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愛麗絲·門羅創作的短篇小說]

激情[愛麗絲·門羅創作的短篇小說]

《激情》故事人物格雷斯,3歲時母親逝世、父親移居外地並另行建立起了家庭。格雷斯由舅公舅婆撫養帶大,她幾乎學完了義務教育的所有課程。格雷斯的舅公以編織藤椅為生,他教會了格雷斯生活的手藝。

內容介紹

《激情》用倒敘的方式回憶了格雷斯二十歲時發生的故事。當時,她在渥太華的一家旅店當夏季女招待,認識了還是客人的莫里,並跟莫里戀愛,也見到了莫里的父母,喜歡上了莫里的母親特拉弗斯太太。兩人到了談婚論嫁時,格雷斯卻在感恩節聚餐那天見到了莫里的哥哥尼爾,尼爾帶她去醫院醫治劃破的腳趾,隨後兩人私奔了一天;夜裡,尼爾送格雷斯回旅店,回去的路上開車撞到橋墩上自殺了。

高中畢業生格蕾絲的未來命運,很可能就是做徒耗芳香的花。

她求學若渴、成績出色,甚至還自學了幾門很難的課程並通過了考試。她本打算再自學三門外語,通過考試,卻遭到校長的反對。後者認為,格蕾絲反正沒可能上大學,不必浪費時間、精力學這么多用不著的東西。

格蕾絲從小父母雙亡,由家境貧寒,靠編藤椅為生的舅公扶養。而舅公一心要她繼承編藤椅的行當。不久,她的命運似乎有了轉機——小鎮上一位又高又帥的男青年喜歡上了她。他就是特拉弗斯太太的兒子莫利。莫利家稱不上富有,但比格蕾絲的家境強多了。而且,他對她的愛頗為認真,很快就邀她去見自己的父母。

格蕾絲對精神獨立、喜愛閱讀的特拉弗斯太太一見傾心。後者也比其子更理解格蕾絲。

那時,格蕾絲在一家旅館的餐廳打工。特拉弗斯太太知道格蕾絲每周三上午空閒,就接她來自己家讀書,在送她回旅館的路上,又和她討論所讀的書。

特拉弗斯太太和格蕾絲談起《安娜·卡列尼娜》,說自己年輕時同情吉提(其心上人愛上了別人),中年時同情安娜(為失去愛情自殺),老年時同情杜麗(一生為孩子操勞)。

這段議論,與小說故事密切相關。特拉弗斯太太的前夫系自殺而死,而她和前夫所生的兒子尼爾,在故事結尾時也自殺身亡。

格蕾絲則不願像杜麗那樣,做婚後就把自己完全奉獻給孩子的女人。而才情出色的安娜·卡列尼娜,也可謂是一株徒耗芳香的花。

特拉弗斯太太的議論,暗示人的思想會隨年齡而變化。所以,人在年輕時,不能隨遇而安,不考慮自己將來可能會產生的感受和境遇。

如果沒有後來發生的“激情”和頓悟,格蕾絲可能也就隨遇而安,接受莫利為她安排的未來生活了。

莫利是大學四年級學生,同時還做修路的工作。他計畫,畢業後當上修路工程師,就和格蕾絲結婚。

因為工作地點經常會變動,格蕾絲也會隨他到各地週遊。格蕾絲對“旅遊”的生活感到幾分興奮,可又覺得那種生活不真實,像編藤椅一樣不真實。可見,莫利為她安排的生活,也不是她真心想要的生活。

創作背景

《激情》這篇小說的核心故事,並不是格蕾絲與未婚夫的哥哥之間發生的不同尋常的“激情”,而是她與未婚夫的母親特拉弗斯太太之間的深刻交往。而後者引用的《墓畔輓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中的詩句,則是整個故事的關鍵。

作品目錄

編輯

第一章 皇帝

第二章 黑桃皇后

第三章 零度寒天

第四章 岩石

作品鑑賞

格雷斯是由她的舅舅舅媽帶大的,嚴格地說應該是舅公舅婆。她母親在她三歲時就去世了,她父親移居去了薩斯喀徹溫,另行建立起了家庭。帶她大的那對老夫老妻對她很好,甚至很以她為驕傲,只是弄不大清楚應該怎么管她,因為他們不善於與別人交流。

格雷斯的求學經歷、到旅店做夏季女招待的原因、特拉弗斯家的日常生活,以及格雷斯如何在特拉弗斯家度過等等,都是作者型敘述聲音向讀者一一道來。

作者型敘述聲音運用得最為充分的是故事的中間部分,因為中間部分著重敘述情節和介紹人物。通過作者型敘事聲音,讀者得知,特拉弗斯家的小兒子莫里在旅店裡認識了夏季來這兒打工的女招待格雷斯,邀請她出去走走,幾次約會之後,莫里愛上了這個“在思想和心靈上都是既成熟又有自己的獨立見解的”格雷斯。

莫里把格雷斯帶到家裡去,格雷斯一下子就喜歡上了特拉弗斯太太。她和太太有著同樣的愛好:文學。儘管每次格雷斯到特拉弗斯家來應該跟莫里呆在一起,但是她的主要興趣在特拉弗斯太太和特家的藏書上。在特家的大部分間,她都坐在起居室讀書,之後,特拉弗斯太太會分享她自己的讀書感想。跟特拉弗斯太太建立起來的這根情感紐帶將成為日後對格雷斯道德素質的一塊試金石,也是格雷斯關於自身存在困惑的原因之一。

