅或偏紅、苔黃膩,脈濡數。
治法
清熱祛濕。
方藥
甘露消毒丹加減:藿香15克,佩蘭12克,黃芩克,連翹12克,薏苡仁30克,滑石15克,茵陳15克,石菖蒲克,牡丹皮10克,蒼朮6克,豆蔻3克。
用法
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加減
壯熱口苦,便秘者,可加用生石膏20克,淡竹茹克。
頭重 頭部沉重,兼有脹痛,午時加劇,面赤身熱,心煩胸悶,不欲飲食,小便深黃,舌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口瘡周紅而腫,上披白苔;或滿口糜爛,顏色鮮紅,上覆白色腐膜,創面疼痛,口渴不欲飲,不思飲食,小便黃,大便偏千;舌淡紅或偏紅、苔黃膩,脈濡數。
清熱祛濕。
甘露消毒丹加減:藿香15克,佩蘭12克,黃芩克,連翹12克,薏苡仁30克,滑石15克,茵陳15克,石菖蒲克,牡丹皮10克,蒼朮6克,豆蔻3克。
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壯熱口苦,便秘者,可加用生石膏20克,淡竹茹克。
濕熱蘊結於膀胱,膀胱氣化失司所導致,臨床以尿頻、尿急、尿痛、小腹脹痛為主要表現的證候。常見於淋證、癃閉、血尿,以及現代醫學診斷的急性膀胱炎、急性腎盂腎炎...
病因 臨床表現 施治要點 辯證施治 其他療法腸道濕熱證,中醫病證名。是指由於濕熱侵犯腸道,傳導失職,表現以泄瀉下痢為主的證候。亦稱大腸濕熱證。在三焦辨證中屬下焦病證,多因夏秋之季,感受暑濕熱邪,侵...
病因 病機 辨證要點 臨床表現 治法指濕熱內蘊,脾失健運,以腹脹、納呆、便溏及濕熱症狀為主要表現。
[證候表現] [證候分析] [辨證要點]濕熱蘊毒證,中醫病證名。是指因飲食不節、居處潮濕等,造成體內濕熱蘊積,熱盛成毒,而造成一系列病變的證候。
病因 病機 臨床表現 辨證要點 治法濕熱質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指人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後天獲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
基本簡介 詳細信息 飲食注意事項:少甜少酒,少辣少油 舒展運動 穿衣天然、不熬夜《濕熱條辨》,又名《濕熱病篇》,相傳為清代著名醫學家薛生白所撰,是我國中醫典籍中比較系統和完整論述外感濕熱病辨證治療的一部名著。
概述 內容介紹 作者簡介 濕熱病 學術價值脾胃濕熱,中醫病證名。是指濕熱蘊結脾胃,脾失健運胃失納降而形成的證候。本證可因飲食不調,膏粱厚味,釀成濕熱,內蘊脾胃而引起,亦可因感受濕熱交阻於中焦而致...
病因 辯證要點 臨床表現 症情分析 治法“證”是一個漢字,讀音是zhèng,即可作名詞用,也可作動詞用,並可與“症”相通。在醫學上也可表示其為病情的某一方面。
字詞筆畫 詳細釋義 方言集匯 古籍解釋 醫學濕熱內盛是一種在雨水多,濕氣旺盛的氣節,是人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的症狀,多發於夏季,但四季均可發生。
濕熱內盛 症狀表現 診斷要點 致病特點 熱(火)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