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毒瘡

濕毒瘡

濕毒瘡,亦名下注瘡。其病多因風濕熱客於肌膚鬱結蘊滯所致。以發於小腿足踝等為多見。

基本信息

簡介

濕毒瘡,病名。瘡瘍發於下肢而黃水淋漓之病證。出《外科啟玄》卷八。以發於小腿足踝等為多見。急性者症見初起患部皮膚潮紅,繼起丘疹、水泡,搔癢,破後黃水淋漓,浸淫成片,常對稱發生,屬濕熱偏重型;而慢性者則多伴有血虛,症見皮膚肥厚粗糙,脫屑,搔癢無度,病程遷延,屬血虛風燥型。治宜審因辨證。屬急性者宜清熱利濕,可內服萆薢滲濕湯或龍膽瀉肝湯,外用黃柏或野菊、蒲公英煎湯等待冷濕敷,滲水減少後用三黃洗劑或青黛散敷貼。屬慢性則養血祛風,可內服當歸飲子或除濕胃苓湯,外用青黛膏加銅綠外搽;亦可用苦參湯藥浴。相當於下肢濕疹。

預防

濕毒瘡應該如何預防?

凡有形滲水,不滲水皮損均可稱瘡。如黃水瘡,禿瘡{黃癬},坐板瘡[多發於臀部},日曬瘡{日光性皮炎},凍瘡,臁瘡{下肢潰瘍}等。都屬於濕毒瘡類。

治療

濕毒瘡治療前的注意事項

治療:滋陰除濕潤燥,忌口:腥發食品。

用了三付除濕中藥,五天后來複診,瘡面乾,瘡口見小,又拿小量除濕清熱自製藥膏。回去抹上後,癢漸漸減輕,皮損見退。

二診:又三付中藥{按前方},身軀手背瘡面長新肉。三診:己基本全俞,又鞏固三付藥而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