作品特色

全文主要用了作者型敘事聲音,以此來交代故事背景和進程,勾勒人物形象。開篇就是:“……格雷斯曾上渥太華峽谷去尋找特拉弗斯家的避暑別墅。她已有多年未上這個地區來了,……”全知敘述者交代出了故事的主人公。在介紹莫里的父母親時,更是使用了外顯的作者型敘述聲音。

作者型敘述聲音很好地向讀者提供人物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經歷。在描述有關主人公格雷斯的情況時,也是如此。

門羅生於加拿大西部安大略的小鎮,這裡湖光秀美,卻也民風保守。小鎮生活成為門羅小說世界最為重要的背景,成為她許多故事展開的地方。

濃縮、精緻,對節奏和氣氛的精確把握,對人物心理的準確拿捏,強烈的情緒與情感,對人生中無處不在的矛盾、困境、衝突的關注,對偶然性的偏愛——這些構成了門羅小說的特色。諾貝爾評審會稱,“門羅以精緻的講故事方式著稱,清晰與心理現實主義是其寫作特色。”

作者介紹

對女性情感世界的探索

門羅寫的大部分是女人的故事。

早期創作中,是一些剛剛進入家庭生活的女孩子,為愛情、性、背叛、孩子等苦惱;

到後期,則是在中年危機和瑣碎生活中掙扎的女性,但她們都有著欲望和遺憾,有著強大和軟弱之處。

而門羅所有小說的主題,幾乎可為其2001年出版的小說集標題概括,那就是:憎恨、友誼、求愛、愛情、婚姻。

這種女性的欲望和遺憾,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就在於人物環境與追求的落差與衝突,而這種衝突在門羅本人身上也可以找到。

出生於一個非文學化的家庭,以及生活在一個文學氣息薄弱的小鎮,門羅只能將自己文學熱情小心地隱藏起來,如同一種隱秘的激情。

這種隱秘而狂熱的激情也成為門羅許多小說的主題,它們成為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中隱匿的暗流,因一些不經意的小事一觸即發,推動故事朝向驚人的方向發展,揭示出關於人生真相的頓悟。

在2004年出版的小說集《逃離》中,門羅就以《激情》為題寫下了一篇短篇小說,這個關於突如其來的“激情”與頓悟的故事以其表達形式上獲得了2006年的歐·享利短篇小說獎。

在1971年出版的小說《女孩與女人們的生活》中,門羅筆下的敘事人寫道:“我追求的是光榮……我像一個流亡者或間諜一樣走在街上。”

短篇小說的收穫與遺憾

門羅以創作短篇小說見長,此次獲得諾獎也是因為其短篇小說寫作的突出成就。

門羅曾透露自己為何選擇短篇小說這樣的寫作形式,她說:“我想讓讀者感受到的驚人之處,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是發生的方式。稍長的短篇小說對我最為合適。”

然而,門羅曾對《巴黎評論》的記者透露,自己曾經非常害怕自己留下的只是一些短篇故事,她曾認為短篇小說是一些只能被稱為“碎片”的東西。

但在《紐約時報》的訪談中,門羅則說,能夠接受自己只是寫下了這些短篇小說這件事了,“我想我想要說的,在這些故事中都已經說完了。”2012年,門羅對外宣布封筆。

瑞典學院終身秘書彼得`·英格倫對發布會上的媒體說:“門羅有能力對人類做出絕好的描述。”“她寫下的作品已給足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至於她要不要封筆,那是她自己的事。”而中國讀者對於這位小說巨匠的閱讀,才剛剛開始。

作品評價

《紐約時報》稱,門羅的作品聚焦於“小鎮的生存經驗”,許多評論家也強調門羅作品中極為鮮明的地域特色。

幾十年來,門羅以穩定的高水準小說作品為許多著名作家愛戴,並被美國猶太作家辛西婭`·奧齊克稱為“當代契訶夫”。

和契訶夫相似的是,門羅的許多小說寫的都是平凡小鎮上的普通人物,書寫他們的愛情、婚姻生活,以及平靜的生活中突如其來的心理與情感頓悟。

和契訶夫一樣,她的作品中也沒有太多戲劇化的情節,而是集中捕捉人物微妙的心理變化與情感成長。評論家GaranHolcombe認為,和契訶夫的作品一樣,門羅的作品中,“重要的是頓悟性的時刻,那突如其來的領悟,那精確、微妙和深具揭示性的細節。”

艾麗斯·芒羅又譯愛麗絲·門羅(Alice Munro)本名為艾麗絲·安·萊德洛(Alice Ann Laidlaw),1931年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當代短篇小說大師。

門羅一生創作了11部短篇小說集和1部類似故事集的長篇小說。代表作《逃離》2004年出版,奪得當年加拿大吉勒文學獎,併入選《紐約時報》年度圖書。

2009年5月,榮獲第3屆布克國際文學獎。20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激情[愛麗絲·門羅創作的短篇小說] 激情[愛麗絲·門羅創作的短篇小說]

創作背景

艾麗絲·門羅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小鎮,又長期生活於荒僻寧靜之地。

因為門羅在生活中經常面對根深蒂固的風俗和傳統,所以,門羅於2004年她七十多歲時將渥太華城郊小鎮平民的生老病死相關的嚴肅主題寫進小說--《逃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